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脐血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低温冻存前后的生物学特性,探讨imDC的保存方法。方法取新鲜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在体外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4诱导产生imDC后,加入二甲亚砜(DMSO)作为保护剂,-80℃降温,-196℃保存,40℃水浴复温,获得冻存imDC。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冻存的imDC与新鲜imDC形态,计算其锥虫蓝拒染回收率(TBR);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成熟标志;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细胞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脐血MNC在rhGM-CSF和rhIL-4诱导下可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相差显微镜显示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呈树枝样突起;扫描电镜显示,细胞表面不规则,有树枝样突起和不规则皱褶。冻存imDC复苏后TBR为(86.8±1.3)%,冻存imDC在形态上与新鲜imDC无明显差异。MNC体外经rhGM—CSF和rhIL-4诱导生成的imDC表面CD1a阳性率为(62±8)%、CD14为(18±7)%、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为(67±5)%、CD80为(13±7)%、CD86为(12±5)%;反映DC成熟的表面标志物CD83为(4.6±2.0)%,符合imDC的表型特征。冻存imDC的CD80、CD86、CD83分别为(15±5)%、(17±5)%、(7、4±3.3)%,较新鲜imDC有所增高(P〈0.05),但仍符合imDC的表型特征。对照组MLR的每分钟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cpm)值为(488±197)min^-1;新鲜imDC组为(463±104)min^-1,与冻存imDC组的cpm值(512±78)min^-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刺激指数(SI)均〈2。新鲜imDC和冻存imDC均不能有效刺激同种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本实验中获得的冻存imDC具有足够的细胞活力,其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功能具有不成熟特征,说明利用DMSO低温保存imDC的方法可行。
简介:为研究预冻温度和冷冻干燥机(冻干机)搁板温度对红细胞冻干保存后回收率的影响,采用主要成分为7%二甲亚砜和4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缓冲液作为保护液,在不同预冻温度或搁板温度下进行红细胞的冻干保存.首先将新鲜血液离心、洗涤和平衡以制备浓集红细胞,然后将浓集红细胞和保护液按1:3混匀制备红细胞悬液,在不同温度(-20,-35,-45,-80或-196℃)下预冻后移入冻干机(搁板温度设为-35℃,抽真空压力为200mbar)内进行真空干燥.为研究冻干机搁板温度对冻干红细胞的影响,将上述红细胞悬液先在-80℃下预冻后移入冻干机,在不同的搁板温度(-20,-25,-30,-35,-40或-45℃)下抽真空干燥,冻干结束后用37℃的再水化液快速水化.结果表明:在不同预冻温度下,冻干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回收率均在85%和75%以上,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196℃组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当搁板温度等于或高于-25℃时,样品无法冻干;当搁板温度等于或低于-30℃时,随着搁板温度的降低,冻干时间相应延长.再水化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回收率均在90%以上,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当洗涤至等渗时,4组血红蛋白回收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本冻干体系只有当预冻温度在-20℃至-80℃,冻干机的搁板温度等于或低于-30℃时冻干效果较好,同时预冻温度也不是越低越好.
简介:<正>减灾防灾是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回顾本世纪的历程,世界范围的多种灾难连续不断,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达40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进入90年代,我国每年的灾害损失达上千亿元。1990年到1997年,因气象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275.3亿元,每年仅水灾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都在数百亿元以上,1998年更是高达2000亿元。有资料记载,我国1931年和1935年的大洪水分别造成了14.5万和14.2万人死亡的大悲剧,1954年的那场洪水夺走了3.3万人的生命。初步统计,1998年自6月入汛到8月3日,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也有数千人之多。就河北省和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