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应用动脉磁共振多模态技术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之间接收的TIA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I、DWI、MRA以及ASL检查,综合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分析患者的常规MRI、DWI序列,并未观察到阳性情况,MRA检查结果显示有17例患者的颅内动脉发生中重度狭窄,占比为24.29%。而在PLD为1.5秒的ASL检查结果中发现,55例存在脑灌注减低的情况,占比为78.57%,在PLD为2.5秒的ASL检查结果中发现了37例脑灌注减低的患者,占比为52.86%,从脑灌注减低检出率方面分析,ASL(PLD=1.5s)>ASL(PLD=2.5s)>MRA。结论:利用磁共振多模态技术,可以早期识别TIA患者的局部脑组织灌注异常和严重性,PLD的差异会影响到病灶的发现率和覆盖面,短PLD可以增加发现的概率,而长PLD则能更准确地揭示出血管狭窄严重的TIA患者的脑部灌注状态,从而更有效地引导临床治疗。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CT检查、MRI检查,构建多模态影像,确定手术方案,并与实际手术方案的诊断效果。结果:CT-MRI融合图像较CT肿瘤边界检出率高,较MRI肝内分支血管检出率高(P<0.05)。CT-MRI融合图像制定的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完全相符,符合率100.00%。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与治疗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定手术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肝内胆管癌 手术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结合MRI诊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肌少症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本院的40例T2DM患者且无其他慢性疾病并可适应MRI检查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按患2型糖尿病病程长短分为初期患者(病程<5年)及病程增加患者(病程≥5年)。分别采用传统诊断肌少症的方法(握力测试和步速测试);灰阶超声测量股直肌及肱二头肌的厚度及横截面积;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测量松弛状态下目标肌肉的硬度;通过MRI评估肌间脂肪浸润程度,分别进行记录观查,进而分析肌肉厚度及横截面积、硬度及肌间脂肪浸润程度与糖尿病病程的变化情况。结果:①骨骼肌厚度、硬度与肌间脂肪浸润程度与病程长短具有相关性。②多模态超声结合MRI诊断T2DM患者肌少症评估结果在病程初期患者及病程增加患者中均显著优于传统诊断肌少症的方法(P<0.05)。结论:多模态超声结合MRI在T2DM患者肌少症的诊断中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多模态超声 MRI 糖尿病 2型 肌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者,多模态疼痛管理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护理下的干预价值。方法:纳入80例接受LC手术治疗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围术期应用基于ERAS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融合多模态疼痛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指标,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疼痛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71.15±8.22)min、术后进食时间(15.52±2.46)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42±0.45)d、术后住院时间(6.33±0.81)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d、术后3d的定P物质与前列腺素E2指标水平均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模态疼痛管理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效果满意,加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康复速度,降低术后疼痛应激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多模态疼痛管理 加速康复外科 疼痛应激
  • 简介:【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在1929年被初次报导,是一种触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形状类似毛细血管周边的肉疙瘩。直至20世纪才被确定为来自恶性网织红细胞。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病率比较低,占脑部肿瘤的1% -2%,淋巴瘤的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恶性生长发育,呈恶性病情。与最常见脑胶质瘤对比,临床表现和基本实验室检查没有明显差别,本文是针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多模态医学影像学评估应用进行的研究。

  • 标签: 神经系统 淋巴瘤 医学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RI多模态检查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收治20例经过病理确诊的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均对患者实施MRI多模态检查,对其检查的特点和详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MRI多模态检查可发现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同部位的定量情况,不同组织的差异显著(P<0.05),其诊断的准确率则为70.0%;结论对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实施MRI多模态检查具有一定价值,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颅内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MRI多模态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9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MRI-DWI检查结果、ASPECTS分成对照组35例(侧支循环不良)、观察组55例(侧支循环良好),都接受多模态CT检查。对比两组CT灌注参数、诊断准确率、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各CT灌注参数值都大于对照组,多模态CT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CT平扫,观察组溶栓后24h、2周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3例(P<0.05)。结论: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效果理想。

  • 标签: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采用3.0T 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完成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病变诊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在将前列腺病变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条件下,合理对患者展开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诊断操作。临床观察分析前列腺病变患者的诊断效能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80例前列腺病变患者通过病理诊断后,恶性/良性为40例/40例;通过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诊断后,恶性/良性为39例/41例。诊断特异度为97.50%(39/40),诊断灵敏度为95.00%(38/40),诊断准确度为96.25%(77/80)。结论:临床对前列腺病变在区分疾病良恶性期间,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合理应用,可获得较高诊断效能,从而对前列腺病变良恶性实施准确区分。

  • 标签: 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脑胶质瘤(BG)诊断和术后同步放化疗中运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BG患者,均在放化疗前和随访半年后,通过MRI检查,对比放化疗前后MRI多模态成像各指标。结果:本研究中,与放化疗前相比,放化疗后的rCBV、rCBF、Cho/Cr、Cho/NAA、ADC值、CBV值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BG患者,采用MRI评估术后同步放化疗效果理想,诊断效能高,有助于预测预后。

  • 标签: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脑胶质瘤 同步放化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fMRI)与纤维束重建,联合术中超声和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技术对于语言区定位及有效保护语言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12月—2015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_山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多模态MRI神经导航技术治疗的28例语言区附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1~66岁,均为右利手者。术前进行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激活语言区皮层,弥散张量成像(DTI)示踪技术重建弓状束,利用计算机融合后生成3D图像。术中进行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语言区阳性位点,予以标记保护,结合超声判断病灶切除范围。术后复查MRI评估病灶切除程度并观察患者语言功能。结果28例患者中,25例术中定位出语言功能区,与术前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影像结果比较,19例(73.1%)基本重叠,6例(23.1%)较为接近;1例刺激后未发现阳性区域;另外2例患者唤醒后配合不满意。术后DTI重建显示所有患者弓状束形态保留完好。6例术前有言语障碍的患者中4例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27例患者语言功能得到完好保留,1例无好转。结论多模态MRI作为无创定位的有效方法,联合实时超声、唤醒麻醉下皮层电刺激技术的应用,在准确直观地保护语言功能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有关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导航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语言功能区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