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DC-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7月-2017年5月接收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40例纳入到研究组中,将同期非肿瘤患者40例纳入到对照组中,对治疗前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在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D3-CD16+CD56+、CD3+CD16+CD56+、CD3+CD8+以及CD3+方面,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3+CD4+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差异显著,统计学无意义(P<0.05);在外周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IgA方面,治疗前与治疗后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DC-CIK免疫治疗方法应用于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之中,可提升患者抵抗肿瘤能力和T细胞杀死数量,有效控制肿瘤细胞增长速度,避免肿瘤的复发,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恶性血液肿瘤 免疫功能 DC-CIK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CAR-T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使用CAR-T治疗1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并采取有效护理。结果 5例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采取针对护理后得到了缓解,其他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治疗后,全部患者的骨髓情况都得到改善。结论 在CAR-T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好全程护理,并严密做好观察,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并尽快提升治疗。

  • 标签: 白血病 CAR-T 治疗 并发症
  • 简介:我们由人白血病细胞J6-1发现了对自身有增殖刺激作用的膜相关生长调节因子(MAF-J6-1)。经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及连续两次快速蛋白液相层析(FPLC,MonoQ)将其分离。理化性质研究的结果表明,它是一种对酸、碱和热相对稳定的蛋白,分子量约50kD。抗M-CSF单抗与MAF-J6-1的中和试验结果表明,MAF-J6-1属M-CSF类。

  • 标签: 膜相关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接触性调节 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线粒体抗病毒信号(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MAVS)和核因子κB1(nuclear factor kappa B1, NFκB1)基因敲除的犬肾细胞(Madin-Daby canine kidney cells, MDCK),对细胞的生长特性、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Flu)的增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将MDCK细胞的MAVS和NFκB1基因敲除,获得稳定的敲除细胞。接种Flu并检测培养上清中病毒的血凝(hemagglutinination, HA)滴度和TCID50滴度,与野生MDCK细胞进行比较。结果获得2株稳定敲除的MDCK细胞MDCK-MAVS-和MDCK-NFκB1-,与野生MDCK细胞同样为贴壁的上皮样细胞。接种Flu后,2株敲除细胞测定的病毒HA滴度与野生细胞相比无明显差异,TCID50分别比野生MDCK细胞提高了9.5倍和10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6)。结论本研究构建的2株基因敲除细胞MDCK-MAVS-和MDCK-NFκB1-能够提高Flu的感染力,为Flu的分离培养提供了新的候选细胞

  • 标签: CRISPR/Cas9 犬肾细胞系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 核因子 基因敲除
  • 简介:目的:通过构建DKK1的靶向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探讨干扰DKK1基因的表达和对食管癌ECA109及EC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转染DKK1siRNA于食管癌细胞ECA109、EC1,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DKK1的蛋白表达变化。食管癌细胞ECA109及EC1成功干扰DKK1表达后,应用CCK-8法检测癌细胞增殖变化,平板克隆法检测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变化。结果:食管癌细胞转染DKK1siRNA后,ECA109中DKK1蛋白表达降低48.62%(P〈0.01),EC1中DKK1蛋白表达降低50%(P〈0.01)。在CCK-8法检测癌细胞增殖变化实验中,DKK1siRNA转染后24h、48h及72h,相比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平板克隆实验中,DKK1siRNA转染后,ECA109细胞克隆均数(77.53±4.948)低于空白对照组(44.2±7.704),克隆率下降42.98%,而EC1细胞克隆均数(71.67±5.239)低于空白对照组(36±2.646),克隆率下降49.76%。结论:干扰DKK1的表达能够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DKK1可能成为抑制食管癌增殖的分子靶点。

  • 标签: 食管癌 DKK1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_0001955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si-con、si-circ_0001955、miR-con、miR-149转染至DU145细胞中,分别记为si-con、si-circ_0001955、miR-con、miR-149组;将miR-149与pc-circ_0001955共转染至DU145细胞记为miR-149+pc-circ_0001955组,以未经任何处理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_0001955和miR-149表达水平;MTT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MP-2、MMP-9、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γ-H2AX蛋白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放射敏感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_0001955和miR-149的靶向关系。结果细胞中circ_0001955高表达,miR-149低表达。沉默circ_0001955或过表达miR-149后细胞活性、迁移和侵袭数降低,MMP-2、MMP-9表达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4 Gy X线照射后细胞中γ-H2AX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存活分数降低,敏感性比1.38。circ_0001955靶向调控miR-149,同时过表达circ_0001955和miR-149后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升高,细胞凋亡率、细胞存活分数升高,敏感性比0.72。结论沉默circ_0001955靶向上调miR-149抑制DU14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诱导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和增加细胞放射敏感性。

