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电视购物在中国发展的十多年中存在严重的诚信问题,本文试图借鉴网络购物诚信建设的成功经验来建设我国电视购物的诚信体系。关键词电视购物;诚信;网购中图分类号I235.2文献标识码A经过十多年磕磕碰碰的本土电视购物行业已是物是人非,能一直屹立不倒的电视购物企业已经为数不多。从商业角度看,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零售模式,电视购物扩大了我国多渠道流通领域。从商誉角度看,它却备受置疑。在今年3.15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3992件非现场购物申诉中,电视购物投诉达1731件。电视购物的诚信问题严重打击了中国消费者对电视购物的信心,也阻碍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一、电视购物诚信危机的原因(一)中国电视购物先天不足。电视购物在我国是在外力作用催生下的“早产儿”,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从海外电视购物的经验来看,电视购物应该是在一个发达的消费社会,伴随着发达的电视产业和巨大的零售商业,并将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的新兴商业模式。但在中国,它诞生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建立,电视购物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还未形成。(二)我国电视购物缺乏专门的法律监管。电视购物在中国发展的十多年中,广电总局大多都是通过发《办法》、《意见》、《通知》等方式来对其进行管理,而能够采用的法律只有1987年颁布的《广告管理条例》、1988年颁布的《广告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1995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这些法律法对于新事物的电视购物,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三)电视台的短视。地方电视台在广告增收上面临很大的困境。地方电视台不管在权威上还是在节目收视上都无法与央视抗争,广告主投放到这些电视台的金额自然有限。所以地方电视台存在大量闲置的播放时段。而电视购物它一次性播放的时间较长,而且是密集式轰炸,电视购物公司因此专挑地方电视台的垃圾时段播放电视购物短片广告。电视购物的短期利益蒙蔽了很多地方电视台的双眼,对电视购物公司以及电视购物广告都放松了监管。二、对电视购物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些设想如今网络购物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得到了全面发展,网络购物越来越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借鉴网络购物的诚信经验来建设电视购物的诚信体系,因为电视购物和网络购物不仅都属于无店铺经营,而且(一)运作模式上相似。网络购物是利用网络媒体来展示产品,进行双向交流,达成交易后,利用电子支付手段完成支付,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将商品送达客户;电视购物则利用电视展示产品,通过客户电话下单,再通过专业物流公司将商品送达客户,货到付款。(二)都具有远程交易的特点。网络购物与电视购物都属于无店铺经营,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只能是看得到,但是摸不着产品的。这就有别于我们传统的买卖方式,过去买卖都有固定场所,双方都是正面交易的,而且产品看的到,摸得着。(三)两者都面临诚信危机。网络购物在中国发展的比电视购物成熟,但它同样面临着诚信危机虚假交易、假冒行为、诈骗、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行为。网购的诚信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很多,电视购物可以借鉴的有(一)电视台加强审查,做个纯粹的空中卖场。经营网络购物的购物公司像淘宝、当当、卓越等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只为众多卖家提供一个销售场所,制定卖场规则,通过审核的方可在它们平台上进行活动。例如淘宝,不管是申请在其平台上开网店,还是申请加入淘宝开展的消费者保障计划,商家的资格都必须通过审查甚至交押金。而电视购物其实是电视台为电视购物企业提供的一个销售平台。但前面提到的电视台的短视是电视购物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电视台的这种短视助长了电视购物的乌烟瘴气,使原本代表权威、公正的电视形象正在遭受亵渎。如果电视台能够作个单纯的空中卖场,单纯的为各企业提供一个有规则销售渠道,加强对电视购物公司资质的审查,我想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肃清一些浑水摸鱼的电视购物公司,提高电视台的权威性。(二)建立“游戏”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购物与电视购物也不例外。网络购物像淘宝它就设立多达10条的相关“游戏”规则。我认为电视台播放电视购物广告也必须制定相关规则。(三)借鉴网络购物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电视购物口口声声说的“货到付款”,但其中是存在猫腻的,因为“货到付款”在操作中往往变成了“付款拿货”。而网络购物按道理应该比电视购物存在更大的风险,网络毕竟是个虚拟环境,买家和卖家相互不认识、货物也只能看静态图片,完全不会像电视购物那样详细介绍产品的功能、操作等;但网络购物在我国发展的很成熟了,当然它的支付方式是一大关键。像淘宝运用支付宝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降低了消费者风险,也约束了卖家规范经营。所以电视购物如果能够在支付这个环节做好工作,这个环节就能起到阀门作用,牵制了电视购物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既制约了电视购物公司的虚假经营,也提高了消费者对电视购物的信心。(四)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在淘宝上每家小店的商品旁边都会有卖家的信用评价,等级由心、钻石、皇冠三部分构成,并成等级提升,目的就是为诚信交易提供参考。我觉得现在的电视购物节目也可以开设卖家信用评价体系。当然信用评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开通互动方式,已经购买了产品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短信或者电话来对产进行评价,然后通过流动字幕在电视屏幕下方播放出来,这样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就可以了解到卖家的信用情况。(五)利用网站开展互动。电视台或者电视购物公司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面开设针对所播产品的互动活动。拿电视台来说,它可以把在自己平台上播出过的产品都搬到自己的网站上,然后让消费者对喜爱的产品进行投票或者根据产品的质量好坏、功能的全面与否、售后的便利等进行打分。这样只要对此产品感兴趣的消费者通过网站就可以对产品大致了解了。三、结语有业内人士称电视购物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解决诚信问题是当务之急。如果此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电视购物这个朝阳产业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发展潜力是无穷的。
