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的临床表现、下尿路功能障碍及排尿相关的脊髓神经通路病变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1至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CP/CPPS患者,描述患者下尿路、下消化道和躯体疼痛症状、尿动力学指标及用MRI评估脊髓神经病变和盆腔脏器的形态改变,分析脊髓神经通路病变与下尿路功能障碍、下消化道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126例,年龄[M(Q1,Q3)]为41(31,53)岁,病程2(1,20)年。患者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126例(100.0%),下消化道症状72例(57.1%),合并复杂多变的躯体疼痛症状88例(69.8%)。MRI显示,颈椎椎间盘中央型突出(126例,100.0%)常伴随脊髓内脏传出神经通路区域的缺血性改变(82例,65.1%),腰椎椎间盘中央型突出(65例,51.6%),骶神经根囊肿(97例,77.0%),以及盆腔内含平滑肌脏器的形态改变如膀胱壁增厚(91例,72.2%)、精囊扩张(70例,55.6%)、乙状结肠/直肠异常扩张(59例,46.8%)等。结论CP/CPPS患者具有下尿路症状、下消化道症状和躯体疼痛共存的特点。多个系统功能障碍共存,结合排尿相关的脊髓神经通路病变高发等特点,提示脊髓神经通路病变在其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下,老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与重视,慢性病相关管理系统急需发展完善。基于以上问题,综合国内外已有文献资料,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旨在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完善老年慢性病管理系统,做到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帮助老人解决慢性病管理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借助随机抽样法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运动,对比患者干预效果、预后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实施前患者运动心肺功能指标水平、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研究组运动心肺功能指标水平、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2组干预前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康复运动模式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加强遵医行为,提高预后生活质量,该模式在临床上应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无治疗缓解(TFR)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联盟协作单位自2013年6月2日至2021年3月27日自动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女69例(51.1%),男66例(48.9%);停药时中位年龄[M(Q1,Q3)]49(38,58)岁。停药前,72例(53.3%)患者应用二代TKI治疗,63例(46.7%)患者应用伊马替尼(IM)治疗,其中17例(12.6%)患者有TKI减/停病史;TKI中位累积治疗 84(68,108)个月;TKI治疗至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DMR)的中位时间12(8,26)个月;DMR中位持续时间65(54,84)个月,其中9例(6.7%)患者DMR不稳定。中位随访16(6~96)个月,35例(25.9%)患者在中位3(1~22)个月失去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总体的TFR率7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二代TKI治疗、TKI治疗至获得DMR时间≤12个月、DMR持续≥48个月、DMR持续稳定、无TKI减/停病史等因素是影响停药患者TFR结局的有利因素(均P<0.05)。二代TKI治疗组患者的TFR率显著高于IM治疗组(81.9%比65.1%,P=0.0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二代TKI治疗[RR=0.451,95%CI:0.227~0.896,P=0.023]和DMR持续稳定[RR=0.120,95%CI:0.053~0.271,P<0.001]是停药患者TFR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停药前应用二代TKI治疗和DMR持续稳定是停药患者TFR结局的保护因素。停药前获得持续稳定DMR≥48个月的CML患者,停药后获得TFR的概率更高。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获益仍然存在争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CTO-PCI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未能改善反映左心室整体功能的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应变作为一个反映局部心肌功能的敏感指标,能够早于LVEF发现心肌功能的恢复。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采用心肌应变对CTO-PCI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评估,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发生内分水岭性梗死(IBZ)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 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症状性CICAO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IBZ组和非IBZ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85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11)岁,男147例,女38例。IBZ组64例,非IBZ组121例。IBZ组眼动脉反流患者的比例为64.1%(41/64),高于非IBZ组47.8%(55/121)(P=0.037);非IBZ组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的比例为66.1%(80/121),高于IBZ组29.7%(19/64)(P<0.001)。脑梗死病史(OR=2.233,95%CI:1.023~4.87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OR=1.516,95%CI:1.006~2.285)、眼动脉反流(OR=5.060,95%CI:1.160~22.081)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危险因素(均P<0.05);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OR=0.010,95%CI:0.000~0.970)及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OR=0.172,95%CI:0.079~0.373)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脑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有眼动脉反流、LDL、脑梗死病史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危险因素;INR及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核苷(酸)类似物(NAs)是最常用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药物,但其很难使患者HBsAg消失。近年的一些研究发现,小部分HBeAg阴性CHB患者在NAs停药后可继发血清HBsAg阴转(即功能性治愈或临床治愈),并据此提出“停药-治愈”(stop-to-cure)策略。尽管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已知的停药后血清HBsAg阴转相关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NAs疗程长短、停药时的HBsAg和HBV RNA水平及人种差异等。本文特就HBeAg阴性CHB患者的最佳停药时机、预测停药复发的潜在标志物及停药-治愈的可能机制进行讨论,并对再治疗时机等提出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诊断预测模型并评估其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5家医院就诊的1 514例COPD患者,根据纳入时间排序,将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 072例)和验证集(442例)。通过患者病历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吸烟情况、疾病既往史和临床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PD合并PH的相关因素,采用“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Calibration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采用C 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训练集年龄为50~59、60~69和≥70岁者分别占3.7%、15.2%和81.1%,与验证集的年龄构成(分别占7.9%、27.8%和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训练集男性占79.4%,与验证集(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对训练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95%CI):3.32(1.49~7.36)]、吸烟状态[曾经、目前吸烟OR(95%CI)分别为3.67(2.51~5.37)和2.04(1.44~2.90)]、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1 400 ng/L[OR(95%CI):9.88(6.23~15.66)]、右心房直径[OR(95%CI):1.11(1.07~1.15)]是COPD合并PH的相关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COPD合并PH列线图模型并开发为在线工具(https://ph-666.shinyapps.io/zhonghua-PH/)。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偏差校正后C指数(95%CI)分别为0.82(0.77~0.87)和0.77(0.68~0.86),Calibration校准曲线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均接近于对角线。训练集和验证集列线图模型AUC(95%CI)分别为0.82(0.80~0.85)和0.77(0.73~0.82)。通过ROC曲线得出训练集中最佳阈值为0.60,该值下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4、0.78;验证集最佳阈值为0.70,该值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和0.65。DCA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以阈概率>15.0%和>13.0%提供了优于变量全选和变量均不选策略的净效益。结论建立COPD合并PH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急性期常并发急性肾损伤(AKI),AKI加重病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肾脏的远期转归尚不清楚。研究表明,COVID-19合并AKI者进展为慢性肾脏病(CKD)的风险显著增加;和其他病因的AKI人群相比,COVID-19患者发生CKD的风险更高;即使是无AKI的轻症患者,急性期后肾功能损伤的风险仍然增加。新型冠状病毒对肾脏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是促使COVID-19急性期AKI向远期CKD转归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最新的基础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细胞可以上调促纤维化的信号通路,同时脂质介质风暴也增加了从AKI向CKD过渡的可能性。本文就COVID-19急性期后的远期肾脏转归进行综述,以期提醒临床医师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肾损伤的慢性化趋势,开展更有针对性、更长期的随访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