  • 标签: circ_0001955 miR-149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表达视觉系统同源框2(VSX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方法根据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原理,设计VSX2的小向导RNA(sgRNA),构建敲除质粒及包含左右同源臂的P2A-eGFP供体质粒;2个质粒经测序鉴定后电转野生BC1-hiPSCs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单克隆,扩增培养并鉴定。采用PCR和Sanger测序鉴定基因型;采用核型分析法分析报告细胞核型;采用STR法排除细胞交叉污染;采用免疫荧光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报告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分子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体外三胚层形成实验鉴定报告细胞向三胚层分化的能力;应用3D视网膜类器官诱导技术获得视网膜类器官,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评价VSX2蛋白与eGFP的共定位情况。结果电转后通过PCR鉴定和Sanger测序成功筛选到1株含有VSX2-eGFP报告基因的hiPSC。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该报告细胞核型正常。STR鉴定结果表明,BC1-VSX2eGFP-iPSCs无细胞交叉污染。逆转录PCR检测和免疫荧光染色表明,BC1-VSX2eGFP-iPSCs中iPSCs标志物基因和蛋白表达阳性,包括NANOG、OCT4、SOX2、DNMT3B和GDF3 mRNA以及NANOG、OCT4、SSEA4和TRA-1-60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表明,由BC1-VSX2eGFP-iPSCs分化的三胚层组织中内胚层标志物甲胎蛋白(AFP)、中胚层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外胚层标志物神经细胞特异性微管蛋白(TUJ1)表达均为阳性;eGFP与VSX2共表达于视网膜类器官的神经视网膜。结论成功构建1株表达VSX2-eGFP报告基因的hiPSCs,该细胞可实时指示VSX2蛋白的时空表达变化,为视网膜发育、疾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方法评价提供有力工具。

  • 标签: CRISPR/Cas9 视觉系统同源框2基因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报告细胞系 视网膜类器官 分化
  • 简介:为提高EB病毒(Epstein-Barrvirus)转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细胞建立永生性细胞株的成功率及加快建株时间,在改进培养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根据PNH异常细胞易受氧化损伤的原理,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一种抗氧化剂AA2保护PNH异常细胞的生存。研究结果表明:2例PNH患者细胞均建株成功,不加药对照组有1例失败;建株时间明显缩短,并且建株后CD5^-9细胞百分率无明显下降。实验结果提示,氧化损伤是PNH细胞建株困难的重要原因;在培养初期加抗氧化剂可提高建株的成功率及缩短建株时间,这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因观察例数尚少。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EB病毒 永生性细胞系 CD59^-细胞 抗氧化剂
  • 简介:目的利用逆病毒表达载体快速构建梯度过表达人MTA1稳转单克隆细胞。方法利用噬菌斑原位杂交筛选人肺噬菌体文库,以阳性克隆为模板,RT-PCR获得人MTA1完整CDS序列。以逆病毒表达载体pMX为基础,经过多次酶切连接,构建逆病毒表达载体pMX—MTA1-flag—IRES—EGFP。将构建好的逆病毒载体系统,转染293-gag/pol细胞,包装出含该表达载体的逆病毒颗粒。以含病毒上清多次感染HCT116细胞,获得稳定转染MTA1的HCT116多克隆细胞。将该多克隆细胞按合适比例稀释后接种至10cm大皿,获得大量单克隆细胞,以GFP为筛选标志,筛选不同荧光强度的单细胞克隆进行扩增并分析MTA1与GFP表达水平的线性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克隆出人MTA1表达序列。免疫荧光、WesternBlot结果证实成功构建出梯度过表达MTA1的稳转细胞。相关性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非融合载体MTA1与GFP的表达呈明显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32,P〈0.01。结论利用逆病毒表达系统,快速成功构建并筛选出MTA1与GFP非融合梯度过表达稳转单克隆细胞,为MTA1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模型。该逆转录病毒平台可用于快速建立其他基因的稳转单克隆细胞

  • 标签: MTA1 GFP 逆病毒 稳转 梯度过表达 单克隆
  • 简介: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在前列腺癌基因治疗中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前列腺癌细胞PC3M,转染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检测其增殖和凋亡水平变化,并检测其bax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可高水平地转染入PC3M细胞,转染后的PC3M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凋亡水平增高,细胞中bax蛋白及mRNA水平皆增高.结论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可抑制PC3M细胞增殖并促进其细胞凋亡.其促进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bax表达而实现的.

