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1921-1940)为民国中期成都唯一一家与基督教新教有关的慈善机构,由'博爱团'、'互助团'合组而成,'博爱'、'互助'为宗旨,教会人士为其创办主体.其组织分评议、董事两部,其成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常年经费主要依靠募捐收入.该会办理孤儿、养老两院约20年,在内地的基督教慈善事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 标签: 民国时期 基督教 慈善事业 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 管理机制
  • 简介:本文主要以《大公报》和《益世报》为中心讨论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在1920年赈灾中的表现。在1920年华北大旱灾中,天津青年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赈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首先通过参与并领导天津华洋义赈会等赈灾机构开展活动。它经常组织开展调查灾民、劝募代赈等具体的赈灾工作。另外,它还为受灾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并设法转移灾民。

  • 标签: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 赈灾《大公报》《益世报》
  • 简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大报告在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标签: 民族文化产业 黔东南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社会主义文化 精神 中华文化
  • 简介:本文新发现的史料《宝录》为中心,探讨晚清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道教的发展。在晚清的长阳,民间火居道士刘湛然成立了"道德堂"民间道教组织,出版道书、订立规则并建立法脉。这个民间教团"正一"标榜,是道教在晚清时期民间化和世俗化的典型产物。其教团道士多火居,在世俗生活之外乡村社会斋醮法事为主要宗教活动。这为了解晚清民间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 标签: 晚清 鄂西南 火居道 宝录 道德堂
  • 简介:在宗教组织的现代化路径上,践行社会公共服务和举办社会教育事业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立足于此,本文香港啬色园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事业为例,并相较于香港基督教组织和佛教组织在这两方面的社会成效,简要探讨了道教组织的现代化问题。笔者认为,立足公民社会和更好促进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现代化,在逐渐革新自己作为宗教的相关要素的同时实现自己面对新时代和面对未来的华丽转身,已是道教在现代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实现这一关键的重要举措,则是首先在组织现代化的层面上大兴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没有这两方面的相互补益,则组织现代化的实现不可想象;而没有组织的现代化,就意味着没有与现代社会相沟通和交流的通道和平台。

  • 标签: 社会服务 宗教组织 道教 啬色园
  • 简介: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预计到2020年,盐城市老年人口将达19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5%。当前,盐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着总量少,差距大,规模小,标准低,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服务程度偏低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 标签: 养老服务机构 盐城市 宗教界 江苏省 实践 养老服务体系
  • 简介:东晋南北朝时期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在佛教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弘传途径至少有三种,其中“唱导”一途多针对普通民众。“唱导”所用素材之一为“游冥间传闻”,其内容宣扬天堂地狱苦乐报应为主。文中首先予以重点考察,分析了这类传闻的基本内容,它们所包含的佛教与本上现念及其叙述方式的源流。随后依据北朝造像记揭示了天堂地狱观念在信众中的实际影响。最后本土现念的内容及其演变为背景具体探讨了民众接受这一观念的原因。

  • 标签: 南北朝 佛教 天堂地狱 民间传闻
  • 简介:三教论衡是唐五代帝王诞节庆生贺寿活动之一,更是节俗史、宗教史、戏剧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白居易《三教论衡》是现存记录此一诞节活动的较为完整的唯一文献。白居易文为核心,与相关资料相印证,可以勾勒唐五代诞节论衡的一般状况:论衡者的宗教身份、角色常被极度关注,而具体名姓大多被忽视;论衡内容,常按照祝贺圣寿、娱乐帝王的目标,围绕三教经典展开;论衡方式,一般由三教分座次轮流主持,按照一对一或一对多展开;论衡过程中每座设有论主,论主不但要参与辩论,更要承担开场、过场、退场等环节过渡任务;为了在激烈的辩论中达到会同三教、祝贺圣寿的目的,诞节论衡很可能在庆贺开始前就进行论辩设计。更多还原

  • 标签: 唐五代 帝王诞节 三教论衡
  • 简介: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宏观性概念,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首先是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其次是对异族文化有所了解,最后是在各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文化的新发展。这也就是费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原则和未来理想。

