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为分析拉萨市近年来的降水量、温度的变化趋势 ,得到温度与降水量的关系,本文从国家气象局收集了拉萨市从1955年-2000年的日降水量,日平均温度,用其与全球总体趋势作对比,在用pearson相关系数做降水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联程度,得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在做线性回归分析,用2000年-2020年的降水量与 温度做模型检查,判断回归的正确性。
简介:摘 要 基坑降水控制和变形控制是地铁深基坑施工的重要工作内容。依托某地铁3号线洋塘地铁站深基坑降水项目,采用地下降水与地面沉降耦合的数学模型,建立三维地铁深基坑渗流模型,研究基坑降水引起的周边水位降深分布。研究表明,厦门地区全强风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异风化特性,颗粒组成具有“双峰”特性,使得不同风化程度的岩土体渗透系数存在明显差异,给基坑降水控制带来困难;在未形成封闭止水帷幕情况下,基坑周边水位降深、涌水量均随止水帷幕深度增加减小,形成封闭止水帷幕后,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泌尿外科临床中心诊疗中心项目降水工程为例,本工程位于上海市浦东新 区1630号,该工程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为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同时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采用了抽灌一体化技术 技术,既保证了基坑施工的安全要求,又减少了降承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简介:利用新疆地区89个台站1961~2005年昼、夜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过程的时空演变特征,目的是认识这个地区在年降水增加背景下昼夜间降水过程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61~2005年,多年平均的降水量为夜大于昼,且昼、夜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夜降水量增长趋势大于昼降水量,昼、夜年降水量增长趋势分别占年总降水增长趋势的49%、51%,这种变化在南、北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昼、夜降水量都存在由少到多的显著突变,但两者发生突变时间不同,昼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时间为1986年,而夜降水量的突变点却发生在1991年。(2)昼降水日数小于夜降水日数,且昼、夜降水日数都呈显著增加趋势,昼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大于夜降水日数。昼、夜降水强度都呈显著增大趋势,夜降水强度及其增长趋势均大于昼降水强度。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日数的增多,降水强度对降水量影响较小。(3)昼、夜毛毛雨日数都呈显著减少趋势,昼毛毛雨日数及其减少趋势均大于夜毛毛雨日数。而强降水的日数和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昼、夜强降水量和各自的总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强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引起这些昼、夜间降水变化特征差异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简介:利用1961~2011年江淮地区5~9月无缺测的71站逐日降水资料,做基于POT(Peaks-Over-Threshold)的广义Pareto分布(GPD),研究江淮地区极端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皖赣交界处阈值最大,西北和东南部较小,且江淮大部分地区阈值的线性趋势系数为正,其中湖北东部和江西北部的站点,趋势达0.8mm(10a)^-1以上,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1的MK(Mann-Kendall)检验.(2)江淮地区中东部多存在连续性极端降水,因此文中采用基于极值指数的自动分串技术获得近似独立的极值样本.(3)尺度参数大值区位于江淮南部,西北、东南以及淮河以北较小,且线性趋势系数在大部分地区均表现为正值,表明出现降水极大值的概率增加.(4)皖赣鄂交界处是极端降水发生概率大值区,而西北、东南及安徽中部地区较小,且极端降水在大部分地区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大别山附近及河南东部,2年和20年重现水平的趋势分别达6mm(10a)^-1和20mm(10a)^-1以上.
简介:摘 要:使用悬挂式止水帷幕的基坑进行减压降水会使周边地层产生固结沉降,从而加剧因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沉降。以湟源县某基坑工程为实例,研究了基坑降水对其周围地表及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和变化规律。因此,对于此类基坑周边采用天然地基的老旧建筑物的保护需多种措施联合使用。结合基坑工程实例,采用加强围护结构设计、对承压含水层进行地下水回灌以及采用信息化施工等多种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