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转移瘤病例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全脑放疗,观察组给予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观察两组近期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学方面观察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淋巴细胞下降发生率、贫血发生率、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和对照组白发生情况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肠道方面观察组恶性呕吐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及便秘发生率和对照组发生率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发生率和对照组头痛发生率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6例(86眼)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43眼)。其中43例患者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作为对照组,另43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上皮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复发率分别为97.67%、2.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07%、20.93%,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翼状胬肉效果较佳,术后患者恢复快,复发少,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唑来磷酸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11月到2012年11月收治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62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唑来磷酸联合治疗,1次/20d,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骨转移灶控制效果及血钙和碱性磷酸酶值。结果观察组有11例患者完全缓解,对照组有8例患者部分缓解,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钙、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磷酸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确切,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氯化锶(89SrCl2)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予以评价。方法本文研究目标是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诊断存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50例患者,对所有患者均予以氯化锶(89SrCl2)治疗,对5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访6个月,统计50例患者的疼痛缓解数据、病灶改变情况、血象指标、肝肾功能指标、ECT骨显像结果。结果50例患者的整体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2~4周后,有10例患者的白细胞下降,2个月之内均恢复到基础值;肝肾功能均无异常;ECT骨显像结果显示,1例病灶消失,25例病灶数目减少或者病灶范围缩小,14例病灶无明显改变,10例病灶数目增加。结论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予以氯化锶(89SrCl2)治疗的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放疗、放疗和化疗三种治疗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三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于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采用化放疗治疗的有36例,采用化疗治疗的有21例,采用放疗治疗的有19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化放疗、放疗和化疗三组患者的生存期平均为8.6月、6.5月及2.3月;三组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分别30.6%(11/36)、23.8%(5/21)及5.3%(1/19);化放疗组疗效好于放疗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放疗和放疗组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化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放疗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前后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水平变化及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纳入的46例肺癌骨转移患者,观察放疗前后β-CTX、PINP变化。结果放疗前β-CTX、PINP水平高于放疗后(P<0.05);治疗有效者放疗后β-CTX、PINP水平低于放疗前(P<0.05);治疗无效者放疗前后β-CTX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放疗后PINP水平低于放疗前(P<0.05)。结论肺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后β-CTX、PINP水平明显降低,并在评估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成为判断疾病进展的主要指标。
简介:摘要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是传统抗癌治疗难以克服的主要障碍。最新发现卵巢癌等肿瘤细胞的十大特征和机体存在许多新发现的抗凋亡的蛋白。使得卵巢癌极易发生转移,加强对抗凋亡的蛋白研究是有效防治卵巢癌转移的最新策略和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进行超声分区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150例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对患者颈淋巴结进行分区和观察,观察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将获取的超声检查图像和信息与患者手术病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患者颈淋巴结转移分区中,主要分布于II~IV以及VI区,与患者术后病理分区情况对比,III~IV区、VI~VII区符合率较高;超声检查诊断淋巴结转移确诊率为75.3%,病理检查颈淋巴结转移确诊率为97.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前超声分区诊断颈淋巴结转移,可对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定位,且分区诊断符合率高,有利于手术治疗的展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过程中采用希罗达联合唑来膦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口服希罗达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总有效率83.3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67%,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结论采用希罗达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最新治疗和预后。方法结合我科收治的1例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伴全身多处转移临床资料,查阅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ARMM分为无色素性和有色素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大多数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主要临床症状为肛门部肿块或疼痛、便血等,肿瘤距肛缘几乎均<7cm,易误诊为痔疮、直肠癌等常见疾病。免疫组化HMB45、Vimentin、S-100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早期易发生血源性转移或淋巴道转移,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期、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或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患者的生存率,预后极差。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病因尚不明,误诊率可达80%以上。目前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为术后首选辅助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在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区域以及特点评价中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6年9月期间接收的46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检查,回顾分析患者采用超声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在淋巴结转移区域方面,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在转移性淋巴结中L/T<2的比例方面,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区域以颈侧区为主,对于临床治疗可提供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AK和CD44v6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原位观察正常大肠粘膜、癌旁及癌组织中FAK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FAK在低分化、Duck’s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Duck’s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或P<0.01).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及是否侵犯浆膜层无关(P>0.05)。CD44v6蛋白在有浆膜层侵犯、Duck’sC+D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浆膜层侵犯、Duck’sA+B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或P<0.01)。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分化无关(P>0.05)。FAK及CD44v6蛋白在正常组及癌前病变组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大肠癌组。Speraman相关分析示,大肠癌组织中FAK和CD44v6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83,p=0.002)。结论FAK和CD44v6与大肠癌的发生、进展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者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