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本期呈现用社会学、图像学的方法研究美术史有关问题的文章,其中《“才”出何地——古代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迁研究》一文聚焦书法史研究中较为薄弱又很基础的一环,即中国历史上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迁的趋势和各时期呈现的规律特点。作者在大量史料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考证历代书法家来源地分布的具体情况。更以宏观的视野,发现古代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动在长历史时段中呈现的变迁状态与规律,并进一步探索其深层的影响因素。《徐悲鸿马的图像学阐释》一文从三个层次分析徐悲鸿笔下的马,作者重点阐释了形象背后文化的、情感的因素和其精神象征意义,指出徐所画不是现实世界的马。

  • 标签: 区位分布 来源地 书法家 “才” 变迁 古代
  • 简介:董其昌是有明一代最为著名的书家之一.《明史》记述董其昌书法时曾说:"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董其昌以其非凡的书法造诣,在明末产生重要的影响.到了清代,因为康熙皇帝的喜好,董其昌书法的影响日见其盛.作为松江地区的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对松江地区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刻.松江地区书家学习董其昌书法蔚然成为风气,这些学习董其昌书风的书家群体中,沈荃、王鸿绪、张照最为著名.梁巘《评书帖》云:"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鈔.予学书三十岁,后始缘鈔得其传."沈荃、王鸿绪、张照均为松江人,他们构成了清代初期松江地区的董其昌笔法传承的主线.

  • 标签: 松江地区 董其昌 执笔法 书法 学习 清代初期
  • 简介:武陵山地区古镇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在改土归流之后进入繁盛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经济模式的变化逐步衰落。现在遗存下来的武陵山古镇类型多样,功能齐全,包容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各种建筑环境艺术类型及特点,并发展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样式,是研究中部地区民间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关系的样本。

  • 标签: 武陵山 古镇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意义
  • 简介:在近现代改良中国画背景下,艺术家开始重新认识传统,关注传统的重彩画,在继承古代重彩画技法的基础上又融入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并结合民间艺术、西方现当代绘画形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表现当代生活的写意重彩画。本文以湖北地区写意重彩画家为例,尝试对当代写意重彩画的现状进行梳理。

  • 标签: 当代写意重彩画 湖北写意重彩画家群体 现实意义
  • 简介:随着明中期文人花鸟画在吴门地区的发展,此地开始流行一种包含花卉、蔬果、禽鸟、虫鱼等内容繁杂的花鸟画长卷(图1)和册页(图2)[1],可称其为'花果杂品图'[2]。回视文人花鸟画的历史,可以发现这种品类繁杂的花果杂品图题材在明中期以前比较少见。一、从四君子到杂品虽然花鸟画成熟于五代,但是直到北宋中叶才开始出现文人花鸟画家。作为对题材

  • 标签: 中期吴 博风 博物君子
  • 简介:景德镇地区在近十年来出现了秩序化、规律化的陶瓷交流与创作,并呈现繁荣的趋势,这种交流使得景德镇传统陶瓷的创作出现了一定的改变,这种变化出现在表现内容上、表现形式上甚至是思想观念上,它代表看近十年来景德镇地区陶瓷艺术创作的新艺术风格特征。

  • 标签: 景德镇 陶瓷 艺术风格 表现形式
  • 简介:<正>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以及智慧的创造,这种融入了各种情感元素的艺术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和身份的象征。面对湘西多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如何把这种民族的、民间的文化和艺术融进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之中,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课程资源,而是一种责任,一种重要的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因为它既促进了人类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还将极大地提高儿童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标签: 儿童美术教育 农村贫困地区 感悟能力 民族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 历史沉淀
  • 简介:金秋9月,由天津画院联合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画院等学术单位共同主办的“环渤海·新视线”美术大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集结。这次大型综合性美术大展,汇集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市的众多优秀艺术家创作的大量艺术精品,体现的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影响之广、意义之深,在环渤海地区美术界堪称首次。

  • 标签: 环渤海地区 美术馆 理论与实践 文化发展 视线 天津美术学院
  • 简介:自2009年国务院将文化产业列为重要发展目标以来,我国的博物馆建设进入了高峰期,截至2015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座,近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200家左右。在高速发展的另一方面,博物馆种类的同质化、公共文化服务落后于社会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 标签: 文化创意产业 台湾地区 文化馆 文化产业发展 博物馆建设 漆艺
  • 简介:关山月于1954年、1956年两赴北京,创作了二十多幅写生作品,既有城市形象,也有公园和京郊景致。同时期在北京进行写生创作的还有李可染、张仃、郭味蕖、古元等北京地区画家。他们是如何选择视觉主题的?又是如何经营画面、选择技法来实践符合新社会现实的风格?作为新都视觉形象的重要形式,绘画与摄影、电影、画报、游览图书、海报招贴上的城市视觉风景会有怎样的影响与同构?本文试图探寻一个问题,即,综合50年代北京建设的历史文献与广泛的视觉材料,来阐述艺术是如何调整其自身的观念与形态、重塑或调整其构成来匹配社会与政治的变化,“阶级”、“意识形态”、“景观”与新的视觉文化是如何在绘画上或隐或显地留下印记。

  • 标签: 生产之城 北京公园 阶级转向 视觉文化 艺术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