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AO分型的浮膝损伤数字分型体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20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100例成年浮膝损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3.7岁;左膝54例(54.0%)、右膝43例(43.0%)、双膝3例(3.0%)。新的数字分型按照AO分型将股骨及胫骨各分成三部分,按照部位组合后共重新编排成六种分型。通过应用该分型对所纳入病例的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以总结该分型在浮膝损伤中的使用范围及分型分布规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Ⅰ~Ⅵ型损伤比例分别为Ⅰ型42.7%(44/103)、Ⅱ型18.4%(19/103)、Ⅲ型9.7%(10/103)、Ⅳ型10.7%(11/103)、Ⅴ型11.7%(12/103)、Ⅵ型6.8%(7/103)。不同损伤分型患者在性别(χ2=6.068,P>0.05)、受伤侧别(χ2=0.658,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AO分型的浮膝损伤数字分型体系能够对大部分浮膝损伤以及合并开放伤病例进行分类,能有效地为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更有利于评估预后及学术交流。

  • 标签: 浮膝损伤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数字化分型 AO分型
  • 简介:摘要借助数字微笑设计、电子面弓、数字力分析仪、肌肉电刺激仪等数字工具,为1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完成与口颌系统形态和功能协调的全口咬合重建。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咬合、发音、关节等相关的口颌系统功能稳定,对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由于我国女性乳腺多属于致密型乳腺,而乳腺X线摄影筛查对致密型乳腺中非钙化病变检出灵敏度较低,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虽然能够减少致密乳腺组织中对病变的掩盖,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召回率,但DBT具有图像数量多导致医师阅片时间延长的局限性。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联合DBT应用于乳腺癌筛查应用前景广泛。该文就DBT以及DBT联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筛查 数字化乳腺断层合成摄影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造成下颌骨病变的病因,包括口腔恶性肿瘤、下颌骨的先天性畸形、放疗后引起的骨质坏死以及头颈颌面部的外伤等。作为颞下颌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颌骨的缺陷通常会导致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咀嚼功能障碍,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个体、精准地修复重建下颌骨的缺损成为头颈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1例右侧牙槽骨深面滑膜肉瘤侵犯下颌骨的青年女性患者,运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 CAD/CAM)及3D打印,采用游离骼骨肌皮瓣精准的个体修复重建了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术后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 标签:
  • 作者: 蔡志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手术、骨髓炎或严重创伤引起的颅颌面硬组织缺损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整形外科医生重建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恢复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数字技术被应用于颅颌面外科领域已30余年,在颅颌面外伤、肿瘤或先天畸形的诊断、修复重建设计及手术实施等方面进行辅助,提升诊断及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颅颌面修复重建手术日趋个性。该文拟对各项技术在颅颌面修复重建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简述和评价,并就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

  • 标签: 外科,计算机辅助 数字化外科 颅颌面外科 修复与重建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去骨瓣减压行数字塑形钛网缺损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7例行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后行颅骨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0例,年龄(33.4±10.3)岁。依据颅骨修补术后是否继发硬膜外积液分为硬膜外积液(+)组(有积液)和硬膜外积液(-)组(无积液)。统计术后硬膜外积液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骨修补手术,其中20例(29.9%)患者术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硬膜外积液;其中15例接受保守治疗,4例经皮下钛网外放置引流管,1例去除钛网清除积液,随访复查积液均减少或消失;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4个(颅骨缺损面积、硬脑膜缺损、硬脑膜钙化、硬膜外积气)与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有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面积(OR=7.498,95%CI=1.192~47.180,P=0.032)、硬脑膜钙化(OR=13.543,95%CI=1.140~160.875,P=0.039)、硬膜外积气(OR=9.137,95%CI=2.462~33.908,P=0.001)均为最终影响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结论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液的发生率较高,影响术后硬膜外积液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颅骨缺损面积、硬脑膜钙化、硬膜外积气等。

