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重实时PCR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探索一种可同时且快速准确检测五类致谢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的方法。方法选择78株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各菌种特有的一些毒性基因,包括aggR、eaeA、ipaH、lt、stlb、stx1及stx2,以这些毒性基因作为PCR扩增反应的检测目标,通过NCBI网站获取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进行引物序列的设计,而后进行PCR扩增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验证从而证实引物的特异性,同时通过反应体系中各底物浓度的配比进行调节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调整,确定最佳PCR扩增体系和条件,最终成功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定五类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针对各菌种的毒性基因所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反应的验证,被证实均特异性地扩增出相应的目标基因产物,且在本研究中对78株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的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吻合。结论本研究利用多重PCR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同时且特异性地检测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我们期望这种检测方法可应用在临床疾病诊断及在食品检验等方面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伤口护理小组对临床压力性损伤预防及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本院内科收治的共计80例压力性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伤口护理小组管理,对比两组住院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VAS评分、护理知识评分。结果:实验组住院患者应用了伤口护理小组管理后,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评分更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于内科住院患者开展伤口护理小组管理的效果突出,能够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机体恢复,具有较为突出的临床价值,值得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适用。
简介:[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中医临床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查表对748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证候调查,统计分析中医证型在年龄、性别、损伤程度(GCS评分)、病程分期的分布特点。[结果]气滞血瘀型为颅脑损伤最多见的证型,其次为痰瘀交阻、血瘀气虚、瘀阻清窍、肝肾亏虚和规范外的其他证型。实证相关证型的男性发病较虚证相关证型更高,虚实两类证型在性别比的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瘀阻清窍、血瘀气虚以及规范外的其他证型分布峰值在20~39岁年龄段,肝肾亏虚型则在≥60岁的年龄段多见;气滞血瘀型多见于急性期、轻型患者,瘀阻清窍多见于急性期、重型患者,血瘀气虚和肝肾亏虚型多见于恢复期、中重型患者,痰瘀交阻型则多见于恢复期、重型患者,证型在年龄、损伤程度、病情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阻清窍、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等实证证型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肝肾亏虚多见于老年患者。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以实证为主,而恢复期中重型患者虚实夹杂、实多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