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重组嵌合表达人偏肺病毒(hMPV)表位的流感病毒的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效果。方法用8质粒系统拯救出的在NS基因中嵌合hMPV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其刺激机体产生的针对hMPV和流感病毒的抗体滴度,及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含量。免疫后小鼠用hMPV和流感病毒进行攻击,对攻击后小鼠肺组织和鼻甲骨中病毒含量采用数字PCR方法进行测定,同时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评价其对肺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重组流感病毒株rFLU/hMPV/B(嵌入了hMPV的B细胞表位)免疫小鼠后,产生了针对hMPV和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rFLU/hMPV/CTL+Th(嵌入了CTL表位/Th细胞表位)免疫小鼠后,产生了针对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及hMPV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IFN-γ分泌增多)。rFLU/hMPV/B和rFLU/hMPV/CTL+Th引起了平衡的Th1/Th2免疫应答。用hMPV和流感病毒攻击重组病毒免疫后小鼠,肺组织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免疫后小鼠肺病变明显减轻,肺组织和鼻甲骨中hMPV和流感病毒含量也明显减少。结论重组的2株嵌合有hMPV B细胞表位和CTL表位/Th细胞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株,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hMPV和/或流感病毒体液免疫应答,嵌合有hMPV CTL表位/Th细胞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株还可刺激机体产生hMPV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对hMPV和流感病毒攻击也有一定保护作用,该重组病毒株有潜在疫苗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反复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为下一步防控及检测手段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隔离病区住院的反复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但又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5例患者,总结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核酸检测阴性的可能原因。结果5例患者均具有明确的接触史,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符合,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过程中,要注意可能会出现的"假阴性"现象,多从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分析可能形成的原因,通过多个部位留取标本及多种检测手段联合的方法,提高检测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肠道病毒71型(EV71)非柯萨奇病毒16型(CA16)肠道病毒(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排毒时间,以及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干预治疗对其排毒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共159例,在入院2 d内同时采集患儿粪便和咽拭子样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病毒检测。对实验室确诊资料完整的87例患儿咽部及肠道排毒情况进行追踪和随访,实验组采用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干预治疗(52例),对照组用开喉剑喷雾剂治疗(35例),观察两组病毒转阴情况。结果159例患儿治疗第1周时粪便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2周时出现转阴病例,至第6周全部转阴。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干预治疗对其他肠道病毒型手足口病5~7 d咽部排毒的累计转阴率为54.0%,高于对照组的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2,P>0.05);两组肠道病毒累计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05)。结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第2周出现肠道病毒转阴。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干预治疗一定程度略提高咽部排毒转阴率。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6%,通过对其保守的7个非结构蛋白进行对比,发现2019-nCoV属于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2019-nCoV进入细胞的受体与SARSr-CoV一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为其共用跨属受体。本文主要从种间传播和遗传变异着手,简要讨论了人类细胞表面的受体(如ACE2和APP4),这些受体是造成人类感染和流行的因素,并在病毒基因组中编码5种蛋白,其被认为是开发抗病毒药物的重要靶标。