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郑和研究》1999年第3期载《孙中山与澳门的不解之缘》称:“1893年7月18日,在葡萄牙籍好友飞南第的帮助下,孙中山在澳门创办了《镜海丛》。《镜海丛》中分中、葡文两种。中文版第一页每期都有一篇针砭时事的文章(相当于现在的社论),这些文章基本上都出于孙中山手笔。”这一说法很成问题,事关澳门历史和伟人史绩,很有必要考证。

  • 标签: 孙中山 郑和研究 澳门 考证 葡萄牙 文章
  • 简介:这份大字标题为:《揭露敌人,战而胜之——寸比判“打倒陈毅”的反动口号》。然而广而传知的却是《外交部“91人大字”》。一提起“91人大字”,就知道是那份由外交部91名中高层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保卫陈毅的署名大字。在“文化大革命”“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像外交部这样重要的部门,91名中高层干部联合署名,态度鲜明地支持与保护已被“中央文革小组”定性为“二月逆流”黑干将的陈毅,这种逆潮流而上是当时罕有的事情。

  • 标签: 大字报 外交部 “文化大革命” “二月逆流” 陈毅 干部
  • 简介: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复建项目。在连续6年的南京重洽会上未“嫁”出去之后。已取得重要进展。人们对金陵大报恩寺的历史研究方兴未艾。今献疑浙江平湖新近出土国家一级文物《妙法莲华经》原为金陵大报恩寺之物。若然。可为重建金陵大报恩寺再添东风。

  • 标签: 平湖 历史研究 报恩 金陵 琉璃塔 出土
  • 简介:<正>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袁世凯利用时机,重行登台。十月三十一日离彰德抵信阳接管对付革命党的前线军权,布置对武汉的猖狂反扑。十一月一日,他又被授为内阁总理大臣,于十三日回到北京,从清政府手中接过了军政大权。但是,革命的烈火是扑灭不了的。从武昌起义到十一月底,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拥护共和。各地向袁世凯告警求援的函电,接连不断。这里共辑录了二十二篇资料,虽不全面,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在革命风暴前面清王朝统治势力土崩瓦解的情况。这一片告警、求援、索饷的呼声,弄得

  • 标签: 袁世凯 武昌起义 清政府 函电 告警 内阁总理大臣
  • 简介: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在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初名建初寺,代有兴废,名亦屡易,或为长干寺,或为天禧寺。至明成祖朱棣为“父皇母后”之恩而承前代旧址,于永乐十年(1412)重建,易名大报恩寺。可惜的是,该寺并寺塔彻底毁于近代。现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南京市政府决定重建该寺并寺塔。“大报恩寺”,顾名思义就是为“报恩”而建,那末,朱棣是谁之恩呢?

  • 标签: 南京市 报恩 政府决定 明成祖 朱棣 遗址
  • 简介:在安徽文化界、知识界,特别是文学艺术界,对中国现代史上谈论较多的有两个人物:其一是陈独秀,另一人则是胡适。这两个人的名字,又总是和五四运动分不开的,而五四运动又是与《安徽俗话》和《新青年》分不开的。事实正是如此。在中国近代史上,自《辛丑条约》签订后...

  • 标签: 《安徽俗话报》 五四运动 《新青年》 陈独秀 反帝反封建 学生联合会
  • 简介: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此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

  • 标签: 少卿 伏法受诛 人情世态 发愤著书 通邑大都 仰首伸眉
  • 简介: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对被难家属的救济发放过程中发生了抚恤金侵吞问题。对此上海舆论界一片沉寂,集体失语,大多报刊取沉默态度,没有给予披露及相关报道。惟有《福尔摩斯》等上海小报"言大报之不敢言,登大报之不敢登",大量跟踪报道,使该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显示出近代上海小报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大报看广告,小报看新闻",就是当时对上海各类小报社会监督功能的最好评价。

  • 标签: 五卅惨案 抚恤金侵吞问题 上海小报舆论
  • 简介:我今天要讲的是司马迁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任安书》,又叫《任少卿书》,少卿是任安的字.我们读这篇《任安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大家以后有兴趣去读《史记》,那么这篇《任安书》将为我们敲开《史记》的大门.我们今天常讲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这个话的依据在哪里?依据在于《史记》.因为《史记》是从五帝写起,而不是从三皇写起,也不是从夏商周写起.

