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审丑是美学研究中一大问题,对其作解答关系到能否对整个审美及艺术发展作出深入、彻底的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审丑”问题表现普遍.中国艺术家的审丑意识充分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众多的艺术领域;同时,古人的看法极富“东方”色彩.一、绘画:“宁丑毋媚,当使天趣淋漓”传统艺术表现“审丑”可谓多矣,绘画领域尤为明显.且不说种馗、丑石、药叉、大滩仪等源远流长的绘画“母题”;瞩目于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贯注的较为强烈的审丑意识,就会发现,由“贯休派”(五代贯休、宋初石恪、南宋梁楷、元代颜辉),而南唐陆晃、元初龚开、北宋高益、李雄、吴怀,到明清之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有一很深传统,对于“审丑”研究是一笔珍贵财富.在实践方面,“得得和尚”贯休所绘罗汉,开人物画“古怪”流派先河.其后石恪,“所作形象或丑怪奇倔以示变”,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梁风(疯)子”梁楷以“遗貌取神”法画布袋和尚等,以及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戏称“阿妹韶容见靓装,五色胭脂最宜黑”,传达了审美意识的演进的信息.到扬州人怪,审丑意识更鲜明.蒋士铨题罗聘《鬼趣图》曰:“长头偻背老复丑,形容疑是承蜩叟”.郑板桥则空前全面、集中、明确、自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和美并置于审美判断之下,但在具体论述中,崇高事实上却被排除在了美之外。这种矛盾引发了长期、广泛的争议。在笔者看来,很多争议是由研究者的视角造成的,即先在地认为崇高是美的形式,而忽略了崇高同丑的密切关系,忽略了康德的崇高学说把丑纳入审美领域。从审丑视角深入分析康德的崇高理论将会发现:首先,崇高不是美,其对象是无形式;其次,崇高的情感同丑的情感一样都是否定性的,所包含的愉快也是只有通过某种不愉快才是可能的;第三,崇高判断包含了由否定到肯定的心理过程,同审丑判断也是一致的。康德的崇高与其说是审美范畴,不如说是审丑范畴。作为审丑范畴的崇高并不存在所谓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