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预注对芬太尼诱发呛嗽反射的影响。方法10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B组和对照D组,每组50例。在静注芬太尼2μg/kg(3s内注射完毕)前1min分别预先注射丙泊酚(1.5mg/kg)和等容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观察记录芬太尼注射2min内呛咳次数、严重程度及丙泊酚注射前(T1)、丙泊酚注射后1min(T2)和芬太尼注射后2min(T3)患者的HR、MAP、SpO2。结果丙泊酚B组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D组。但两组呛咳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丙泊酚预注(1.5mg/kg)可降低麻醉诱导时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对小儿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76例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矫正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实施间断给药麻醉,观察组实施丙泊酚把控输注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5.26%,对照组为34.21%,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麻醉采取异丙酚靶控输注安全性高,能够减少苏醒躁动发生,避免产生呼吸抑制及心率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剥内扎硬注术加肛管后侧松解部分内括约肌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0例临床患者使用该术式后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56例9(93.3%),好转4例(6.7%)60例临床便血及脱出症状全部消失,肛缘基本无赘皮及静脉曲张,好转4例主要是老年患者,肛门坠胀感短期内任较明显。临床效果明显。讨论外剥内扎硬注术加肛管后侧松解部分内括约肌治疗环状混合痔既有效解除了临床症状,又明显的减少了临床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疗效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输注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临床问题。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入的输血患者63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在输注完成后,63名患者中共有11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对其余52名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记录作为对照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不良反应数。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单采血小板引发输血不良的实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血细胞计数等信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中两组患者仅有白细胞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提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白细胞受到了明显损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总体来说,单采血小板输注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的血细胞计数无明显关联,故而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时,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从其他角度来进行考虑,同时也需要提高单采血小板后去白率,并且做好血小板成分献血和采集设备的完善,尽可能降低非必要输血率,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满足现代化的临床治疗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的注药速度带来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这9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一组、二组、三组,一组的患者麻醉时的注药速度为10s,二组为15s,三组为20s,通过对三组患者麻醉药物注射后的麻醉效果对比来研究麻醉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一组患者T6阻滞出现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出现时间等均低于二组和三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药物的注射速度与麻醉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保障最佳麻醉效果,应该将注药速度控制在15~20s之内,以此能够有效的提升阻滞剂运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羊膜腔输注药物治疗羊水过少并发胎儿窘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4月至2024年2月期间内收治的羊水过少并发胎儿窘迫患者6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用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分娩前经静脉输注氯化钠溶液,观察组患者在分娩前经羊膜腔输注氯化钠溶液,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血气指标、新生儿Apgar评分,将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统计2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氧分压大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大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1周的羊水指数增加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羊膜腔输注药物治疗羊水过少并发胎儿窘迫的疗效显著,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对比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与常规小剂量静脉连续输注 胰岛素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高血糖的治疗差异性。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前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其均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人群,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 48 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在分组上,为了保证公平性为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小剂量静脉连续输注,观察组则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分析应用成效。 结果: 从 治疗上看,观察组患者在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以及尿酮体转阴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空腹血糖的对比中,观察组为( 6.1±2.5 ) mmol/L ,对照组则为( 7.2±2.8 ) mmol/L 。 结论: 采用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措施能够更好地控制( 低血糖时间)?? ,有利于防止血糖异常变化,并维持胰岛素浓度,是该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案,可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法与胶体免疫层析法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检查,观察组患者应用降钙素原交替免疫层析法进行定性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检测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阳性检出率,而降钙素原交替免疫层析法的检验时间较短,操作较为简单便捷,两种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特点,临床检测过程中二种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有利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确诊。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ELISA(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和CL(chemi-luminescence)两种检测方法对AFP检测的稳定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法2012年5月以来,我院对120名患者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进行AFP检测,分析两种方法对AFP的敏感性、稳定性以及重复性。结果化学发光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以及稳定性,当AFP<400μg/L时,ELISA和CL法检测AFP敏感性相似,当AFP>400μg/L时,CL法敏感性高于ELISA(P<0.05)。结论CL较ELISA稳定性好、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而ELISA具有经济、在AFP浓度值低于400μg/L时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