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质基底节综合征(CBS)的临床表现以及伴慢性疼痛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北京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CBS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主诉、神经系统查体及血液生化、肿瘤标志物、感染等实验室检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共收集到8例患者临床特征符合很可能或可能的CBS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对称的运动障碍,包括强直、震颤、肌阵挛、姿势步态异常等, 对左旋多巴反应差,其中7例患者存在失用,5例患者出现异己手,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8例患者中,7例患者头颅MRI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额、顶、颞叶等皮层萎缩,受累肢体对侧为著。5例患者行头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检查,结果显示额、顶、颞、枕叶及基底节有广泛的葡萄糖代谢减低,症状较重的对侧更加明显。6例患者伴有疼痛,疼痛类型包括肌张力障碍性疼痛3例、神经病理性疼痛、肌肉骨骼性疼痛和不明原因疼痛各1例,其中1例患者以疼痛为首发症状,1例患者服用左旋多巴后疼痛缓解。结论皮质基底节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是不对称的运动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伴有失用、皮层感觉障碍和异己肢。头颅MRI和PET检查有助于明确临床诊断。疼痛可能是CBS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观认知减退(SCD)人群静息态皮质网络的拓扑特征及与认知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南京各社区招募36例自诉有记忆下降的中老年人与32名健康对照(NC),分析认知量表、T1加权像(T1WI)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数据。SCD组男5例、女31例,年龄(64±5)岁;NC组男8例、女24例,年龄(65±5)岁。对rs-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根据先验模板将大脑皮质分为333个脑区(节点)和10个模块,建立皮质-皮质的全连接矩阵,在矩阵基础上计算每个节点的模块内连接度(WMD)和参与系数(PC)。比较两组间各节点的WMD值和PC值,并与认知量表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CD组右侧额顶网络(FPN)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P<0.05,FDR校正)与额中央回(P<0.005,未校正)WMD增加;左侧视觉网络(VN)的枕上回WMD降低(P<0.05,FDR校正);左侧背侧注意网络(DAN)的缘上回PC降低(P<0.005,未校正)。SCD组中,DLPFC的WMD值与听觉词汇学习测验(AVLT)短时记忆(r=0.364,P=0.029)、再认记忆(r=0.364,P=0.029)及波士顿命名评分(BNT)(r=0.356,P=0.033)成显著正相关;缘上回的PC值与BNT评分(r=0.413,P=0.012)成显著正相关。结论SCD人群存在皮质网络失衡与重构,表现为VN的模块内连接性及DAN的模块间连接性降低,并通过增强FPN的模块内连接性而代偿认知水平的早期减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患者,对照组使用特布他林治疗,实验组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90例,将其随机的均分为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联合特布他林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效果比较理想,其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病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采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样本为我院的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60例,样本选取时间为2018年至2020年。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观察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维生素B6软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60天的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对比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次主要对老年哮喘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与多索茶碱联合治疗疗效开展了针对性研究。方法 抽取60例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哮喘患者以均分两组的形式进行研究,并开展不同的治疗,研究组患者主要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参照组仅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然后对接受不同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平均值组间无明显差异性,显示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平均分值差异性明显,显示P<0.05。治疗前两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为研究疗效更佳的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法,于我院中选取64例被确诊为该病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检验及调查后确认符合实验入组标准,可入组参与实验,并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使用维生素B6软膏治疗)和观察组(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每组32例,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效果达到显效者17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96.87%;反观对照组,达到以上疗效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5例、12例、5例,有效率为84.37%,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有良好效果,而且安全性也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关于长期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下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儿科中小儿哮喘患者中的102例作为实验研究治疗对象,设定为实验对照组,再选取我院非小儿哮喘患者并保持在实验阶段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102例作为实验研究治疗对象,将其设定为常规对照组。针对相同干预时间,不同操作方式下,两组参与患者得到的最终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相同干预时间,不同操作方式下,不同组别得到的最终生长发育情况均存在不同,可发现实验对照组参与患者所得到的生长发育情况与常规对照组得到的实际生长发育情况基本相同,无任何客观统计学性和事实提示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儿科小儿哮喘患者的日常治疗上,长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对哮喘起到有效治疗以及控制,疗效相对较好,且副作用并不会增大,且对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不明显直接影响,故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与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肺炎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万方数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发表的比较使用和不使用ICS治疗的哮喘患者罹患肺炎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由两人单独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25 998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使用ICS治疗明显降低了哮喘患者罹患肺炎的风险(RR=0.76,95% CI:0.63~0.93,P=0.007,I2=0%)。基于不同药物的亚组分析显示使用布地奈德治疗可降低哮喘患者罹患肺炎的风险(RR=0.72,95% CI:0.58~0.89,P=0.003,I2=0%),使用氟替卡松(RR=1.03,95% CI:0.63~1.67,P=0.91,I2=0%)、莫米松(RR=0.71,95% CI:0.12~4.35,P=0.71,I2=25%)治疗与哮喘患者罹患肺炎的风险无关。结论ICS可降低哮喘患者罹患肺炎的风险。上述结果对布地奈德较为显著,而氟替卡松和莫米松则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患侧SMC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进行激活并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行动态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UL)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及发病3个月时在fMRI扫描前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显示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及双侧辅助运动区。