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发生Petersen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静冈癌症中心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Petersen疝并行手术治疗的6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76岁,2例曾行机器人辅助全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初次胃癌手术时均已关闭Petersen间隙。症状在术后1~55个月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腹部CT检查表现为小肠扩张,肠梗阻样改变;3例CT呈漩涡征改变。6例患者均手术探查未见肠坏死并再次缝合Petersen间隙,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再发。结论Petersen疝是胃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应根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尽早进行腹部CT并积极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腹内疝以后天性较为常见,多是由于手术后腹腔粘连或腹腔解剖结构改变所致,是临床并不罕见的术后并发症。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腹内疝术前诊断率低,延误治疗可造成肠管缺血和坏死,导致短肠综合征等灾难性后果,因此临床应重视腹部手术后腹内疝的预防。本文结合文献和笔者的经验介绍几种常见腹部胃肠道手术后腹内疝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术前渐进性人工气腹(PPP)、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BTI)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联合的微创方法治疗巨大腹股沟疝(GIH)的效果。方法两例GIH患者分别为56岁(患者1)和78岁男性患者(患者2),分别于2019年3月和2019年6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站立位时,均可见腹股沟区及阴囊处包块突出,大小分别为40 cm×20 cm(椭圆形)和55 cm×13 cm(梨形),疝囊表面均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分别经全腹CT检查诊断为左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和右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并发小左侧腹股沟疝。治疗方式:手术前2周给予双侧侧腹壁肌肉BTI,以促进局部麻痹,然后使用PPP获得更大的腹腔容量,TAPP手术修补缺损。结果两例患者均顺利完成BTI、PPP和TAPP联合技术治疗。患者1和患者2手术时间分别为77 min和95 min;术后第3天引流量均<5 ml,拔除引流管;均在术后第2天排气,进食流质,下床活动,无发热感染表现;于术后第4天和第5天步行出院;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均无疝复发。结论BTI、PPP和ATPP联合微创治疗GIH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法(TAPP)、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法(TEP)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松滋市人民医院的15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Lichtenstein组、TAPP组、TEP组,各50例。对比3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并观察围手术期患者应激反应[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变化。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chtenstein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 h疼痛数字评分(NRS)、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TAPP组和TEP组高,住院费用比TAPP组和TE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术后12 h NR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费用比TAP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chtenstein组术后3 d Cor、NE及ALD水平,复发率比TAPP组和TEP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chtenstein术治疗腹股沟疝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腹腔镜下TAPP、TEP术具有应激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临床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修补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全部患者行疝环充填手术,对照组患者76例给予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77例采用全程护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费用;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后3 d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期内2组患者VAS评分、HAMA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干预后2 h、3 d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干预后3 d,2组血清β-内啡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可改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疝环充填手术围手术期情况及负面情绪,并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应激反应,加快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手术联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疝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1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行妇科手术联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女性患者2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情况等相关资料,术后随访至2019年6月14日,失访8例。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6例)和未复发组(216例),对可能影响术后疝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体质量指数(BMI)较大、补片尺寸较小及术者手术操作水平与经验不足均是妇科手术联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疝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BMI较大、补片尺寸较小及术者手术操作水平与经验不足均是妇科手术联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疝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相应的危险因素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以降低术后疝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割球囊治疗高压球囊扩张失败的狭窄闭塞人工血管内瘘(AV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高压球囊扩张狭窄闭塞AVG病变失败(残留狭窄>50%)后续采用切割球囊治疗的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狭窄闭塞位置,术后即时、3、6、12个月通畅率及技术并发症情况。结果共32例患者,其中主要狭窄病变位于人工血管静脉吻合口27例(84.38%),静脉吻合口合并人工血管穿刺点2例(6.25%),静脉吻合口合并动脉吻合口2例(6.25%),头静脉弓1例(3.13%)。切割联合高压球囊治疗成功30例,技术成功率93.75%(30/32),另2例(6.25%,静脉吻合口端闭塞)经切割、高压球囊扩张后使用覆膜支架。切割球囊破裂发生2例(6.25%),无切割球囊相关性血肿或动脉瘤发生。随访(9.4±0.8)个月,治疗后3、6、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0.63%(29/32)、59.38%(19/32)、28.13%(9/32),辅助通畅率分别为100.00%(32/32)、84.38%(27/32)、65.63%(21/32)。结论高压球囊开通AVG狭窄闭塞病变失败可采用切割球囊提高内瘘寿命,其3、6个月通畅率、安全性较高,但中长期通畅率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应用自固定补片与缝合补片修复腹股沟疝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湖北省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12例,均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自固定补片)和对照组(缝合补片)各5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异物感、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并发症(阴囊积液、切口感染)、复发率等临床指标差异性,观察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6、9、12个月的异物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 d和1、3、6、12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术后阴囊积液、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均未出现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2组患者GQOLI-74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应用自固定补片与缝合补片修复腹股沟疝的并发症均较少且无复发情况,使用自固定补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和异物感,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但其住院费用相对较高。
简介:【摘 要】 目的:分析在腹股溝疝患者治疗中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或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无张力疝气修补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出血量、 NRS疼痛评分、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仅为 2.78%,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17.07%(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发率为 0.00%,对照组为 7.32%( 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患者治疗中无张力疝气修补术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疝修补术,有助于优化患者围术期指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不同的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选取 60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腹股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后正常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少,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半年实验组患者疾病复发率为 6.67%,明显低于对照组 26.67%的复发率( P< 0.05)。结论:对于成人腹股沟疝疾病,临床治疗中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治疗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体分流结扎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肝外门体分流(Abernethy畸形)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普外科12例Abernethy畸形患儿的外科手术过程和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便血9例,血清转氨酶升高和黄疸2例,低氧血症1例。当阻断引流后门静脉压力≤26 cmH2O(1 cmH2O=0.098 kPa)时,完全结扎门体分流;当阻断引流后门静脉压力>26 cmH2O时,行门体分流部分结扎术,保持门静脉压力在26 cmH2O左右,二期手术再行完全结扎分流血管。术后随访5~70个月(平均35.2个月)。结果本组12例Abernethy畸形患儿中6例行引流一期完全结扎,5例行分期结扎,1例行部分结扎术治疗,其中3例患儿因门静脉主干发育纤细,在行结扎同时施行Rex手术。9例便血患儿的便血症状较前明显好转。1例出生后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患儿术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降至正常。1例血清转氨酶升高患儿术后恢复正常,1例低氧血症患儿术后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结论门体分流结扎术是治疗Ⅱ型Abernethy畸形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前位肛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德州市肛肠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前位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除术,51例),观察组(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69例),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肛门失禁Wexner评分、肛门直肠测压变化、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3、7 d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直肠静息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可缓解前位肛瘘患者疼痛程度,降低Wexner评分,控制肛门直肠测压变化,同时预后情况良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复杂性肛瘘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行切开挂线术,观察组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第1、3、7、14天肛门疼痛情况,手术前后肛门功能,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27.62±8.35)d比(34.46±10.13)d,(17.61±4.66)d比(26.57±6.32)d,(1.09±0.19)万元比(1.23±0.22)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3、7、14天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Wexner评分高于术前,且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0%,76/80)高于对照组(82.50%,66/80),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2/80)低于对照组(12.50%,10/80),P<0.05。结论采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疗效显著,能有效保护肛门功能,患者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