简介:目的比较剖宫产全麻诱导使用氯胺酮或瑞芬太尼对产妇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需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全麻下择期剖宫产患者70例,纳入ASA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各35例。全麻诱导使用丙泊酚2mg/kg,琥珀胆碱1.5-2mg/kg。K组加用氯胺酮1ms/kg,R组加用瑞芬太尼1μg/kg。观察两组产妇术后2、6、24h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术后镇痛药物消耗量及镇痛药物追加次数。结果与R组比较,K组患者术后2h和6h静息VAS评分显著降低,分别为[(7.2±0.9)分VS(4.1±0.9)分]和[(7.1±0.3)分VS(5.6±0.5)分](P〈0.05);各时点运动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患者镇痛药物追加次数显著少于R组[(6.0±3.5)次VS(2.2±2.3)次](P〈0.05)。24h和48h镇痛药物消耗量K组显著低于R组,分别为[(50.8±7.6)mgvs(72.4±8.2)mg]和[(100.4±8.1)mgVS(128.3±11.2)mg](P〈0.05)。结论氯胺酮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并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需求量。
简介:目的:对丹那唑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8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服用药物不同分为二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的46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丹那唑治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24个月,对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组有效率、复发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为谷丙转氨酶升高、阴道出血、体重增加等,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观察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与丹那唑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治疗作用,且二种药物治疗效果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但米非司酮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丹那唑,因此,在临床上治疗上应首选米非司酮作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
简介:目的:旨在探讨克霉唑阴道片在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将其纳入研究组(n=25)或对照组(n=25)。综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通过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同时,研究组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高于对照组(16.00%),P<0.05。结论:克霉唑对于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所有病例均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其中唑来膦酸组29例,帕米膦酸二钠组25例。给药方法:唑来膦酸4mg+生理盐水50ml静脉滴注15min;帕米膦酸二钠60mg+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4h;均每4周1次,共3次。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缓解情况:唑来膦酸组完全缓解(CR)15例(51.7%),部分缓解(PR)9例(31.0%),临床获益[CR+PR+轻度缓解(MR)]93.0%;帕米膦酸二钠组CR11例(44.0%),PR7例(28.0%),临床获益88.0%。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感冒样症状、低钙血症。结论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对乳腺癌转移性骨痛有较好的疗效;两药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相似,但唑来膦酸使用更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