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痛患者安置鞘内镇痛药物输系统后延续护理的标准化管理流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采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为14例安置了鞘内药物输系统的晚期癌痛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的临床实践。结果14例癌痛患者在使用鞘内药物输系统后,镇痛效果确切,过程中未出现脱管、堵管、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安置鞘内药物输系统后延续护理服务的标准化管理流程能确保输药物剂量和浓度的延续性,维持镇痛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拓展了护理服务范畴,彰显了专业化护理的价值。

  • 标签: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癌性疼痛 延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预对芬太尼诱发呛嗽反射的影响。方法10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B组和对照D组,每组50例。在静芬太尼2μg/kg(3s内注射完毕)前1min分别预先注射丙泊酚(1.5mg/kg)和等容生理盐水(0.9%生理盐水)。观察记录芬太尼注射2min内呛咳次数、严重程度及丙泊酚注射前(T1)、丙泊酚注射后1min(T2)和芬太尼注射后2min(T3)患者的HR、MAP、SpO2。结果丙泊酚B组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D组。但两组呛咳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丙泊酚预(1.5mg/kg)可降低麻醉诱导时芬太尼诱发呛咳的发生率。

  • 标签: 丙泊酚 芬太尼 呛咳
  • 简介:摘要急性重症胰腺炎又称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1,并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我院2009年5月~2010年10月对3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给予生长抑素和其他综合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微量泵输注 抑素治疗 胰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靶控输对小儿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76例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矫正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实施间断给药麻醉,观察组实施丙泊酚把控输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5.26%,对照组为34.21%,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麻醉采取异丙酚靶控输安全性高,能够减少苏醒躁动发生,避免产生呼吸抑制及心率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异丙酚 靶控输注 小儿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剥内扎硬术加肛管后侧松解部分内括约肌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0例临床患者使用该术式后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56例9(93.3%),好转4例(6.7%)60例临床便血及脱出症状全部消失,肛缘基本无赘皮及静脉曲张,好转4例主要是老年患者,肛门坠胀感短期内任较明显。临床效果明显。讨论外剥内扎硬术加肛管后侧松解部分内括约肌治疗环状混合痔既有效解除了临床症状,又明显的减少了临床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疗效可靠。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肛管后侧松解部分内括约肌 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输血小板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为白血病患者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方法51例白血病患者中35例输机采血小板,16例输手工血小板。输前常规作ABO及Rh鉴定及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观察输后1h、24h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结果输机采血小板平均1h后CCI>22.9×109/L,24h后CCI>8.01×109/L;1h后PPR>36.32%,24h后PPR>30.77%。结论输机采血小板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 标签: 白血病 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给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0.06ml(1.5mg)1次-3次,观察并记录视力。眼压。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Avastin 璃体腔注射 脉络膜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丙泊酚作为一种普遍应用于ICU镇静治疗的安全性极高的药物,其不良反应极少见,引发皮肤压疮的临床报道更罕见。笔者就发生在本科的3例大剂量使用丙泊酚后引起压疮的病例做了如下报道。

  • 标签: 大剂量 丙泊酚 压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观察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输冷沉淀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给予患者输冷沉淀,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90%的治愈,10%的患者死亡。治疗后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 标签: 冷沉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输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临床问题。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入的输血患者63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单采血小板进行输,在输完成后,63名患者中共有11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对其余52名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记录作为对照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不良反应数。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单采血小板引发输血不良的实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血细胞计数等信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中两组患者仅有白细胞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提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后白细胞受到了明显损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总体来说,单采血小板输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的血细胞计数无明显关联,故而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时,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从其他角度来进行考虑,同时也需要提高单采血小板后去白率,并且做好血小板成分献血和采集设备的完善,尽可能降低非必要输血率,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满足现代化的临床治疗需求。

  • 标签: 单采血小板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分析 血常规
  • 简介:摘要我科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共有106例病人输入脂肪乳,其中9例在输过程中出现心衰,经过利尿,强心,减缓输数度或停止输等急救措施后,病员病情均好转。

  • 标签: 脂肪乳 心衰 急救与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的药速度带来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这9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一组、二组、三组,一组的患者麻醉时的药速度为10s,二组为15s,三组为20s,通过对三组患者麻醉药物注射后的麻醉效果对比来研究麻醉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一组患者T6阻滞出现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出现时间等均低于二组和三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药物的注射速度与麻醉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保障最佳麻醉效果,应该将药速度控制在15~20s之内,以此能够有效的提升阻滞剂运动。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注药速度 麻醉效果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羊膜腔输药物治疗羊水过少并发胎儿窘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4月至2024年2月期间内收治的羊水过少并发胎儿窘迫患者6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用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分娩前经静脉输氯化钠溶液,观察组患者在分娩前经羊膜腔输氯化钠溶液,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血气指标、新生儿Apgar评分,将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统计2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氧分压大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和pH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大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1周的羊水指数增加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羊膜腔输药物治疗羊水过少并发胎儿窘迫的疗效显著,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羊膜腔输注 静脉输注 氯化钠溶液 羊水过少 胎儿窘迫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对比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与常规小剂量静脉连续输 胰岛素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高血糖的治疗差异性。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前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其均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人群,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 48 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在分组上,为了保证公平性为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小剂量静脉连续输,观察组则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分析应用成效。 结果: 从 治疗上看,观察组患者在血糖达标时间、血酮体转阴时间以及尿酮体转阴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空腹血糖的对比中,观察组为( 6.1±2.5 ) mmol/L ,对照组则为( 7.2±2.8 ) mmol/L 。 结论: 采用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措施能够更好地控制( 低血糖时间)?? ,有利于防止血糖异常变化,并维持胰岛素浓度,是该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案,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胰岛素泵 皮下输注 静脉连续输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法与胶体免疫层析法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检查,观察组患者应用降钙素原交替免疫层析法进行定性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检测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阳性检出率,而降钙素原交替免疫层析法的检验时间较短,操作较为简单便捷,两种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特点,临床检测过程中二种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有利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确诊。

  • 标签: 降钙素原 电化学发光法 胶体免疫层析法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ELISA(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和CL(chemi-luminescence)两种检测方法对AFP检测的稳定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法2012年5月以来,我院对120名患者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进行AFP检测,分析两种方法对AFP的敏感性、稳定性以及重复性。结果化学发光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以及稳定性,当AFP<400μg/L时,ELISA和CL法检测AFP敏感性相似,当AFP>400μg/L时,CL法敏感性高于ELISA(P<0.05)。结论CL较ELISA稳定性好、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而ELISA具有经济、在AFP浓度值低于400μg/L时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 标签: 甲胎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