笔者对8种较有希望的抗2019-nCoV药物作了介绍,包括3种抗-HIV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诺瑞韦/利托那韦及达芦那韦),正在研究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抗流感病毒药物(阿比朵尔,法维拉韦)及1种抗疟疾药(磷酸氯喹);其中瑞德西韦、阿比朵尔及法维拉韦对2019-nCoV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或许可能是最有希望的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OVID-19确诊病例住院期间和出院后不同类型标本中病毒核酸的检出情况。方法调查定点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病例,住院期间采集其鼻咽拭子、粪便、尿液和血液标本,出院后进行随访,采集其鼻咽拭子和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共调查25例COVID-19确诊病例,在住院期间采集其鼻咽拭子、粪便、尿液和血液标本各25份,共100份标本,经检测鼻咽拭子均为病毒核酸阳性,住院期间9例患者粪便中检出核酸阳性,阳性率为36.00%(9/25),尿液和血液未检出病毒核酸。25例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在第7天和第14天采集其鼻咽拭子和粪便标本各25份,第7天2例患者检出鼻咽拭子核酸阳性,复阳率为8.00%(2/25),粪便中未检出病毒核酸,出院后第14天鼻咽拭子和粪便中均未检出病毒核酸。结论COVID-19确诊病例住院治疗期间粪便中可检出病毒核酸,出院后部分患者鼻咽拭子病毒核酸复阳。
简介: 摘要:近年来,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我国各行业中取得了广泛应用。这就应加强无线电传播研究力度,同时有效处理无线电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干扰问题,使得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我国各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效果得以彰显。本文就无线电传播展开研究分析,首先阐述无线电传播的干扰问题,之后论述无线电传播干扰问题的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无线电传播受到外在因素干扰,继而提升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线电 ;传播干扰 ;干扰预防 引言 由于无线电传播过程中遭遇的干扰问题较为复杂,这就应加强各类干扰问题研究力度,同时结合各项干扰因素表现形式和诱因制定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无线电传播受到外在因素干扰,以为提升无线电信号传播速率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还应保证相关人员对各类无线电传播干扰问题预防措施有所了解,不断提升各类预防措施在无线电干扰问题防控中现实作用,使得各类无线电信号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效传播。 一、无线电传播的干扰问题 无线电广播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设备本身、传播途径和其他因素干扰,导致无线电传播出现各项干扰问题,继而影响无线电传播效果。结合多方面研究分析,明确无线电传播的干扰问题如下所示: (一)副波道干扰 所谓副波道干扰是指寄生波道对无线电传播产生的干扰,而且无线电变频器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多个寄生通道,如果干扰信号进入到寄生通道当中,就会导致干扰信号变成中频信号。其中中频信号对于无线电设备传输效果和各类信号接收水平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不能有效改善副波道干扰问题,必然影响无线电信号传输效果,各类信号在无线电设备运行和通信工作中作用效果大幅度降低。 (二)交调干扰 无线电信号接收端在不断运行中可能会产生选择性问题,继而导致无线电传播过程中产生交调干扰情况。而且适应于相关通道中的信号表现为正常信号和干扰信号这两种,如果无线电传播中正常信号受到干扰信号影响,必然导致无线电传播中正常信号质量下降。同时导致无线电传播中出现交调干扰的原因也比较复杂,这就应影响各类信号正常传播效果,无线电设备运行模式难以满足各类信号实际传播要求。 (三)互调干扰 针对互调干扰进行研究分析,明确互调干扰是指多个无线电广播信号同时进入广播接收端人产生的干扰问题。而且不同无线电广播信号和传播途径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会导致基础信号之间相互干扰。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在无线电信号解调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刺耳声音,影响人们对无线电广播信号接收力度,各类广播信号质量效果和综合传输水平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二、无线电传播干扰问题预防措施 为保证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过程中各项干扰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就应结合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途径以及相关因素提出合理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过程中受到各项干扰问题影响,使得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水平得以提高。就目前来看,无线电传播干扰问题预防措施比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装防干扰设备 由于各项干扰问题对无线电信号传播效果和质量水平有很大影响,这就应要求有关部门按照各项具体要求对无线电传播干扰问题实施有效预防控制,降低无线电信号传播过程中出现干扰问题的可能。而且不同无线电广播信号传输过程中干扰问题诱因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造成无线电信号传播抗干扰难度过大。