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60例重型颅脑损伤根据其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分为对照组(非颅内压监测)与观察组(颅内压监测),各30例。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值,同时监测患者治疗期间过程颅内压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颅内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颅内压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甘露醇平均使用量(1062.3±351.2)ml明显少于对照组(2128.7±513.6)ml,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8.6±1.3)d明显短于对照组(12.1±2.2)天,而住院费用(5.7±1.2)万元明显低于对照组(7.5±1.4)万元,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颅内压监测可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从而更好地控制患者颅内压,有利于改善其预后,促进其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醒脑静与亚低温冬眠疗法配合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醒脑静加亚低温冬眠疗法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亚低温冬眠疗法配合手术治疗,治疗3个月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为73.3%,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为33.3%,实验组术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与亚低温冬眠疗法配合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积极改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68%,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术中视野开阔,减压充分,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可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替比夫定联合血浆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及疗效评价。方法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两组均给予保肝、退黄、白蛋白、多种维生素及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替比夫定600mg/天+血浆200-400ml/天治疗,观察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HBV-DNA(乙肝病毒定量)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胆红素(TbiL)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BV-DNA水平呈进行性下降趋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率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4%。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应用替比夫定+血浆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快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明显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指标的特点及变化;评价PICCO监测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2014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8~75岁,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O监测组(监测组)和普通监测(对照组),每组30例。监测组在PICOO监测指导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液体管理,而对照组则在CVP、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指导下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水肿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结果两组MAP和CVP均得以改善,但监测组MAP和CVP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CI及GEDI较治疗前改善(P<0.05),EVLWI及SVRI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监测组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肺水肿发生率降低(P<0.05),而预后良好率增高(P<0.05)。结论PICCO技术可有效进行重型颅脑损伤者液体管理,对预防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联合护理组,每组31例,常规护理组患者行以常规护理干预,联合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护理后,联合护理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即P<0.05;联合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即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而且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CU早期护理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的ICU病房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0例实施研究,按随机原则将5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ICU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的护理措施为意识状态及瞳孔监护、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并发症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引流管护理。结果观察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64.0%,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0%和20.0%,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促使患者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按照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肠组,26例)和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鼻胃组,28例)。在两组患者均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第2天开始给予鼻饲整蛋白制剂(瑞代),观察两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入住ICU时间、感染及胃肠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结果(1)按照体质量计算热卡需求量,鼻肠组较鼻胃组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的时间,分别为(3.0±0.8)d和(7.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肠组较鼻胃组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2.0±0.8)d和(6.7±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第30天时,鼻肠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鼻胃组,分别为(64±6)g/L和(61±6)g/L,(120±17)g/L和(106±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鼻肠组较鼻胃组平均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11±5)d和(14±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肺部感染、高血糖、腹泻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快达到肠内营养支持目标,缩短入住ICU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的GOS评分。结果两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的GOS评分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取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降低患者发生合并症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