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对1起自体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交接错误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通过鱼骨图、PDCA方法对此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实施后连续6个月进行追踪检查,无一例护理差错出现。规范使用PDCA循环,可以让护理管理者清晰的分析和处理问题,保障护理安全。这次采用PDCA方法对该次的护理不良时间进行追溯和分析,制定流程,完善制度,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先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对外科择期手术中输入红细胞和血浆的实际情况进行规范性分析,进而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水平。方法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我市2010年的十一家二级医院的外科用血病案,以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外科(创伤)输血指南中的输血指征为标准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在30份病案中,不符合规范输注红细胞的有2例,而输注血浆均不符合规范。结论输注红细胞的指征掌握得较好,而不合规地使用血浆较为普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输血检验技术中应用低离子聚凝胺的价值。方法本实验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市人民医院进行,以此时段的80例受血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各40例,以盐水配血法为对照组,以低离子聚凝胺检测为观察组,分析低离子聚凝胺检测的价值,并对比两组的灵敏度、稳定性、检测的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为12.5%,对照组的为2.5%,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灵敏度为95.0%,对照组的为75.0%,观察组灵敏度、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P<0.05。结论输血检验技术中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效果显著,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且安全性较高,敏感度和稳定性较好,方便快捷,值得在今后的检测中应用。

  • 标签: 输血检验技术 低离子聚凝胺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自动化办公系统(简称OA系统)中建立输血不良事件模块,增加主管部门反馈机制及分析统计功能,完善输血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输血不良事件发生后,医护人员登录系统进行填报并按流程逐级上传至相关部门。流程中的经手人第一时间获取上报内容并给出反馈信息。结果流程中所有人员可实时监控流程进度及查看各级意见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自输血不良事件模块建立以来,其使用高效稳定、方便快捷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输血不良事件 系统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指征对肿瘤患者手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行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6例对照组和266例研究组。对照组术前血红蛋白<100g/L时输入红细胞悬液,维持血红蛋白>100g/L。研究组术前血红蛋白<80g/L时输入红细胞悬液,维持血红蛋白80~100g/L。(1)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红细胞悬液用量,术中晶体、胶体液用量。(2)对比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输血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红细胞悬液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晶体、胶体液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输血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血红蛋白<80g/L时输入红细胞悬液在满足患者术中机体氧代谢需求的同时,还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同时不增加术后住院时间。

  • 标签: 输血指征 肿瘤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输血前采用Rh血型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84例接受临床输血干预的患者,根据病史对患者分为研究组(n=92)和常规组(n=92),其中没有或单次接受输血干预的患者,定义为常规组,多次输血干预的患者,定义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均实施Rh血型检测。分析应用价值。结果共184例接受输血干预的患者,其RhD抗原频率为97.83%、RhC抗原频率为93.48%、Rhc抗原频率为52.17%、RhE抗原频率为43.48%、Rhe抗原频率为96.74%。同时经过Rh血型系统抗原测定,双群结果共有19例,其中研究组共有13例,占比68.42%(13/19),常规组共有6例,占比31.58%(6/19),差异显著(P<0.05)。同时研究组RhD抗原阳性率为(11.96%),常规组RhD抗原阳性率为(3.26%),差异显著(P<0.05)。结论输血前对其进行Rh血型检测,能够保障输血更安全。

  • 标签: Rh血型检测 输血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的状况,并探讨输血前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拟输血患者的输血前检查资料。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结果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共检出HBsAg阳性174例(13.74%),抗-TP(TP)阳性14例(1.11%),抗-HCV阳性6例(0.47%),抗-HIV1/2阳性1例(0.08%)。结论使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sAg、抗-TP、抗-HCV、抗-HIV1/2,了解输血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感染情况,对减少医疗纠纷,加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危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患者 输血前检查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烧伤切痂所引发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烧伤切痂面积大于30%且在术中和术后当天输血﹥5000ml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的切痂创面较大以及大量输血会造成血小板的稀释,导致凝血因子的减少,从而导致患者以出血为主的并发症。结论烧伤患者大面积切痂时应当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暖,在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的过程中,应当适时的补充血小板,减少出血,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烧伤 切痂 大量输血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消化道疾病引起大出血的患者采用输血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道疾病引起大出血的患者88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实施输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消化道疾病大出血的治疗效果、出血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结果治疗组消化道疾病大出血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70.5%,差异显著(P<0.05);出血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消化道疾病引起大出血的患者采用输血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改善机体凝血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消化道疾病 大出血 输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红细胞同种抗体筛选在安全输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进行过不规则抗体筛选的输血患者13494例,分成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组(67例,占0.5%)和阴性组(13427例,占99.5&),患者标本与ABO血型和RhD血型相同的献血员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观察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同时借助于低离子抗人球蛋白-补体C3d微柱凝胶卡来进一步鉴定抗体筛选阳性标本抗体的特异性。结果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组交叉配血不相合率明显高于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患者67例,其中有20例为男性,有47例为女性;有58例有输血史,兼有输血史以及妊娠史的有42例;通过抗体特异性鉴定,抗-D9例,抗-D合并抗-C5例,抗-D合并抗-E12例,抗-E12例,抗-Jka2例,自身抗体或冷凝集素抗体27例,经进一步排查,未发现其合并红细胞同种抗体。结论在输血前实施实施抗体筛选检测工作对于输血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价值 红细胞 抗体筛选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前患者体内存在不完全抗体的临床检测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5000例患者进行不完全抗体检测,排除重复做的病例,共计对2680例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不完全抗体检测,观察其阳性率。结果排除假阳性病例,所有患者的不完全抗体检测呈阳性者11例,阳性率为0.41%,其中有输血史患者阳性率高于无输血史患者,抗-D、抗-E、抗-c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不完全抗体的临床检测能有效降低或者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障输血的安全性。

