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焦虑、抑郁及癌因性疲乏等多个心理症状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广州市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43例。结果宫颈癌患者焦虑发生率44.10%,抑郁发生率39.16%,癌因性疲乏发生率为83.2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婚姻状况、有无子女情况、不同癌症分期、不同治疗方式的宫颈癌焦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癌症分期、不同治疗方式的宫颈癌抑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治疗方式的宫颈癌疲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癌症中晚期、未婚或其他是焦虑的危险因素;癌症中晚期、无业或退休、未婚或其他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化疗、未婚或其他是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患者焦虑、抑郁均处于轻中度水平;疲乏程度处于中度水平。影响宫颈癌患者焦虑、抑郁、疲乏主要的因素:癌症分期、婚姻状况、就业状态及治疗方式。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宫颈癌患者心理变化,在治疗期间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减少焦虑、抑郁、疲乏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罗哌卡因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实验一:分别用0、1、2、3、4、5 mmol/L罗哌卡因刺激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 48 h,于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2)实验二:分别用0、1、3、5、7 mmol/L罗哌卡因刺激SH-SY5Y细胞48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情况并计算出罗哌卡因的半抑制浓度(IC50)。将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刺激48 h)、罗哌卡因组(IC50浓度罗哌卡因刺激48 h)、BDNF+罗哌卡因组(20 μg/L BDNF刺激2 h+IC50浓度罗哌卡因刺激48 h)、Akt信号通路激活剂SC79+罗哌卡因组(5 mg/L SC79刺激2 h+IC50浓度罗哌卡因刺激48 h)、BDNF+Akt信号通路抑制剂API-2+罗哌卡因组(20 μg/L BDNF及10 μmol/L API-2刺激2 h+IC50浓度罗哌卡因刺激48 h),于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细胞中Akt、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的表达。结果(1)实验一:与0 mmol/L罗哌卡因组比较,1、2、3、4、5 mmol/L罗哌卡因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Akt、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二:与对照组比较,罗哌卡因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Akt、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Akt、p-PI3K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罗哌卡因组比较,BDNF+罗哌卡因组、SC79+罗哌卡因组的细胞活性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Akt、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Akt、p-PI3K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DNF+罗哌卡因组、SC79+罗哌卡因组比较,BDNF+API-2+罗哌卡因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Akt、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Akt、p-PI3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减轻罗哌卡因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从而调节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化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65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疲劳量表(BF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进行调查,分析前列腺癌化疗患者发生中重度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165例患者中,疲劳患者139例,其中轻度疲劳症状者77例,中重度疲劳症状者6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食欲、病程时间、化疗持续时间、社会支持水平和泌尿系统症状不同的前列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45、14.37、9.93、6.87、25.65;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时间、化疗持续时间、社会支持水平和泌尿系统症状是前列腺癌化疗患者发生中重度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癌因性疲乏是前列腺癌化疗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护理方案减轻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舒城县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择期行单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锁骨上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机械通气,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进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 15 mL。麻醉维持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调节全麻药用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60。