  • 标签: 去骨瓣减压 颅骨修补 硬膜外积液 钛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3D数字平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与传统光学显微镜下手术在永存胎儿血管增生症(PFV)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3D数字平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PFV患儿19例20只眼(观察组)和传统光学显微镜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PFV患儿26例26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患儿手术年龄均≤14岁且随诊至少1个月以上。两组患儿性别分布(χ2=0.114 )、平均手术年龄(t=0.337 )、眼轴长度(t=0.5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7、0.782、0.650 )。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完成。观察组采用NGENUITY 3D视频显示系统,主刀医生及助手医生通过佩戴3D眼镜进行手术操作和观摩。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光学显微镜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即主刀医生和第一助手医生均通过手术显微镜目镜进行手术操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患者手术前后视功能和局部解剖变化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由手术者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难度进行评分。1分:无难度;2分:难;3分:较难;4分:很难;5:非常难。记录参与患者手术治疗过程的非眼科医护人员(麻醉医生和手术室巡回护士)以及眼科医生(主刀医生、第一助手医生、第二助手医生)观看或使用3D平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体会。两组患儿之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34.7±8.5)min,平均手术难度评分为(2.8±0.9)分。对照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37.5±1.6)min,平均手术难度评分为(3.1±1.1)分。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难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2、0.438,P=0.703、0.562 )。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视力提高、不变分别为7、13只眼,对照组视力提高、不变分别为8、18只眼。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9,P=0.254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等手术并发症。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均表示3D数字平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视频立体感和清晰度优于传统光学显微镜手术视频。结论在PFV手术治疗方面,3D数字平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视频图像立体感和清晰度较高,且可获得与传统光学显微镜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成像,三维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永存胎儿血管增生症
  • 简介:摘要数字智能肝胆外科的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演进过程,从数字虚拟人技术到质控、同质三维可视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从三维可视数字智能技术临床转化及诊疗模式的转换;实现了疾病的经验性诊断到深度学习智能诊断与治疗和经验性手术到多模态影像实时手术导航的技术创新;从肿瘤的形态学诊断深入到分子影像学精准诊断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研究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给数字智能化外科赋予新的生命力。未来,从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实现肝癌分子、细胞层面边界界定和早诊早治,对改变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的预后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此外,为了实现智能肝切除手术导航,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具有自动导航技术、机器学习智能规划技术和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智能机器人实时导航肝切除手术系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给数字智能肝胆外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标签: 肝切除术 成像,三维 数字虚拟人 三维可视化 数字智能化 导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DTS)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因肩关节不适就诊,且经临床查体、MRI检查确诊的93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龄30~77(55.4±8.2)岁。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7 d内,为明确是否有行肩峰成形术或肩袖重建术的必要而行X线数字摄影(DR)和DTS成像检查。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肩峰形态差异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肩-肱距离(AHI)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AHI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SIS患者肩峰形态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P>0.05)。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SIS患者AH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1.21)mm对(8.91±1.50)mm对(8.66±1.25)mm,F=3.84,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RI与D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而MRI与DTS、DR与D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0、1.24,均P>0.05)。MRI、DTS、DR诊断AHI的灵敏度分别为96.35%、96.36%、86.79%,特异度分别为72.44%、58.28%、54.73%,AUC分别为0.906、0.808、0.677,95%CI分别为0.839~0.951、0.727~0.874、0.586~0.760,三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P<0.05)。结论冈上肌出口位DTS是确诊SIS相对经济、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肩部不适患者的一种普查方法。

