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取消保护价收购是我国农村政策的重大调整,但政府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责任应该不减反增,需要调整的是承担责任的方式和方法.从我国农村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长远战略需要看,尽快建立起农民养老金制度是最佳政策选择.目前,我国建立农民养老金制度的条件基本成熟,以产品换保障的方式,完全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由农民定额缴纳其粮食产量的20%作为保险费,就既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能建立起年积累额超过1500亿元的农民养老金制度.实现上述政策目标需要的只是将目前用于保护价收购的资金微调为对缴纳保险费农民的直接补贴.与此同时,建立这样的制度,最重要的是给农民机会,给农民提供一个建立农民养老金制度的思路和框架.中国农民的问题,从来都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的.建立农民养老金制度将也不例外.
简介: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CLHLS)跟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Logit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家庭养老分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经济供养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家庭养老,但其替代性存在城乡差异。对城镇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不但弱化了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还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供养;对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仅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有负向效应,而对精神慰藉与经济供养没有起到显著的影响。通过解释机制发现,原因在于居住方式起到了调节效应,进而作用于社会养老与精神慰藉及生活照料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我国在完善社会养老的同时,应协调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形成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互补并融合的发展局面,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困境。
简介: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CLHLS)跟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Logit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家庭养老分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经济供养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家庭养老,但其替代性存在城乡差异。对城镇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不但弱化了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还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供养;对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仅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有负向效应,而对精神慰藉与经济供养没有起到显著的影响。通过解释机制发现,原因在于居住方式起到了调节效应,进而作用于社会养老与精神慰藉及生活照料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我国在完善社会养老的同时,应协调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形成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互补并融合的发展局面,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困境。
简介:基层治理有效的前提在于选择合适的基层组织形态,基础在于厘清基层治理空间属性、特征及其发展形态。基于基层治理空间的分析视角,通过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基层治理实践的田野调研表明:当前基层组织治理实践中,政治类工作减少,行政类工作和服务类事项增多,“行政-服务”替代机制发达,自治组织行政化和政治组织服务化趋势明显,基层组织去政治化突出,由此完成了基层治理空间再造。基层治理究竟向何处去?面对治理任务密集进村所产生的组织需求,对于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而言,治理资源稀缺是其刚性约束,正规治理不是中西部农村治理模式的未来。简约高效的组织形态依旧是值得大胆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治理议题。
简介:农村养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对我国5个省1600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考察了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养老的推行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的变化。从群体分异视角出发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新农保的实施对适龄参保群体和应受益群体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新农保参保和受益情况都存在显著差异;从适龄参保群体来看,与未参保者相比,参保者为自己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频度更高;从应受益群体来看,已受益群体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频度明显小于未受益群体,新农保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家庭养老的部分功能如精神慰藉难以被社会养老替代,因此在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并逐步提高新农保待遇的同时,突出家庭养老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有助于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发展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