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域外中国形象研究是当下中国人文学界的学术热点之一。周宁一系列具有学术分量的成果的发表,标志着国内的形象学研究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与此同时.这个高度似乎正在演变为尺度。周宁的形象学研究立足于西方与非西方世界之间文化权力对比悬殊的假设.且回避了当代媒介技术介入中国形象生产方式后.所引发的更为复杂的局面和问题,其研究最终步入观念与方法上的困境。回避了中国形象在非西方世界被重新组装利用的可能。数字化时代的“影子媒介”对当下中国形象的捕捉、上传、复制、点对点地全球共时性传播,致使中国形象与中国现实间的界限模糊,既往的后殖民视觉结构中的中国表征就此失效。中国形象研究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范式也面临着新的转换。
简介:“耽美文学”是一种具有极强女性意识的网络文学形态。笔者以福柯的异托邦理论为分析框架,把具有代表性的“耽美文学”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耽美文学”背后的性别政治意涵,探究女性作家是如何通过改写男性气质来建构具有女性意识的“异托邦空间”,让“耽美文学”成为一种似乎可以抵抗男性话语霸权的可能路径。通过对“耽美文学”文本的分析,笔者认为“耽美文学”作为典型的网络文学形式之一,虽然文本中充满了女性的自主意识,但这种新型的女性意识要成为一种成熟的、可以冲击主流男权意识的可能性要远低于想象,对于存在的问题值得相关文化学者和网络监管部门注意和警惕。
简介:扬·阿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性”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简介:'诗学研究'之于中国现代'文学文本',其研究过程的展开与研究机制的设定,必然会遭遇这样一些难题:一、显而易见,并不是所有'文本'都具有被'文化诗学'进行开发的意义与价值,那么,研究对象的选择定位便不是可以轻而易举确认的;二、对象选择的过程应当是与制约其选择过程的'诗学研究'建构体系的完善同步进行的.然而研究的情势往往是,'诗学理论'总是先于'文本对象'而预置,这样一来,其如何保证对象与理论之间的对应性就必将成为问题;三、'诗学研究'的建构指向并不是仅仅通过有限的'文本分析'可以完全满足,既然如此,那么有关'文学文本'诗学方式的具体分析能否具有'超越性',就可能受到不断的质疑;四、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可能性'探索,不仅与上述诸多问题相关联,并且与对象的整体性观照、外来理论的中国化程度、阐释逻辑的合法性与深入'文本'的探险精神等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些'问题'所展示的不只是'诗学研究'难度,也包含了对主体思维能力的始终如一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