  • 标签: 肩撞击综合征 放射摄影术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 磁共振成像 冈上肌出口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数字语言标志物特点,并探讨数字语言标志物对于区分AD和MCI患者疾病效应和老化效应的意义。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认知障碍门诊临床诊断的AD患者14例、MCI患者16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相当的认知正常的18名老人及19名青年人作为对照组。采集动物流畅性测验电子语音数据,在传统产词量、聚类和转换指标的基础上加入反应时间、语义相似度和词频等新的评估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多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教育年限后,4组间在11个指标(除后15 s有效产词量、串联总数、首词反应时间、平均语义相似度外)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其余3组相比,AD组在有效产词量、有效率、重复率、前15 s有效产词量、亚类数、单个词产出时间和亚类间转换间隔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此外,与认知正常青年组相比,AD组转换次数显著减少,语义最大距离显著缩短(P=0.001,P<0.001);AD和MCI组的亚类内转换间隔均显著延长(P<0.001,P=0.001);AD组、MCI组和认知正常老年组的词频均显著增高(均P<0.001);MCI组的有效产词量和亚类数显著减少(P=0.002,P=0.003);MCI和认知正常老年组的单个词产出时间均显著延长(均P<0.001)。结论AD患者在语义流畅性测验任务上的表现不仅受到病理的影响,也受到正常老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病理指标包括:有效产词量、有效率、重复率、前15 s有效产词量、亚类数、亚类间转换间隔以及单个词产出时间。这些结果为鉴别AD特异性效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语言试验 数字化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数字三维重建技术优化测量儿童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模拟置钉评估其置钉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的年龄段为3~12岁非脊柱疾患儿童上颈椎CT影像学资料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依据年龄分为5组。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三维视图下测量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随后,通过数字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枕骨及寰椎3D骨性结构并模拟置钉,计算不同年龄段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在3-Matic软件协助下优化测量螺钉置钉参数,比较分析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测得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长、宽、高及寰枕距离分别为(18.91±1.70)mm、(9.75±1.19)mm、(8.64±1.46)mm及(6.11±1.48)mm,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P<0.05)。枕骨髁内倾角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P>0.05)。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可置入螺钉枕骨髁169侧,均成功置入直径3.5 mm螺钉,总置钉成功率为81.3%,双侧枕骨髁同时置钉成功率为75.6%,高年龄组具有较高的置钉成功率,男性置钉成功率与双侧同时置钉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但置钉成功率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参数男女性别间及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钉长度随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性(P<0.05)。寰枕距离与枕骨髁高之间、钉道长度与枕骨髁长及枕骨髁内倾角与螺钉内倾角之间呈正相关性(r=0.838,P<0.05;r=0.944,P<0.05;r=0.347,P<0.05)。结论直径3.5 mm螺钉可安全置入寰枕距离>4 mm的3~12岁儿童枕骨髁,且置钉成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数字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可优化测量置钉参数从而合理设计置钉方案。

  • 标签: 成像,三维 枕骨髁 骨螺丝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应用于同期矫治先天性颅缝早闭症继发眶距增宽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4例先天性单侧冠状缝早闭继发眶距增宽患儿,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3~8岁,采用额眶前移联合倒U形截骨同期矫治头颅畸形及眶距增宽症。术前通过数字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头颅模型及手术导板,术中以数字导板指导截骨,术后通过数字技术评价其效果。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头颅三维数据,计算前颅不对称性指数(ACVAI)及眶内壁间距,并通过ProPlan CMF 3.0对术后头颅三维模型和术前模拟进行配准,制作颜色梯度图,判断术后颅骨瓣及眼眶位置与术前设计是否相同。结果4例均按照术前数字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截骨导板高度吻合,导板的放置未损伤周围组织,截骨时间缩短至1~2 h。术后无脑脊液漏、感染、颅内血肿及眼球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4个月至3年,4例患儿头颅、眶外形都获得很大改善,ACVAI均降至3.5%以下(-1.5%~3.0%),术后的眶内壁间距减小至正常范围(22~28 mm)。颜色梯度图显示,术后效果与术前手术设计模拟效果高度吻合。结论数字技术及三维打印导板定位技术系统、规范地应用于复杂先天性颅缝早闭继发眶距增宽症的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截骨的精准性,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获得更为满意的外形。

