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HFMEA模式干预,包括成立HFMEA团队﹑绘制流程步骤图﹑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制定个性化改进措施等。观察HFMEA模式干预前后老年髋部骨折POD各项失效模式RPN值变化。记录术后不同时间段谵妄发生率,比较两组谵妄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结局。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各项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100分;观察组术后24~48 h、48~72 h、72 h至出院POD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分别为8.57%、2.86%、1.43%、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86%、14.29%、11.43%、65.71%;观察组住院时间、谵妄持续时间分别为(10.20±2.10)d、(1.96±1.00)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96±2.80)d、(4.36±1.65)d;观察组好转率、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2.86%、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73%、7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HFMEA模式风险干预,有效降低PO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利于早期控制POD危险因素,显著缩短谵妄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对优化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及提升护理满意率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失效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从本院选取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进行治疗的60例内固定失效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及各项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及各项指标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内固定失效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有利于改善临床疗效,并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5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48例,女220例;年龄为44~93岁,平均74.6岁。根据骨折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稳定组424例,骨折AO分型为31-A1型、31-A2.1型;不稳定组144例,骨折AO分型为31-A2.2型、31-A2.3型、31-A3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失效率及患髋功能等。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共有19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失效原因:螺旋刀片退出13例,股骨颈短缩17例,髋内翻畸形14例,螺旋刀片切出14例。稳定组患者的失效率为1.2%(5/424),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9.7%(14/144)],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98 (95,100)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84 (82,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7.283,95%CI:1.626~32.623,P=0.009)和不稳定型骨折(OR=11.607,95%CI:4.039~33.355,P<0.001)是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PFNA固定失效率较高,固定后形成杠杆样结构,需由内固定物承受主要应力,杠杆支点位于髓腔内内固定成角部位,负重侧力臂长,失效率高。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需较长的免负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粗隆部骨折治疗失效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 2010年 3月到 2012年 3月在我院采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 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随访 2年,综合分析内固定治疗失效的病例原因。结果 在本组 110例患者中,内固定失效 17例( 15.45%),其中,包括固定螺钉断裂( 7例)、拉力螺钉退钉( 5例)、钉拉力螺钉切割或穿透股骨头( 3例)、内固定钢板断裂( 2例)。结论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治疗的原因主要有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拉力螺钉的深度和位置不当、骨折复位和小粗隆骨折处理不当、功能锻炼和早期负重不当,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予以解决,保障其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中,采取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防范护理不良时间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我院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0)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40例)采取FMEA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期间的风险因子指数及不良事件率,在研究完成后,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行FMEA干预模式后,患者的高危风险因子各项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患者在护理工作中,采取FMEA模式干预可预防风险因子对患者的影响,提升患者精神病治疗安全性,该护理模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上对PICC早产儿展开护理,选择施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院此次研究选取90例进行诊治的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这一期间的PICC早产儿,将其研究对象划分,建立试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经由随机法选取)。此次研究中的试验组受试者,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模式为具体的干预措施,常规护理模式为对照组受试者具体的干预措施。结果护理服务开展后,所得研究数值RPN评分方面,试验组患儿状况评估评分、用物准备不完善评分、置管困难、送管困难评分于对照组,试验组置管后日常维护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模式投入临床PICC早产儿护理中,所得干预的评估结果更好。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水平的发展迅速,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特殊人群,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患者,随着精神卫生体制和法制的日渐完善,精神疾病患者法律意识日渐增强,为保证患者住院期间得到高质量的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患者住院期间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有效预防与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减少护患纠纷重要途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基于团队的系统性前瞻性分析方法,通过系统性检查识别某个过程中的失效因子,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风险。本调查选取了2020年在我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探讨FMEA在防范精神科不良事件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EMA)在新冠疫苗接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FEMA项目小组,绘制新冠疫苗接种环节风险评估图,确定新冠疫苗接种管理失效模式,分析确认根本原因,实施改进措施。结果:新冠疫苗接种三查七对一验证执行率、留观时间正确率、接种单信息正确率均显著提升(P<0.01)。结论:应用FEMA对新冠疫苗接种进行管理,可以有效保障新冠疫苗接种安全,提高新冠疫苗接种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对急诊患者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措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接收的8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在2021.10-2022.10期间,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实施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有4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急诊护理管理措施,研究组患者运用实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措施。对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等指标。结果: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相对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诊科收治患者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措施,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急诊急救能力提高,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时可提升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神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9月—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神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作为对照组,2023年1月—4月38例神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管理,观察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转运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交接准确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患者在身份识别、手术核查、病情交接、管道交接等的转运交接准确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71.05%(P<0.05);观察组接收科室在交接时主动被告知包括:病情与生命体征,各类管路情况,围手术期用药,术后病情观察重点等的转运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交接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以提高转运交接准确率以及接收科室满意度,为安全、高质量患者转运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肿瘤患者中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护理模式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之间接收的PICC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研究组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护理模式。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PICC肿瘤患者中进行护理干预期间,选择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护理模式干预措施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危急值,还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临床作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领域借鉴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消毒供应室2022年4月-2023年4月的80件腔镜器械,根据不同管理模式分为常规组与FMEA组,每组40件器械。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FMEA组采用FMEA管理模式,对比2组的器械管理质量评分(清洗、消毒、包装)、器械清洗灭菌合格率与损耗率。结果:FMEA组的器械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FMEA组的器械清洗灭菌合格率高于常规组,损耗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FMEA在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器械管理质量及清洗灭菌合格率,降低器械损耗率,值得采纳、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降低PICC导管移位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管理模式。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在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护理中,可以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