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选取在我院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皮内针结合穴位按摩探讨该种合并治疗方案在缓解术后疼痛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正式开始于2021年6月,结束于2021年12月,选取在上述时间范围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患者入院时间以及病例的结尾数字单双号情况进行分组,其中45例患者应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案,另外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皮内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结果:合并应用皮内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疼痛评分相对较低,并且各项功能指标情况更为优良,与应用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患者的术后治疗中皮内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的应用价值较为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具有较为优越的应用优势。
简介:摘要 回归分析41例骨折术后恶心呕吐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中医护理经验。通过采取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措施,39例患儿恶心呕吐症状明显缓解或消除,穴位按摩止呕显效率为95.1%,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儿童骨折术后恶心呕吐时采用穴位按摩止呕为主导的中医整体护理,安全显效,且操作简便、为非侵入性操作,可降低药物使用率,患儿接受度及满意度高,加速了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足浴结合足部穴位按摩在产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80名孕妇,随机分成A、B、C、D 4组,每组45例。四组在分娩结束后都进行了常规的治疗,其中D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另外三组在分娩后6小时及每天15:00-16:00进行治疗,A组采用中药足浴法配合足部穴位按摩治疗,B组以中医足浴法为基础,对照组C组以温热足浴法为主,D组在产后36h不做任何其它影响因素的干预。结果产后第3天,前三组阴道出血量、子宫底部高度、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A组恢复较快;治疗前后,A组、B组、C组患者抑郁、焦虑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A组精神状况最好。结论:中药足浴结合足部穴位(主要是足三里和三阴交)按摩,能加快产妇的身体康复,增加乳汁分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中药足浴配合足部穴位按摩对产后患者的康复有显著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穴位贴敷与穴位按摩在脑中风偏瘫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12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穴位贴敷及穴位按摩,对比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5),且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穴位贴敷与学位按摩在脑中偏瘫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患者护理有效度高,且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显著,因而可以在患者护理中,将该种护理方法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电针配合穴位按摩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106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被随机分为常规组(54例,在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和电针按摩组(52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电针及穴位按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20次,1次/d。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和IMT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左侧:(0.104±0.103)mm比(0.044±0.031)mm,右侧:(0.111±0.093)mm比(0.055±0.046)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90±0.175)mm,右侧:(0.223±0.183)mm],P均〈0.01;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左侧:(0.096±0.021)mm比(0.086±0.019)mm,右侧:(0.091±0.019)mm比(0.087±0.018)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05±0.016)mm,右侧:(0.103±0.020)mm],P〈0.05或〈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地减少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