基于此,就应从本源入手控制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中各项干扰问题,以此保证各项预防措施在无线电广播信号干扰问题处理中发挥自身最大作用。同时,还应要求有关部门强化各类防干扰设备在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中作用效果,按照规定流程在无线电装置上安装防干扰设备,强化防干扰设备与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装置之间契合度。借助各项基础设备提升无线电信號传播干扰问题预防力度,使得无线电信号传播干扰问题控制力度和各项信号综合传播水平得以提高。 (二)应用短焦天线 如果在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过程中应用传统天线装置,就会导致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过程中遭受外在因素干扰,期出现干扰问题的几率大大提升。基于此,就应将无线电传播中传统天线换成短焦天线,有效控制无线电广播信号传输受到阻碍。同时应用短焦天线可以避免干扰信号进入到寄生通道当中,这就可以避免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出现副波道干扰问题。而且在短焦天线安装时,应保证短焦天线与无线电传播装置馈源位置贴合度,以此缩短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焦程,逐步提升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抗干扰能力。发挥短焦天线作用效果,提高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干扰问题控制效果,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应用电容器和衰减器 为避免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过程中遭受干扰因素影响,就应要求有关部门对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展开有效保护,强化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装置抗干扰能力,继而提高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质量安全。而在对无线电信号传播装置实施保护处理时,应在其中应用高标准电容器和衰减器装置,从而降低外在因素对无线电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应保证相关人员对各类电容器和衰减器装置运行模式和现实作用有所了解,发挥各项附属设备在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干扰问题防控中的作用效果。同时还应保证电容器以及其他设备与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装置之间达到相互配合追昂太,发挥电容器与衰减器在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抗干扰中作用效果,同时避免各项基础信息泄露,逐步提升无线电广播信号传播水平。 结语 在无线电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干扰因素影响,造成无线电传播效果变差,各项基础信息在无线电传播中作用效果下降。这必须强化无线电传播干扰问题研究力度,并结合传播趋势和其他具体要求确定妥善预防措施,处理无线电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干扰问题,确保无线电传播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上文还通过多个方面阐述了无线电传播干扰问题的预防措施,确保无线电传播干扰问题得到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姝晖 .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问题探究 [J].科技传播, 2020, 12( 03): 68-69. [2]杨建 .干扰因素下无线电能传输频率控制算法研究 [J].电源学报, 2020, 18( 01): 168-175. [3]刘忠于 .无线电干扰信号发现与识别的分析 [J].电子世界, 2020( 01): 78-79. [4]陆捷 .无线电的传播与干扰 [J].电子测试, 2019( Z1): 97-98+62.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儿童的病毒临床特点比较。方法:将 2014年 5月至 2015年 7月之间我院儿科接收的 154名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型肠道病毒感染将 154名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柯萨奇病毒 A16 型, Cox A16)和实验组(肠道病毒 71 型, EV 71),对比两组患儿的口腔疱疹分布、生命体征指标以及手、足部皮疹等内容 [1]。结果:实验组患儿上颚、咽峡部、颊粘膜发生口腔溃疡比例低于对照组患儿;实验组患儿的生命体征情况好于对照组患儿;实验组患儿手、足部皮疹的分布率低于对照组患儿。以上所有数据对比后产生的差距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照组患儿容易发生咳嗽、口腔溃疡等症状;实验组患儿的手足口病虽然不易察觉,但容易发生嗜睡、呕吐、肌肉痉挛等症状,生命体征较差。由于不同型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临床表现不同,所以在治疗时要区别对待,使用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灭活处理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弱阳性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1至2月2019新型冠状病毒不同浓度的3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不灭活处理和56 ℃ 30 min水浴、56 ℃ 60 min干浴及60 ℃ 30 min干浴3组灭活处理方式对鼻咽拭子保存液标本进行病毒灭活,提取RNA,然后3种商品化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实时荧光RT-PCR试剂分别进行检测,用循环阈值(Ct)评价病毒灭活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影响。