观察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 h各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及神经阻滞有关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及氟比洛芬酯的用量均明显减少(t=4.387、3.199、4.254、3.946,均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5±1.64)min比(5.20±3.14)min]、苏醒时间[(2.95±3.32)min比(8.70±3.50)min]和拔管时间[(5.65±6.14)min比(13.85±5.22)min]明显缩短(t=4.737、5.337、4.548,均P=0.000),但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室(PACU)驻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 、4 、8、12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t=3.282、5.471、2.796、3.767,均P<0.05),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略有差距,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且具有术中用药量少,术后镇痛时间长,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麻醉应用中有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联合改良FOLFOXIRI(mFOLFOXIRI,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和西妥昔单抗方案在KRAS、BRAF和NRAS基因野生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并评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省戴庄医院确诊的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86例,均为KRAS、BRAF和NRAS基因野生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方案治疗,14 d为1个周期,共12个周期;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肝转移瘤SBRT。对照组2例患者因骨髓抑制(4级)不能耐受退出研究,研究组因1例骨髓抑制、1例胃肠反应和1例肝功能异常(均为4级)患者不能耐受退出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总生存期(O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5.00%(22/40)、80.00%(32/40),均高于对照组的31.71%(13/41)、58.54%(24/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34;χ2=4.37,P=0.037)。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可手术切除14例(35.00%),高于对照组的6例(1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4)。研究组患者中位PFS、中位OS分别为9.2个月、19.5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6.5个月、15.2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3,P=0.015;χ2=7.52,P=0.027)。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细胞减少[55.00%(22/40) vs. 46.34%(19/41),χ2=0.61,P=0.436]、贫血[45.00%(18/40) vs. 39.02%(16/41),χ2=0.30,P=0.585]、血小板减少[37.50%(15/40) vs. 31.71%(13/41),χ2=0.30,P=0.584]、恶心呕吐[55.00%(22/40) vs. 48.78%(20/41),χ2=0.31,P=0.575]、便秘腹泻[20.00%(8/40) vs. 17.07%(7/41),χ2=0.12,P=0.734]、肝功能损伤[35.00%(14/40) vs. 29.27%(12/41),χ2=0.31,P=0.581]、外周感觉神经病变[30.00%(12/40) vs.26.83%(11/41),χ2=0.10,P=0.752]、急性胆碱能神经综合征[12.50%(5/40) vs. 14.63%(6/41),χ2=0.08,P=0.779]和乏力[52.50%(21/40) vs. 43.90%(18/41),χ2=0.60,P=0.439]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RT联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达雷妥尤单抗单独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19例M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独使用达雷妥尤单抗2例,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RD)方案6例,联合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DVD)方案1例,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顺铂(DECP)方案2例,联合伊沙佐米+地塞米松(ID)方案3例,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方案2例,联合地塞米松(DD)方案3例,分析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部分缓解(PR)5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4例,总反应率(ORR)73.7%(14/1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0.42个月(95% CI 8.04~12.7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52.06个月(95% CI 37.85~66.27个月)。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3级淋巴细胞减少3例,2级贫血5例,2级恶心、呕吐7例,输液相关不良反应7例。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M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GCs)、利妥昔单抗(RTX)以及GCs联合RTX治疗中重度活动性Graves眼病(GO)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GO患者42例,分为GCs组(18例)、RTX组(7例)、联合组(17例)。GCs组,予甲泼尼龙500 mg静滴,每周1次×6周;随后250 mg静滴,每周1次×6周。RTX组,予RTX 100 mg静滴,每2周1次,共2次。联合组,即上述RTX联合甲泼尼龙脉冲治疗。治疗后12周、24周,评估各组患者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和NOSPECS分级;比较促甲状腺受体抗体转归情况;记录不良事件。结果GCs组、RTX组、联合组CAS评分下降2分及以上或评分小于3分的比例分别为88.9%、85.7%、100.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治疗后24周,3组患者CAS评分、NOSPECS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C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GCs组(-3.12±1.02对-2.39±1.02,P=0.036)及RTX组(-3.12±1.02对-2.14±0.90,P=0.034)。联合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后24周出现视神经病变,余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小剂量RTX单药治疗活动性中重度GO的效果不劣于静脉GCs。GCs联合RTX治疗在改善患者的CAS评分方面比两药单用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利妥昔单抗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1月),收集RA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发生PML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利妥昔单抗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PML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脑脊液)结果、干预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0例,男性1例,女性9例;年龄51~83岁,平均66岁;均为中至重度RA,病程≥3年者9例,1例无病程记录。