  • 标签: 输血不完全抗体检测抗人球蛋白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在输血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高效、便捷、精细化的临床信息管理模式,并且可持续性地完善输血科临床信息管理系统。结果简化了繁琐的业务流程,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输血科工作更加规范合理,输血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结论精细化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升输血科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输血 精细化 信息管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前Rh血型检测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1282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输血之前运用凝集法对输血患者进行Rh(D)、Rh(C)、Rh(c)、Rh(E)、Rh(e)血型抗原检测。结果1282例输血者中,Rh(D)阳性率为98.83%,Rh(C)阳性率为91.42%,Rh(c)阳性率为85.96%,Rh(E)阳性率为45.39%,Rh(e)阳性率为68.25%。结论患者在输血之前,给予其Rh(D)血型抗原检测,有利于保障用血的合理性;同时,由于Rh(E)抗原阴性率高,所以应当重视Rh(E)抗原阳性血输注之后产生不规则抗体,还应当给予患者Rh(C)、Rh(c)、Rh(E)、Rh(e)抗原测定。

  • 标签: Rh血型 检测 输血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越性。方法收集120份正常人血液,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检测完全抗体;采用盐水介质试验、木瓜酶试验、抗球蛋白试验、凝聚胺法测不完全抗体;分别做灵敏度比较;又对32例疑难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凝聚胺技术比盐水介质试验等常规配血技术灵敏高,能快速检测出IgG抗体。结论凝聚胺交叉配血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强、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是目前基层医院交叉配血理想的方法。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输血 优越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病人抗-HIV阳性率并对其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本院2008~2010年输血前病人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IV(1+2)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初检和复检呈阳性反应者送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免疫印迹(WB)法进行确认实验。结果7022例输血前病人标本中有12例抗-HIV(1+2)初筛试验呈阳性反应,其中3例确诊为抗-HIV阳性,阳性率为0.043%(3/7022)。结论应加强输血前病人抗-HIV(1+2)筛查,呈阳性反应者及时报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以规避医疗纠纷并最大限度地避免HIV职业暴露风险。

  • 标签: 抗-HIV艾滋病受血者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输血前和手术前四项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胶体金标法进行检测,HBsAg抗HCV抗HIV,有阳性者再用酶标法进行对照,梅毒RPR阳性者用TPPA法进行确正实验。结果在15868例临床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15.66%(2485/15868),抗-HCV阳性率为1.12%(198/15868),抗HIV1/2型阳性率0.16%(26/15868),RPR阳性率1.08%(172/15868%)。结论输血前和手术前四项检查时必要的,无论是对患者、家属、医务人员还是控制医院内感染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输血 手术 阳性率 医院内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接受体检的160例健康群众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其验血方式的差异,将参与实验的160例群众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平均每个小组各80例群众,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形式进行验血,研究组的体检群众则采取凝聚胺技术进行验血,检测结束后,对两组成员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进行相应的抗体(青霉素)识别时,研究组群众的血液样本在肉眼观察下就可进行相关的操作,而对照组群众的血液样本则需在显微镜的协助下进行操作,Rh抗体鉴定时,研究组需要的血清数量是对照组的10%,通过比较得知,研究组群众检测的效果与对照组群众进行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其检测效果,对其输血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 标签: 输血 凝聚胺技术 检验 优势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的体会。方法选择术中可能出血较多脊柱外科常规手术的30例患者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仪。术后将处理后的浓缩红细胞回输给患者。结果本组所有病例顺利完成了自体血液回收,生命体征平稳,无输血反应,无感染等并发症。平均每例患者自体血液回输(240±160)ml,共回收自体血液5590ml。结论术中回收式自体血液方便安全,既解决了血源短缺问题,又可避免输入异体血而引起的输血反应及引发感染病的可能性,是安全有效的血液回输技术。

  • 标签: 自体输血 脊柱外科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