  • 标签: 文化自觉 “他者”的建构 九寨沟藏族歌舞 嬗变
  • 简介:佛陀创教,戒律金口所宣,成为教团和合之内在基因。制戒十利标识了戒律制定之原由,略带头陀行色彩的苦修思想成为弥漫于僧团的普遍氛围。严持净戒,自求证果,是根本佛教时期的修行特征。然至佛陀灭度,因弟子赴各地传教之需求,一味之戒律有所改变,“小小戒可舍”成为戒律改革的先声。至部派佛教时期,各部律本产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结果。大乘佛教兴起,与小乘各执其律,印度佛教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佛教初传中国,其所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或责难在理论层面上便是伦理观念,而具体呈现出的实践层面便是可闻可见的戒律制度。印度戒律中许多戒条并不符合中土风俗,随后历代僧制的产生,律宗三家的成立,以及百丈清规的确立,皆是对印度戒律的变革,是依据当时僧团的实际理地而创制的。日本佛教自鉴真东渡而有戒法弘传。但至平安时代,最澄施行僧团戒律改革,弃舍小乘戒律,首次建立纯大乘菩萨圆顿戒,于戒法别具匠心。到缣仓佛教,有道元、日莲分别开展的单受菩萨戒传统,又有亲鸾所立“无戒之戒”的修行法门,突破了大乘圆顿戒传统。此后,日本佛教无戒之戒风行草偃,为教团与社会民众所接受。对印中日戒律观演变进行考察,其演绎流变乃是基于时代的选择与历史的必然。印中日佛教发展演进的历程所昭示的是佛教的应世性与圆融性,最大限度地适应本土社会现实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将最终成为佛教戒律观演进的仲裁者。佛教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才是“正法久住”的根本基础。

  • 标签: 随方毗尼 戒律观
  • 简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我市作为多民族地区,进一步提高农村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不仅是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

  • 标签: 少数民族人口 新农村建设 人口素质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精神
  • 简介:玄天上帝,即道教尊奉的真武神.自宋真宗封真武为灵应真君之后,真武得到了宋元明三代皇室的尊崇,其信仰迅速遍及全国,香火极盛.入清以后,真武在官方祀典中的地位逐渐衰减,但在民间仍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 标签: 上帝信仰 东南亚地区 武当山 碑石 台湾省 匾额
  • 简介:"边疆"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文化、社会、象征的概念。边疆社会文化则是中国边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无论是美国边疆学派,还是早期中国边政学派,抑或是后来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关于边疆社会的研究,都表明边疆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民族、族群文化互相交往、渗透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也存在着另一个重要的面向,即文化杂糅(culturalhybridity)。以往表现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影片更多地关注单一民族文化类型,强调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一面。本文民族志影片《游走的呗玛》为例,提出边疆社会文化的影像呈现和表述都不应忽视边疆社会文化类型的重要特征,即文化的复合性、杂糅性以及文化的链接(articulation)。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关系到在摄制边疆社会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影片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文化立场和态度。

  • 标签: 文化杂糅 边疆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 民族志影片
  • 简介:《蓬壶炼度科仪》(全称《太上蓬壶津济炼度法食真科》,后简称《蓬壶炼》)是目前南通地区广泛流通的度亡科仪,传自太乙教掌教萧抱真,汇集各派炼度之大成.

  • 标签: 南通地区 科仪 三元 道教
  • 简介: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在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以下简称“配套法规”),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前和今后我省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 标签: “三个代表” 贵州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制建设
  • 简介:中西方文化都对个人设置了一定的理想人格,说服引导激励民众向特定方向靠拢。西方的马丁·路德和中国的王阳明分别因信称义和致良知学说将人们超凡入圣的路径内化。路德强调惟有凭借信仰才能称义成圣,阳明提出致良知才是通达圣人境界的正确途径。但他们在人成为圣人(圣徒)之前人性的状态、过程中应予否定的事项、实现路径、之后的心境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论宗旨。

  • 标签: 成圣 马丁·路德 王阳明 因信称义 致良知
  • 简介: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信仰,它在白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祭祀本主是白族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每年本主圣诞日举行的庆诞法会最为隆重。道教在白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主持白族本主庆诞法会中,凭借自身丰富的仪式传统,逐渐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白族本主庆贺仪式。道教与白族本主信仰之间通过双向互动,一方面白族本主信仰得到整合延续,另一方面道教亦进一步深入到白族地方社会之中。

  • 标签: 道教仪式 白族本主 庆贺仪式 仪式架构
  • 简介:基督教传教士对当地社会的研究是近代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传教士早期的研究为华西教区和基督教文字机构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布道领域、文字机构的开拓,亦推动华西反鸦片、反缠足社会改良运动,以及“拓展教区、发展传教士人类学为目的”的华西边疆研究。这种“互动”较充分展现了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变迁以及近代科学之间互相渗透变化的内在理路。本文学界较少关注的华英书局为对象,因应“互动”转移,重新构建加拿大差会在华西传教和社会活动场景。

  • 标签: 传教士 华西研究 华英书局 社会改良传教士人类学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田野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对基督教社群中妇女信徒的年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阐述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意义.作者的结论是,基督教社群女性多的现象并不表明其单一性和封闭性,而是在这背后隐藏着社会伦理方面的功能与意义.

  • 标签: 基督教 “马大现象” 女性 社会伦理 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