  • 标签: 颅缝早闭症 眶距过宽 数字化设计 打印,三维 导板
  • 简介:摘要AD是构成全球重大社会问题和经济威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其防治的关键。传统的以临床经验和生物学标志物为依据的AD诊断体系存在诸多局限。目前,随着人工智能、5G网络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数字生物标志物"诊断体系正在构建。本文现全面阐述用于记忆、视空间、言语、执行功能等不同认知相关信号捕捉的可穿戴设备在AD"数字生物标志物"诊断体系构建中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未来AD诊断及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可穿戴设备 数字化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和评价数字外科技术用于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的精确性、适形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2例行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头颈深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基于CT图像设计插植针和粒子位置。根据治疗计划构建数字定位模型将计划的插植针位置精准导入至手术导航系统,并根据患者面部外形轮廓和插植针位置方向设计打印个体穿刺引导模板。术中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模板核准就位,在导航系统的可视针道、实时插植针位置和模板导向孔共同引导下进行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CT检查验证插植针与粒子的位置,并计算实际靶区剂量分布,观察术中及术后是否出现血肿、疼痛、感染、穿刺点不愈合、肿瘤细胞种植等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在数字外科技术引导下完成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实时可视引导效果佳,插植针、粒子与治疗计划中的位置、数目相符,空间分布均匀。术后剂量验证D90范围为83.7~131.0 Gy,平均107.5 Gy;V100范围为89.6%~99.3%,平均94.6%;V150范围为40.2%~58.9%,平均47.8%。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数字外科技术,将手术导航系统与3D打印个体穿刺引导模板结合共同引导插植针穿刺和125I粒子植入,提高了近距离放疗的精确性和适形性,在头颈部近距离放疗特别是深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近距离放疗 头颈部肿瘤 导航 3D打印 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数字仿生组织工程骨支架对兔股骨干长节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19只新西兰大白兔,1只用于3D打印PLGA数字仿生组织工程骨支架制备,18只制备股骨干长节段骨缺损模型,分为自体骨移植组(A组)、传统支架组(B组)、组织工程骨支架组(C组)各6只。在术后4、8、12周做骨愈合观察、测定成骨基因Ⅰ型胶原蛋白(Col-Ⅰ)、骨涎蛋白(BSP)、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录因子2(Runx2)通路因子表达。多组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术后4、8、12周C组Lane-Sandhu评分[(5.67±0.85)、(7.29±0.96)、(9.89±1.21)分]、Col-Ⅰ(2.75±0.22、5.01±0.87、7.22±1.25)、BSP(1.64±0.33、3.11±0.43、5.84±0.78)、OPN(2.67±0.43、4.15±0.98、6.98±1.29)、OCN(1.98±0.22、3.42±0.43、5.70±0.98)、BMP-2(2.21±0.43、4.00±0.53、5.11±0.87)、Runx2(3.32±0.34、5.57±0.67、7.98±1.89)高于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99、6.635、6.692;21.582、7.917、6.084;8.835、9.398、9.607;9.607、6.185、5.361;9.277、7.256、5.115;6.374、15.320;9.117、10.424;6.042、5.053,P均<0.05)。结论3D打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数字仿生组织工程骨支架可经促进骨组织生成,修复股骨干长节段骨缺损。

  • 标签: 3D打印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骨支架 股骨 骨缺损
  • 简介:摘要本文以广州大学大学生网球社团社会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访问专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俱乐部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其社会建设的路径1创新驱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体育与教育深度结合,逐步将竞技体育融入学校体育。2加强网球项目的推广,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做活网球产业的市场。3针对高校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例如广东省高校网球联合会。4参照国际网球协会的做法,建立完善的竞赛积分系统。5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更多参与专业指导。6遵循网球项目发展规律,迎合市场需求,实现自我发展。

  • 标签: 广州大学城 网球社团 社会化建设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监控系统从第一代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到第二代半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和第三代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视频监控系统在区域内视频监控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节省监控人力成本,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成为业内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具备监控终端自动识别功能和实时跟踪功能,弥补传统视频监控系统的不足,提高视频监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数字视频控制系统智能建设与实现具备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数字视频 监控系统 智能化
  • 简介:摘要数字医学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三维可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等数字智能技术逐步在胰腺疾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胰腺疾病由传统诊治模式向数字智能诊治模式的转变。为了更好地规范化开展胰腺疾病数字智能诊治,在2017年版《胰头癌三维可视精准诊治专家共识》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等组织国内从事该领域的相关专家制定了本共识,重点修订和增补了三维可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和导航手术技术在胰腺外科疾病诊治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临床应用要点,以供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数字智能技术的胰腺外科医师参考和应用。

  • 标签: 胰腺疾病 诊断 三维可视化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腹腔镜 导航手术
  • 简介:摘要目前互联网医院的推行仍然受到来自医患双方的双重数字鸿沟阻碍。为了更好发展互联网医疗,某三级甲等医院对医疗资源的传统模式进行数字治理,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利用多元主体协同化和政府驱动逻辑,重塑医疗服务链;通过加强医院顶层设计,推行专病个性随访和健康宣教云直播,打破信息沟通壁垒;通过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建立跨区域专科联盟和医疗联合体,突破医疗资源的时空限制。数字治理实践实现了医患数字鸿沟的双向弥合,拓展了数字医疗新模式,为互联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信息交流障碍 数字治理 医院 患者 数字鸿沟 互联网医院
  • 简介:摘要数字智能技术是将数字医学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高科技诊疗技术。近年来,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肝胆胰外科学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将从数字智能技术概况及数字智能技术在肝胆胰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等方面加以探讨,为数字智能技术在未来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与思路。

  • 标签: 数字智能化 肝胆胰外科学 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