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护理干预预防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实施门脉高压脾切除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采用目标性检测方法对门脉高压脾切除术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及人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分别为8(22.85%)、17(4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人均费用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预防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普通 外科因肝硬化门脉高压行单纯性脾脏切除术的患者 90例,采取科学数字的方式进行平均分组,组别名称:实验组、对照组,组别例数:两组均各 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2%,对照组为 51.11%;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3.22±4.21) d,对照组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04~2018-12期间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的介入溶栓治疗LEDVT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自制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进行护理监控,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率。结果对照组3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患肢肿胀消退不明显2例,发生皮下淤血3例,留置溶栓导管鞘出血2例,患者满意率85%;观察组3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患肢肿胀消退不明显1例,发生留置溶栓导管鞘出血1例,患者满意率98%;均未发生肺栓塞和护理纠纷,术后疼痛均不明显或轻微疼痛,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也提升较高(p<0.05)。结论采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对患者进行护理监控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有效的护理,同时能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标准的监控模式作为指引,也为医生提供更直观的临床资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脑外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在职的130名护士进行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风险因素、临床诊疗护理工作,通过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判断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的脑外伤术后患者176例,按照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的护士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评分分为两组,认知高水平组91例,认知中低水平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不同学历、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职务的护士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不同科室的护士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学历、工作年限、职务是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护理工作中,护士认知高水平组的患者脑外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高于认知中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历、工作年限、职务是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并且其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脑外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临床工作中应该采取干预措施提升护士对深静脉血栓认知程度,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保证患者安全。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VTE)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VTE 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和行为等多个风险因子所致的系统性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DVT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尤其是左边,可能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或者会有局部疼痛、压痛和远端四肢水肿等。下肢深静脉远端深静脉血栓(DVT)是引起肺栓塞的一个主要原因。深静脉血栓(DVT)可以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下肢截肢,甚至是肺动脉血栓而致死。肺动脉栓塞(PTE)是肺动脉栓塞(VTE)的1/3,而大面积肺栓塞则会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为了防止静脉血栓栓塞,减少病人的痛苦,节省医疗费用,进行良好的护理十分必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护理效果。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收治的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0例患者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性护理,而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结果临床患者在予以治疗之后,比较并发症的产生率、下床活动以及消肿的时间,其观察组的患者比对照组中患者明显少,并存在着P<0.05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观察的意义。结论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其患者在临床上产生并发症的概率,也有效缩短了血栓实现消肿的实践,且明显提升及改善了临床患者在生活上的质量,故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在临床的应用之中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消肿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到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血栓的消肿时间,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案效果与应用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性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有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进行对比实验对机械血栓清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从符合纳入条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中,随机选择出200例来做调研对象,并将他们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二组,每组100例。对于观察组的病人,我们对其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对对照组的病人,我们对其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置管溶栓疗法。并对两个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并对各项指标加以对比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溶栓治疗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且尿激酶的使用剂量也相对较少。在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治疗以后,两组病人的血清FIB、DD以及血浆CRP水平相较诊断前比较都有下降,但观察组的水平比对照组的更低一点。在治疗阶段,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显然较低( 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机械血栓清除治疗下肢深静脉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比较好,可以极大程度地使病人的溶栓处理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使尿激酶的剂量显著降低,并使得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大幅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治疗处理进行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抗凝治疗,疗效满意,患者痊愈。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可以让病人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减轻病痛,同时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