  • 标签: 《报任安书》 生死观 《史记》 儒道 先秦 司马迁
  • 简介:本件史料选自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它详细地记载了担任上海警备任务的上海市保安总团参加八·一三淞沪战役的具体情况,对研究淞沪会战有参考价值。特予公布。

  • 标签: 部队 江湾 特务 具体情况 淞沪战役 战斗经过
  • 简介:此文的许多观点和提法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说日本侵略者在当时内蒙古东部推行的一些政策有“积极的作用”,认为“启蒙蒙古人,使其文明化是不可缺少的”,把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说成是“日本进出满洲”,为了使蒙古人“‘学习在世界上最正统、兴盛的日本佛教’推进了向日本的留学”等等。然而此文的资料和研究视角对于内蒙古近现代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故本刊将此文刊载介绍给大家

  • 标签: 蒙古人 内蒙古图书馆 满洲国 文化启蒙 蒙古民族 宗教政策
  • 简介:1980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中纪委关于康生问题的审查报告中,认定康生的反革命罪行之一,就是在他的幕后策划下、在他及其妻子曹轶欧指使下,炮制了"第一张大字".各种有关的书籍刊物也都是这样认定的.可是1999年7月,印红标先生在上发表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出笼记>却说:"这张大字是由哲学系少数教师自己发起的,没有人指使."另一位先生在另一刊物上发表类似文章说"七人大字是他们自发的举动".总之,他们是以"自发论"来否定中央的定论.

  • 标签: 再考订 大字报再 文商榷
  • 简介:按照省三普办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2009年主要完成如下工作:一、吉林省人民政府加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007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正式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8年9月22日国务院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工作,部署了第二阶段的工作。

  • 标签: 文物普查 2009年 吉林省 年报 2007年 2008年
  • 简介:陈独秀从青年开始,即投身改造中国的革命运动,先是参加反清的辛亥革命,接着反袁世凯的专制复辟,继而创建中国共产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他一生东奔西走,浪迹天涯。家庭的亲缘极难相聚相欢,更谈不上顾及其亲人的生养死葬。陈独秀的生父去世,他才一岁多,不懂人事;他的母亲查氏逝世,他正在东北,等他与兄长孟吉赶回安庆,母亲已是“长已矣”,早已入土,未能得见一面;他的嗣父陈衍庶病死时,他正逃亡在外。

  • 标签: 陈独秀 反清 逝世 革命运动 蒋介石 袁世凯
  • 简介: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人,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十三世纪上半叶,他出仕蒙古宫廷,曾积极辅佐蒙古统治者推行“汉法”,在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等方面,作出过自己的突出贡献。有关耶律楚材的生平事迹,国内的研究成果已经有许多,但对於他在早期蒙丽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学者们却一直较少留意。我们在查阅高丽文献时,找到了与此有关的两封书信,这两封书信在研究耶律楚材乃至早期蒙丽关系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耶律楚材 李奎报 蒙古时期 高丽时期 中国 历史研究
  • 简介:本文以喀尔喀四盟灾案为中心,分析清代蒙古亲王车林多尔济其人其事.喀尔喀四盟灾案系清光绪时期由土谢图汗盟盟长、亲王车林多尔济主导,联合其余三盟盟长、副将军,以减撤喀尔喀蒙丁差使为主要目的,向清廷灾之案件.前库伦办事大臣喜昌借此参奏车林多尔济“串通各盟,虚报灾苦”.本文认为,喀尔喀四盟遭遇灾害并深陷窘境,确属实情,但车林多尔济确有把持喀尔喀地区政治,并掣肘库伦办事大臣行使权力之嫌.

  • 标签: 车林多尔济 喀尔喀蒙古 差役 灾害
  • 简介:众所周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苏联大元帅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英苏三国参加,就战后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基本达成协议;第二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至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参加,就联合国组织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本组史料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顾维钧在会后向国民政府外交部呈报的《参加国际和平安全机构会议代表团报告书》,详细描述了会议的经过、会议讨论的要点及其结果。

  • 标签: 敦巴顿 顾维钧 国际和平安全机构会议 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