结果灭活前ORF1ab基因Ct值分别为23.28±0.28、25.25±0.25、28.93±0.44、32.06±0.47、35.20±0.38、32.89±0.38、36.24±0.23、33.30±0.46,灭活后ORF1ab基因Ct值分别为灭活组1:23.60±0.20、27.29±0.30、31.83±0.51、37.41±0.46,灭活组2:24.25±0.34、27.18±0.42、31.84±0.61、34.99±1.01、34.89±0.45,灭活组3∶23.37±0.17、26.89±0.52、32.05±0.50;灭活前N基因Ct值分别为24.38±0.09、26.64±0.11、30.35±0.12、33.29±0.33、36.93±0.11、34.50±0.12、35.63±0.12,灭活后N基因Ct值分别为灭活组1:24.66±0.11、28.52±0.14、32.71±0.14、37.00±0.13,灭活组2:25.41±0.10、28.79±0.15、33.29±0.28,灭活组3:23.37±0.11、28.68±0.11、33.54±0.13、37.18±0.23。灭活前后扩增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F1ab基因:t=-1.416;N基因:t=-1.379,P均>0.05),3组灭活处理组间Ct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F1ab基因:t=-0.460;N基因:t=-0.132,P均>0.05)。但不同稀释倍数下的灭活组(1,2,3)与未灭活组Ct值比较,未灭活组和灭活组(1,2,3)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稀释:ORF1ab Ct值:未灭活组:25.25±0.25,灭活组1,2,3分别为27.29±0.30、27.18±0.42和26.89±0.52,t(ORF1ab)=-7.327,P<0.01;N基因Ct值:未灭活组:26.64±0.11,灭活组1,2,3分别为28.52±0.14、28.79±0.15和28.68±0.11,t(N)=-19.340,P<0.01。100×稀释:ORF1abCt值:未灭活组:28.93±0.44,灭活组1,2,3分别为31.83±0.51、31.84±0.61和32.05±0.50,t(ORF1ab)=-9.462,P<0.01;N基因Ct值:未灭活组:30.35±0.12,灭活组1,2,3分别为32.71±0.14、33.29±0.28和33.54±0.13,t(N)=-18.583,P<0.01。灭活后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下降,未灭活组阳性检出率(7/11、8/11、5/11)和灭活组(灭活组1:4/11、4/11、3/11,灭活组2:3/11、3/11、3/11,灭活组3:3/11、3/11、2/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0,P<0.01),不同灭活组之间(灭活组1:4/11、4/11、3/11,灭活组2:3/11、3/11、3/11,灭活组3:3/11、3/11、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13,P>0.05),3种试剂阳性检出率比较(试剂1:7/11、4/11、3/11、3/11,试剂2:8/11、4/11、3/11、3/11,试剂3:5/11、3/11、3/11、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9,P>0.05)。结论病毒灭活处理会使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降解,导致检测Ct值增加,使低浓度标本出现假阴性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儿童的病毒核酸和细胞因子检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4月期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2019-nCoV感染确诊儿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隔日采集咽拭子和肛拭子,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咽拭子和肛拭子2019-nCoV核酸。流式细胞术检测病程早期(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中期(咽拭子病毒核酸阴性而肛拭子核酸仍阳性)、恢复期(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IL-17F/IL-22/TNF-α/TNF-β水平。结果共12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女=5∶1;平均年龄(7.0±4.3)岁;临床分型无症状感染2例,轻型5例,普通型5例,无重症及危重症患者。9例我院初诊患儿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核酸最初呈平行阳性状态,肛拭子排毒中位数时间长于咽拭子排毒时间[32(4.5,45.0)d vs 3(2,9)d,Z=11.0,P=0.010];肛拭子较咽拭子排毒时间差值中位数长25.5(1.5,42.8)d。病程不同时期(早期、中期、恢复期)血清细胞因子IL-17A、IL-4和IL-5总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或F,P值分别为8.33,0.016;5.36,0.010;6.56,0.004),但主要在病程中期明显升高。而IL-17F、IL-2、IL-22在病程的早、中、恢复期均有升高,但病程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排毒时间较长,尽管尚未确定感染性,但对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Th2细胞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了2019-nCoV感染后的非重症感染儿童的免疫应答过程,监测儿童患者的病毒排出情况和细胞因子变化,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