  • 标签: 腺病毒介导 野生型P53 M细胞 前列腺癌细胞 细胞凋亡 转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性分析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对于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缺患者,肺部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常见感染部位,主要感染菌种为曲霉菌、其次为热带念珠菌。本研究中28例患者痊愈、34例好转、6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死亡。其中确诊组、诊断组、拟诊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确诊组、诊断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死亡率较高,加强对该病症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意义重大。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 简介:为了研究B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13q31—q32上miR—17-92基因簇的特点,观察B细胞淋巴瘤中miR-17—92基因簇在基因组DNA水平上是否存在改变,及其对miR-17—92基因簇的表达和与淋巴瘤发生关系的影响。应用PcR和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Recl、G519和z138三个套细胞淋巴瘤(mantecelllymphoma.MCL)细胞中染色体13q31—q32上miR-17-92基因簇。结果表明,3个MCL细胞的miR-17-92基因簇DNA序列与正常人的序列比对完全-致。由此可以认为,MCL细胞中miR-17—92基因簇在DNA序列上没有异常改变,不是miR-17-92基因簇的过度表达原因。

  • 标签: MIRNA miR-17—92基因簇 淋巴瘤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在恶性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耐药与复发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针对CAR-T治疗后耐药与复发的发生机制及应对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报道,对提高CAR-T临床疗效、减少耐药与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血液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耐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影响情况。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接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共50例(治疗组),接受去白细胞输血;同期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共5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接受常规输血,对2组入选患者免疫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入选患者NK细胞的活性、T4/T8细胞以及T4细胞值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中推行去白细胞输血方案效果突出。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细胞活性 去白细胞输血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恶性血液病所引发贫血的治疗价值。方法:从2020年接诊的恶性血液病人中抽选40例贫血者均分为两组,A组行传统疗法,B组联用EPO,对比两组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值、输血量、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Hb含量、HCT值、以及输血量均无差异;治疗后,B组Hb含量、输血量、HCT值均优于A组。B组疗效远比A组高,且B组安全性也高于A组,P<0.05。结论:对于因恶性血液病而发生贫血的病人而言,在治疗中联用EPO既能够强化疗效,又可提升安全性。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EPO 贫血
  • 简介:自1991.1至1992.1我们对3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急性白血病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淋巴瘤11例。发现在恶性血液病中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且不同疾病之间亦有差别。其异常主要表现在高切变速率下全血粘度下降,全血还原粘度上升,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内HbF含量增加,红细胞在外加切应力下变形性减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等。在逐项分析影响血液流变学多种参数后,可以看出,红细胞压积减低是使血液粘度下降的最重要的因素。应当注意的是除红细胞压积外,在恶性血液病中仍包含着诸多使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血浆因素中如纤维蛋白原增加,细胞成分因素中如红细胞变形性减低而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内HbF升高,使细胞内粘度增加。白细胞,特别在急性白血病,尽管其“计数”变化不大,但是其分化程度低,变形性差,对血液流变学表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材料提示,对于呈现“低粘”的恶性血液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应进一步对流变学的各个参数逐项分析,因为其中潜伏着诸多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的因素,这对我们观察临床上经常出现的肺水肿、栓塞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均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血液流变学 全血粘度 纤维蛋白原
  • 简介:自噬是近年来很热门的研究领域,是真核细胞受饥饿、低氧和药物处理等代谢压力下,通过自身降解,获得能量的一种生理过程,研究表明其与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自噬与恶性血液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存在模糊及矛盾的问题.适宜的治疗方法,应当选择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损伤.因此在探讨自噬在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如何选择靶向的自噬相关治疗策略亦尤为重要.本文对自噬的发生发展、自噬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以及自噬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标签: 自噬 恶性血液病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骨脂素对体外培养的HTB-47和CRL-1932肾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补骨脂素抑制肾癌的内在机制。方法实验组为含有30 μg/ml补骨脂素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处理的HTB-47和CRL-1932肾癌细胞,对照组为二甲基亚砜处理的肾癌细胞。用划痕实验、CCK8、Transwell、蛋白印迹法检测补骨脂素对肾癌细胞的影响。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中补骨脂素处理的肾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受到抑制。补骨脂素处理的肾癌细胞中,细胞增殖抗原(MKI67)、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补骨脂素在体外能明显抑制HTB-47和CRL-1932肾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KI67、PCNA、MMP2和MMP9来抑制肾癌的进展。

  • 标签: 补骨脂素 肾癌 HTB-47 CRL-1932 增殖 侵袭
  • 简介: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目的:在体外观察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对人胃癌细胞AG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轻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ylori共培养,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H.pylori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AGS细胞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均能上调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分离自胃癌和胃炎患者的H.pylori菌株对AGS细胞MMP-2、MMP-7和MMP-9表达的影响有所不同,说明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在促细胞恶变能力上存在差异。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细胞系/AGS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