17例患者初次BOLD-fMRI均可见患侧SMC存在激活表现,但激活强度存在明显差别。根据患侧SMC激活时程及与标准脑激活区强度比较结果,将试验病例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患侧SMC激活强度即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2共5例患者,发病1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3共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超过标准脑激活区。组1患者初次、1个月及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体素值为3 570.2±1 125.9、1 205.8±328.2及1 121.5±407.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P=0.001);组2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56.2±171.7、648.6±177.3及993.2±18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P=0.018);组3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20.0±375.9、573.5±375.0及680.9±359.8,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0±3.3)分、(52.3±4.6)分、(63.7±2.9)分,组2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6±5.7)分、(36.6±2.4)分、(59.2±3.1)分,组3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9.2±4.0)分、(12.5±3.0)分、(13.3±5.0)分,组1、组2 FM-UL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48.4、183.6,均P<0.001),组3 FM-UL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初次FM-U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及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91.7、304.5,均P<0.001)。结论脑梗死后患侧SMC的留存是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先决条件,其早期激活并不能预测临床预后,但患侧SMC激活强度动态增强同患肢康复速度相关。
简介:摘要拔牙后牙槽嵴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骨移植已被证明是牙槽嵴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骨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牙槽嵴增量,重建患区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区牙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牙槽嵴骨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基线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中上升支曲线下面积(wash-in area under curve,iAUC)对重度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患者支架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82例单侧重度RAS行支架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前超声造影基线患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iAUC,分为灌注不良组(iAUC<850.0 dB×s)37例和灌注良好组(iAUC≥850.0 dB×s)45例,比较两组基线和临床影像学资料。随访(11.5±1.7)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不良心肾血管事件发生和高血压治疗情况。结果与灌注良好组比较,灌注不良组高血压病程长,糖尿病患者更多,收缩压、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更高,肾小球滤过率更低,RAS程度更重,上升支和下降支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更低,平均渡越时间更长,降糖治疗率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灌注良好组心肾血管事件(HR=0.361,95%CI=0.144~0.907,P=0.012)和肾功能恶化率(HR=0.286,95%CI=0.090~0.914,P=0.035)的发生风险均显著低于灌注不良组。灌注良好组高血压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灌注不良组(93.3%对59.5%,P<0.001),但两组高血压改善率(60.0%对43.2%)和治愈率(28.9%对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基线肾皮质血流灌注不良的重度RAS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程更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低和RAS更重,且支架植入术后短期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TLE-HS)患者成簇癫痫发作与皮质醇节律改变的关系,从神经内分泌调节角度了解其发生机制。方法纳入2012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确诊的57例单侧TLE-HS患者,根据入院1个月前是否有成簇癫痫发作的病史,将其分为伴有成簇癫痫组(即成簇癫痫组,共纳入27例)和不伴成簇癫痫组(NSC组,共纳入30例)。检测两组的患者同日不同时段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并通过磁共振波谱(MRS)分析海马代谢物浓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两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皮质醇水平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以年龄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发现成簇癫痫组的3个不同时间点(8:00、16:00以及次日0:00)的皮质醇:皮质醇16[(126.22±19.98)μg/L]、皮质醇0[(51.63±21.43)μg/L]及皮质醇8-16浓度变化率(以斜率表示,为-7.78±4.54)高于NSC组[分别为(97.70±18.55)、(31.90±10.73)μg/L和-12.40±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87、4.320、4.013,均P<0.05)。成簇癫痫组的皮质醇0-8变化率(以斜率表示,17.11±6.32)低于NSC组(20.62±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5,P<0.05)。两组不同侧别的海马硬化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病侧海马区的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肌酸)的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成簇癫痫组病灶对侧海马NAA/(胆碱+肌酸)比值(0.71±0.03)低于NSC组(0.7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9,P=0.0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醇16(OR=1.328,95%CI 1.073~1.642,P=0.009)、皮质醇8-16(OR=3.657,95%CI 1.404~9.525,P=0.008)是TLE-HS患者成簇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日间皮质醇节律紊乱可能是TLE-HS患者成簇癫痫发作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家系中2例双胞胎新生儿因CYP21A2基因突变导致21-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分析2019年8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例因21-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双胞胎患儿的临床、生化资料,并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排除其他酶缺陷;后采用Sanger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扩增检测技术(QPCR),对CYP21A2基因外显子区域检测点突变和大片段缺失,分析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为治疗方式及后期随访提供精准的理论依据。结果2例患儿均为足月小样儿,在生后因"呼吸急促、全身皮肤灰暗"收入新生儿科治疗。患儿均因生后呼吸衰竭、肺出血给予有创呼吸机支持。2例患儿体格检查均发现全身皮肤灰暗,阴囊色素沉着明显。在生后12 d同时出现喂养困难、呕吐等肾上腺危象的表现,电解质检查为高钾、低钠血症,17-羟基孕酮、雄烯二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均明显高于正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未见异常,Sanger测序和QPCR测序结果为CYP21A2基因8号外显子上的两个纯合突变位点,分别为c.955C>T(p.Gln319*,Hom),c.1069C>T(p.Arg357Trp,Hom);QPCR结果为3号外显子杂合缺失(EX3 DEL,Het)。患儿父亲为8号外显子的2个突变位点携带者,母亲为3号外显子缺失的携带者。结论由21-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YP21A2基因变异是其致病原因,由于该病生后不久即表现为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失盐型出现明显的高钾、低钠血症,危及生命,对疑似本病的患儿,应积极给予基因及家系筛查,以便于早期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