简介:近年来,环境公益诉讼逐渐被公众关注,而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关于此方面的规定,一些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公益诉讼的概念;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设想。关键词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图分类号D915.1文献标识码A一、公益诉讼公益诉讼最早可溯及古罗马时期,公益诉讼是指所有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既包括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提起的诉讼,也包括私法人、非法人团体、个人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诉讼。而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团体和个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导致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二、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1.弥补现行法律对环境公益保护的缺失。我国诉讼包含三种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但除了刑事诉讼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危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外,民事和行政诉讼均未对公益诉讼作任何规定,甚至限制了公益诉讼的提起。除了诉讼体制上的缺失,我国环境基本法及其单行环境法规制定上的缺陷也不利于环境公益的保护。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则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2.弥补行政权力对环境公益保护的不足。在我国,对环境的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管理环境的单轨运行机制,由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代表国家对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控、监督和管理,并对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进行预测与决策。这种体制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其他社会力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无法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弥补行政权力对环境公益保护不足,积极保护环境的必要举措。(二)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1.我国现有法律包涵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律和法规都不得与其相抵触,宪法为一切法律的确立和制度的建立提供基础。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仅符合宪法原则,而且宪法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2.环保团体的建立及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众多以维护环境公益为宗旨的环保团体建立起来。通过这些团体,公众可以更全面的参与到环境管理事务中去。赋予这些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将更大地发挥环保团体在保护环境公益方面的作用,且与当代权利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的趋势相吻合。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保护环境个人力量的集结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民众基础,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成为可能。3.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经验借鉴和司法实践案例的积累。现代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司法实践,其中美国的制度最为发达。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环境公益保护的制度。三、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设想(一)原告资格的放宽。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环境侵害往往是间接的侵害,若按照传统的侵权理论,则根本无力保护环境。为此,迫切要求重构侵权理论,扩大原告主体的范围,诉讼主体不仅包括直接受害人,而且包括社会一般公众、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要建构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得扩大主体的适格范围,赋予一切单位和个人以诉权。(二)被诉对象范围的扩大。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环境,各国法律在放宽环境诉讼起诉资格的同时,也扩大了被诉对象的范围。过去根据法律规定不能被提起诉讼者,现在则可以对其提起诉讼了。(三)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传统民事诉讼法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但在环境诉讼中,环境损害的认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原告获取信息的有限性,让他们承担举证责任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必须得到立法肯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只需提出加害人有污染行为的初步证据,即可以支持其请求,至于污染事实是否确实存在,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举证责任则倒置给被告承担。(四)环境公益诉讼费用的承担及对公益诉讼原告的奖励。在环境新型侵权案件中,由于其牵涉面较大且涉及众多复杂专业知识与技能,原告即便履行其较轻的举证责任也需花费极为昂贵的诸如高科技术鉴定使用费用,往往为一般组织与个人难以承受。如果仅因诉讼费用而拒原告于法院大门之外,这无异于迫使民众放弃对环境公益的保护请求。所以,我国应吸纳他国的做法,适当减轻民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所需费用,在立法上,对诉讼费用的负担作出有利于原告的规定。同时,每个人是自身利益的最大维护者,公共利益与自身私人利益相比较,较少为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所“青睐”,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为一般民众所不愿。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要是出于对美好环境和和谐环境秩序的需要,为了鼓励与保护他们的这种“热心”,原告在胜诉后应得到国家奖励。(五)防止滥诉。环境公益诉讼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资格的扩大化。然而,在“诉讼爆炸”的今天,即使是在有着“厌讼”传统的我国,也存在着滥诉的可能。虽然有学者对此表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但作为一种制度的设立,应考虑其可能性。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除了以上的几点设想以外,还可以加大环保组织的培植力度;加强公益律师制度建设和努力培植公民的公益诉讼的意识等。参考文献1吕忠梅.《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法学研究》期刊3王全兴.《关于公益诉讼的零散思考》,载于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4吕忠梅.《环境诉讼初探》,载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发论丛》,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简介邓英,西北政法大学2008级民事诉讼法专业研究生。
简介: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8401万吨,比上年增加1454万吨,增产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