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从内在的气质和精神的层面上来衡度,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无疑是接着1949年以前的“旧时期”往下讲的。为什么呢?因为比较文学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重新开始”,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封闭之后,与“重新睁眼看世界”的急迫需要紧密相连。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建始终是在回应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之下展开的,换言之,伴随着反思和重建之艰苦历程的种种探索,始终要借镜一种帮助探索者打破民族封闭状态的世界眼光。

  • 标签: 文学关系研究 雷马克 中国比较文学 亨利 西方文化 民族文学
  • 简介:摘要美术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感受与领略美的过程,但学生想要真正体会艺术作品的美与内涵,就需要对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有更好的感知。无论是西方文化遗留的传统还是东方文化熏陶下的表达,教师都要在让学生在感受两种文化差异的同时引导他们体会文化间的共通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看到中西艺术作品的不同点,并看到中西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的共通之处,这才是中西文化比较在美术教学中的良好渗透。

  • 标签: 中西文化比较 美术教学 应用
  • 简介:2014年春,《文贝:中国比较文学英文学刊》改版为《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并设置了“中国比较文学年度报告”的栏目。它一直由主编刘耘华教授指导,编辑部同仁合作,具体由纪建勋博士来执笔撰写。迄今为止连续推出了四个报告,学界对此反应很好,其辐射引领的积极作用也开始逐步显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之后,仍计划保留“年度报告”这一栏目。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年度报告 比较文化 中英文 编辑部
  • 简介:随着中国学者成功申办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影响日益明显,中国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跨文明研究、译介学研究等学科理论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国际学界了解和认可,从而为国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做出独特的贡献。从学术活动与学术会议的举办方面看,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期。从学术期刊及学科理论的新进展方面看,期刊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显著提高;比较文学研究队伍,老中青梯队布局,老学者研究热情不减、中年学者成果迭出,青年学者不断进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影响 研究动态 学科理论
  • 简介:法国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丰碑。小说塑造了大批经典的人物形象。音乐剧版与京剧版作为小说的两种改编形式,在同一个人物形象上也有着相同点与不同点。本文选取“马吕斯”这个人物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剧中马吕斯形象:一方面两剧中马吕斯都具有痴情、重义两个相同点。另一方面,在对待革命态度上和对待冉阿让态度上,两剧中马吕斯又形成了鲜明对比。除分析两剧马吕斯形象异同点,本文也从中西历史文化差异和两剧改编侧重点方面分析其原因。

  • 标签: 《悲惨世界》 马吕斯 音乐剧 京剧
  • 简介:蒲松龄《聊斋志异·于中丞》中的主人公于成龙和清代公案小说《于公案》中的主人公于成龙虽取自不同的历史人物原型,但二者在能勘善断的智者形象和为民做主、除奸去恶的清官形象等外在方面表现出了相似之处,与此同时,二者在侦办、审理案件手段的运用、心理活动的呈现尤其是形象气质等内在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异同之处既和传统意义上普通民众的“清官情结”紧密相连,更与两书作者的创作理念及公案小说的审美特征息息相关。

  • 标签: 于成龙 于中丞 于公案 异同比较
  • 简介:一"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的提出和含义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出现得比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各有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统一是为人为学的根本,也是为"善"的要务。儒家崇尚入世所以特别关切知行关系,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只体现在理念上,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的问题,强调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 标签: 知行合一 下学上达 方以智 王阳明 中华民族 哲学命题
  • 简介:博尔赫斯的小说中虽说运用了侦探小说的体式,但他在掩盖真相时的手法是玩弄时间;格非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表面上同样是探寻真相的游戏,但实际上却是使真相彻底消失。本文着眼于他们共同的对真相的探求,研究他们在玩弄真相时运用的手法,包括对侦探小说形式的借用、运用不断分岔、扭曲的时间线以及对记忆的改写等。

  • 标签: 博尔赫斯 《小径分岔的花园》 格非 《褐色鸟群》
  • 简介:钱钟书先生提出以风格论唐宋诗,开启了以风格论诗的说法。诗可以按照风格论,那么,艺术是否也可依风格而论?自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诗画相通的理论在国内学界已有众多成果。西方诗学最早也认为诗画相通,至18世纪《拉孔奥》出现之后,才将诗画分论,并开始强调两者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艺术之间具有相通性,跨越国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诗歌艺术和国外绘画艺术,是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具有可比性?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和西方印象派绘画进行比较研究,就两者在题材、创作风格和作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的相近表征探究,继而深入理解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

  • 标签: 魏晋时期 山水诗 印象派油画 艺术共通性
  • 简介:资深作家方方和文坛新锐孙睿,以其观察现实矛盾的敏锐性,将笔触伸向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80后”新底层群体。两位新老作家以他们不同的视角和书写基调展现了“80后”新底层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他们的文本形成互补和映衬。通过代际视角研究,能更加充分地解读“80后”新底层群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诉求,以及两住作家对时代、对社会的冷峻思考。从创作主体潜在的性别文化立场的差异切入,则更能深入领悟作品中的悲剧意蕴。二位新老作家对“80后”新底层题材的书写体现了作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值得肯定。

  • 标签: “80后” 新底层群体 代际差异 性别立场
  • 简介: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作为朝圣者的向导给予了朝圣者引导与慷慨的帮助。不仅如此,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埃涅阿斯的“冥府之行”也是但丁写作其史诗的典范。本文选择了《神曲》中的四个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不仅能看到但丁对维吉尔的模仿,也能看到但丁从圣经角度对维吉尔进行的改写。通过这些改写,但丁揭示了其对“喜剧”的理解—它并不仅指诗歌从悲惨到幸福的旅程,也指基督教的内涵:即拯救。

  • 标签: 《埃涅阿斯纪》 喜剧 冥府
  • 简介:四其次,从阐释学目标和前提条件的不同加以比较。上面已经提到,贝蒂的阐释学目标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比较接近,就是解释者要按照具有客观自主性的解释对象(作者精神的客观化物)的内在逻辑去重新认识、理解它。而伽达默尔明确不同意贝蒂这种认识论的解释目标,相反,提出其本体论阐释学的目标"是要探寻一切理解方式的共同点.

  • 标签: 伽达默尔 思想资源 文论建设 当代中国 历史比较 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