10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法用量均符合规定,均联合使用抗风湿药或糖皮质激素。9例患者有末次使用利妥昔单抗至发生PML的时间记录,7例为2~8个月,2例分别为16和18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6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记录,主要为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局灶性感觉障碍等。6例患者行头部MRI检查,均符合PML的影像学改变。4例患者行脑脊液乳头多瘤空泡病毒检测,3例病毒DNA阳性,1例阴性者经脑组织活检诊断为PML。诊断PML后1例未进行干预,3例无干预措施记录,5例单用或联用甲氟喹、米氮平治疗(其中2例联合血浆置换,1例加用糖皮质激素),1例联用米氮平和呋喃妥因治疗。7例因治疗无效死亡,2例存活但有严重神经损伤后遗症,1例未报告最终结局。结论利妥昔单抗相关PML多发生于末次应用该药后2~8个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其他原因所致PML相似,通常呈进行性加重,病死率高,幸存者可能有严重的神经损伤后遗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对H2O2(Hydrogen peroxide)诱导的C17.2神经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并用qPCR检测p53、Bax、bcl-2的mRNA表达。结果C17.2神经干细胞的活力随H2O2的浓度增加而下降。用1 000 μM H2O2处理干细胞2 h后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生成增加,p53、Bax的mRNA表达升高,bcl-2的mRNA表达下降,上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用神经妥乐平(NTP)预处理24 h则可以明显改善由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损伤,提高细胞活力,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减低,并且抑制p53、Bax的mRNA表达,上调bcl-2的mRNA表达,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2O2能诱导C17.2神经干细胞凋亡,而神经妥乐平(NTP)能改善这种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p53、Bax基因表达、促进bcl-2基因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亚甲蓝在甲状腺手术过程中的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就诊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的90例择期甲状腺全切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A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2.43±6.54)岁,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法保护甲状旁腺;B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3.54±6.62)岁,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低剂量亚甲蓝,甲状旁腺正显影定位保护甲状旁腺;C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42.55±6.42)岁,在B组的基础上甲状旁腺周围利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保护甲状旁腺血供来保护甲状旁腺。比较3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甲状旁腺误切患者数。结果B组患者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PTH分别为(25.33±8.72)ng/L、(20.33±7.52)ng/L、(20.20±6.79)ng/L,较A组有所升高(均P<0.05);C组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PTH分别为(30.52±9.85)ng/L、(28.45±8.98)ng/L、(29.46±8.76)ng/L,均显著高于A、B两组(均P<0.001);B组患者术后1 h、术后1 d、术后3 d的血磷指标分别为(1.66±0.23)mmol/L、(1.90±0.32)mmol/L、(1.78±0.20)mmol/L,均较A组有所下降,且血钙分别为(2.25±0.18)ng/L、(1.89±0.20)ng/L、(1.92±0.15)ng/L,均较A组有所升高(均P<0.05);C组患者血钙显著高于A、B两组,且血磷水平显著低于A、B两组(均P<0.001);C组患者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甲状旁腺误切率分别为6.67%(2/30)、3.33%(1/30)、3.33%(1/30),各占比较A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联合低剂量亚甲蓝静脉滴注在甲状腺全切术中可有效上调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降低围术期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及甲状旁腺误切风险,对甲状旁腺功能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临床特点,为防范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0~14岁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儿童意外伤害的年龄、性别、季节、居住地、预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及治疗费用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 379例病例中,男童894例(64.9%),女童495例(35.1%);高发年龄组为1~5岁849例(61.6%)。发生意外伤害前3位的原因分别为:异物526例(38.1%),跌倒伤372例(27.0%),烧烫伤236例(17.1%)。意外伤害发生季节主要集中于夏季(29.0%)。农村儿童发生意外伤害777例(56.3%),城镇儿童602例(43.7%)。意外伤害儿童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及以下696例(50.5%)。未愈或死亡47例(3.4%),发生伤残/后遗症292例(21.2%);交通意外伤害儿童住院时间最长[11(7,18)d],住院费用最高[11 130.32(5 389.69,24 216.90)元]。结论儿童意外伤害以1~5岁农村男童为主,异物为意外伤害主因,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者发生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临床特点,为防范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0~14岁因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儿童意外伤害的年龄、性别、季节、居住地、预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及治疗费用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 379例病例中,男童894例(64.9%),女童495例(35.1%);高发年龄组为1~5岁849例(61.6%)。发生意外伤害前3位的原因分别为:异物526例(38.1%),跌倒伤372例(27.0%),烧烫伤236例(17.1%)。意外伤害发生季节主要集中于夏季(29.0%)。农村儿童发生意外伤害777例(56.3%),城镇儿童602例(43.7%)。意外伤害儿童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及以下696例(50.5%)。