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保留残端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为时间段,选取我院行保留残端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均值3个月,随访均在6个月以上,均实施同种异体腘绳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根据其有无保留残端分为两组,对照组(未保留,22例)和观察组(保留23例)。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45例患者均存在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包括ACL胫骨止点断裂4例,14例股骨起点断裂,27例体部断裂,随访6-15个月,均值8.5个月。患者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而两组在IKDC综合评分、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等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ACL重建术实施保留残端的效果更为显著,即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提升其稳定性,从而促进患者术后有效康复,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我科近年来对需急诊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的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于重建期间的护理技巧及注意事项并分析相应的护理措施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 月~2021 年6 月间本院收治的14例需急诊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间施行的护理经验。结果 14例接受急诊手术的终末期肾病的透析患者在施行有效的护理及心理疏导,均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急诊手术,经急诊手术后患者内瘘得以重建,并随后顺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围手术期间的精细护理切实保碍了患者的安全及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 精细、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及时心理疏导干预,对接受急诊自体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的患者的安全及对手术顺利进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简要分析了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24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差别。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更为理想,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实验组评分为(78.95±20.92)分,明显高于照组(51.22±21.22)分,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颅脑外伤患者开展早期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运动能力,同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采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对其生活质量以及心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9月~2024年4月接受本院治疗的心肌梗塞并伴有心力衰竭患者87例,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参照组44例与研究组43例。参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研究组接受早期的心脏康复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储备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参照组与研究组的心储备功能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LVEDD(左心室末期舒张内径)以及LVESD(左心室末期收缩内径)指标均比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的LVEF(射血分数)相比于参照组高(P<0.05);干预前参照组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显著比参照组高(P<0.05);研究组的肺部感染、压疮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显著比参照组低(P<0.05);研究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采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方式干预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有助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改善心储备功能的相关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进而护理满意度得以提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推广。
简介:在医学上彩超应用较为广泛,由于显像较为清晰,因此可以提供给医生非常准确的判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患者,在彩超检查时都需要做好准备,特别是心脏彩超患者,若检查时没有做好准备措施,有可能会对检查顺利开展造成影响。下文对心脏彩超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了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时间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月,并选择该时间段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掷骰子分组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两组(研究组与常规组),其中研究组共60例,采取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然后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高于常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时机,评估早期手术与延期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01~12一年中,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将60例用于研究,以手术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30例患者行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为对照组,于发病后72h后手术,另外30例患者行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为观察组,于发病后72h内手术,展开2组患者手术疗效的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临床应用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疗效,相比延期手术更为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理中,行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分析护理前后患者心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我院88例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成对照、观察两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早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肺功能改善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3 d后的心率、呼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心排出量、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锻炼可改善其心肺功能指标,降低感染、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肿瘤切除术的稳定性重建方式及其效果。方法筛选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行椎体切除22例,后弓切除14例,全脊椎切除12例,其它类型8例,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及切除范围选择性进行椎体重建、前方椎体内固定、后路植骨内固定等术式,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于36个月内随访完成,其中有9例患者死亡,6例患者肿瘤复发再次手术,除复发病例其余患者植骨全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现象,术中、术后无严重神经功能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调查结果显示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优于术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肿瘤切除手术根据切除范围以及具体疾病类型选择相应的稳定重建方式可有效恢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并对促进植骨融合、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远在1941年由神经外科医生Dandy[1]介绍经颅-面联合入路切除一例眶内肿瘤,这种操作先后由Ray和Mclean(1943)以及Tym(1961)加以改进。1954年Smith报告他和神经外科合作经颅一面联合入路成功的大块切除了前筛窦和眶内肿瘤,但当时大多数头颈外科医生对此持保留态度,直到1963年,Ketcham[2]等报告17例颅一面联合切除治疗副鼻窦肿瘤以前,这种手术仍不作为治疗副鼻窦肿瘤的措施。十年后,Ketcham等又撰写了三篇论文报告他们有关随访结果,补充了增加的病历,并详细阐明其并发症和治愈率,并将副鼻窦癌的治愈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50%[1.2]。彼等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其他学者应用这种术式切除副鼻窦肿瘤,Bridger[3]称赞Ketcham创造了副鼻窦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