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就海马萎缩的磁共振定量分析对老年患者痴呆与轻度认知损害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来本院进行头颅MRI检查的受检者99例,其中正常受检者有33例,划入正常组,余下的66例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其中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有33例,划入轻度组,痴呆的有33例,划入痴呆组。比较三组受检者的MMSE评分及海马体积(HV)。结果:和正常组相比,轻度组、痴呆组的MMSE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痴呆组的MMSE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痴呆组的总HV、左侧HV、右侧HV均低于正常组合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的总HV、左侧HV、右侧HV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痴呆患者,通过测量海马体积,同时结合MNSE进行评价,可以作为诊断患者病症的标准之一。但是,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早期诊断方面,海马体积则更具有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对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20年5月至2020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时,将MRI与CT应用于患者病情分析中的效果,探讨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进行实验设置时,研究人员实验时间段调整在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录入符合要求的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共计31名进行研究,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进行资料登记后,开展CT诊断与MRI诊断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检出率。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MRI诊断准确度相较于CT诊断准确度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在发病后病情复杂,而通过MRI进行诊断,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度,为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可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诊断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鉴别价值。方法:本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间50例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因分为两组,参考组(转移瘤性)25例,41节椎节,研究组(骨质疏松性)25例,30节椎节,其中研究组中包括10例Kummell病,11节椎节。观察两组MR1影像学特征以及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结果:研究组的特征更多表现为扁平形和倒楔形,而参考组呈现出楔形和凹陷形的特点,(P<0.05)。在椎体的影像特征上,研究组在T1加权像(T1WI)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T2WI)呈现高信号,而在扩散加权像(DWI)上同样为高信号。相比之下,参考组的椎体在DWI上显示低信号,且在T1WI上也显示出低信号。(P<0.05)。此外,研究组的椎体后缘多呈现膨隆状态,参考组则以成角形态为主,(P<0.05)。研究组ADC值为(1.31±0.51)mm2/s,显著低于参考组的(2.23+0.51)mm2/s,Kummell病是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伴骨不连,又称缺血坏死,随着人口老龄化,近几年发病率不断提高,MRI各序列表现双低信号气体影,后期为充满液体或肉芽组织,T2加权像(T2WI)可见双线征 。结论:磁共振成像的特性以及ADC值在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转移性肿瘤引起的骨折方面展现出了重要的鉴别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分别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诊断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与乳腺钼靶影像学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经影像学诊断后,其中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性较之乳腺钼靶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两种方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其准确性更高,但乳腺钼靶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泛,因此可将两种方式联合用于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中,有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有序推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价值。方法:抽选本院接诊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诊断研究(研究时间:2019年8月~2021年2月),随机分组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予以对照组CT诊断、观察组MRI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准,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诊断价值。结果:(1)诊断价值:观察组阳性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及诊断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特异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2)诊断效果: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较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具有显著诊断应用价值,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优势明显,且可准确显示患者脑梗死病程进展阶段,为后续临床准确治疗实施提供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3.0T磁共振下3D-TOF-MRA与3D-SilenZ-MRA两种技术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对脑动脉成像质量的差异,研究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进行,共纳入80例患者。方法:选取80名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接受3.0T磁共振下的3D-TOF-MRA及3D-SilenZ-MRA检查。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两组图像的质量,包括血管对比度、背景抑制效果以及小血管显示情况三项观察指标。评分采用5分制,其中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结果:对于血管对比度,3D-TOF-MRA平均得分为4.2±0.6,而3D-SilenZ-MRA为4.5±0.5;背景抑制方面,3D-TOF-MRA获得3.8±0.7分,3D-SilenZ-MRA则达到了4.6±0.4分;至于小血管显示情况,3D-TOF-MRA评分为3.9±0.8,3D-SilenZ-MRA得分4.4±0.5。统计学分析表明,在背景抑制效果和小血管显示上,3D-SilenZ-MRA显著优于3D-TOF-MRA(P<0.05),而在血管对比度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3.0T磁共振条件下,3D-SilenZ-MRA相较于3D-TOF-MRA能够提供更佳的背景抑制效果和更清晰的小血管显示,但在血管对比度上两者表现相当。因此,针对需要高质量背景抑制或精细结构展示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推荐使用3D-SilenZ-MRA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