未愈或死亡47例(3.4%),发生伤残/后遗症292例(21.2%);交通意外伤害儿童住院时间最长[11(7,18)d],住院费用最高[11 130.32(5 389.69,24 216.90)元]。结论儿童意外伤害以1~5岁农村男童为主,异物为意外伤害主因,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者发生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盐酸丙美卡因联合无纱布覆盖措施对减轻斜视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作用。方法选择3~12岁全身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患儿3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滴眼+双眼无覆盖敷料,实验组2采取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滴眼+双眼覆盖敷料。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滴眼+双眼敷料覆盖,术毕送入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观察并记录患儿苏醒期谵妄发生情况,评估谵妄程度。结果三组谵妄发生率比较,实验组1谵妄发生率10.9%,实验组2谵妄发生率36.7%,对照组谵妄发生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丙美卡因滴眼联合双眼无覆盖敷料护理措施对患儿全身麻醉斜视术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简介:摘要1例66岁女性患者因骨折连续口服骨康胶囊和接骨七厘丸11 d,停药后第6天出现乏力、纳差、尿黄,再次服用上述两药并加服洛芬待因片5 d后症状加重,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77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82 U/L,碱性磷酸酶(ALP)151 U/L,总胆红素(TBil)34.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4.0 μmol/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111 U/L。考虑为骨康胶囊、接骨七厘丸和洛芬待因片导致的肝损伤。停用上述药物,予保肝、退黄治疗。21 d后复查,ALT 24 U/L,AST 17 U/L,ALP 104 U/L,TBil 13.6 μmol/L,DBil 9.0 μmol/L,γ-GT 52 U/L。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乳腺癌化疗患者感知控制、自我管理与癌因性疲乏(CRF)的现状,探讨感知控制、自我管理对CRF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抽取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24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癌症经验与效能量表评估患者的感知控制水平,癌症患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Piper疲乏量表评估患者的CRF情况。比较不同人口学资料患者的CRF评分情况,分析感知控制、自我管理行为对患者CRF的影响。结果不同文化程度(F=3.392,P=0.019)、医疗费用来源(F=4.368,P=0.005)、疾病分期(F=4.376,P=0.005)、化疗周期(F=3.865,P=0.010)、病程(F=3.094,P=0.028)的患者CR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化疗患者感知控制的癌症经验(F=7.248,P=0.001)、控制效能(F=96.595,P<0.001)、癌症患者自我管理(F=65.009,P<0.001)、CRF(F=130.973,P<0.001)各维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感知控制中的癌症经验与CRF呈正相关(r=0.467;P<0.001);控制效能、癌症患者的自我管理与CRF呈负相关(r=-0.505,P<0.001;r=-0.564,P<0.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医疗费用来源(以商业保险为参照组)、化疗周期(化疗周期≥6周期为参照组)、癌症经验、控制效能与自我管理进入回归模型,对CRF解释率为55.5%,且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F=17.100,P<0.001)。结论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自费及处于2~5化疗周期患者的CRF;癌症经验与CRF呈正相关,控制效能、自我管理行为与CRF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醋瑞因对眼表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集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眼表感染患者中分离培养的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革兰阴性杆菌、丝状真菌及念珠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测定双醋瑞因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定量测定。以左氧氟沙星和伏立康唑分别为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对照。结果双醋瑞因对眼表分离的42株革兰阳性球菌和10株革兰阳性杆菌均有明显抑菌活性,双醋瑞因与左氧氟沙星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抑菌圈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醋瑞因对眼表分离的23株革兰阴性杆菌,10株丝状真菌和3株念珠菌均无抑制作用。双醋瑞因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葡萄球菌及其他葡萄球菌的MIC范围为1~32 μg/ml,MIC90分别为16、8、16、32 μg/ml。结论双醋瑞因对眼表分离的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具有体外抑菌活性,对致病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无抑菌活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D3改善晚期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衢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晚期肺癌化疗患者4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观察组23例,两组患者按美国临床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癌因性疲乏指南2017予支持治疗,观察组予维生素D3预防治疗。比较两组癌因性疲乏缓解情况及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癌因性疲乏缓解率为69.6%(16/23),高于对照组的29.2%(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7,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ESR、IL-6分别为(26.98±7.51)mg/L、(30.50±7.00)mm/h、(7.00±4.08)ng/L,均低于对照组的(41.02±6.63)mg/L、(33.25±4.34)mm/h、(10.75±4.5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1、2.56、2.47,均P<0.05)。结论晚期肺癌患者化疗中预防使用维生素D3能改善癌因性疲乏,降低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