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以及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穿刺技巧、护理内容等进行了总结。结果 小儿静脉留置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并发症,主要因素有穿刺部位选择不当、穿刺操作不规范、反复操作对血管的刺激性过大、输入高渗性药物等。要想降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小儿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一方面要对护理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较好的穿刺技巧,另一方面需要做好留置针的固定、敷贴、拔针等方面的护理,以确保较高的护理质量。结论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稍有不慎便会增加患儿的损伤和痛苦,引起患儿和家属的不满。因此应当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在尽量确保患儿舒适、安全的情况下,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和体会。方法 从某院最近1年内收治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中抽取200例作为试验的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样本10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最终将两组患儿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比对分析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不良情况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其中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可发现套管针阻塞、穿刺失败、液体渗漏、合并静脉炎、误入动脉以及套管针脱落等,运用针对性护理,明显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保证患儿治疗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套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术中护士对护理品质的敏感性指数。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组讨论法和德尔菲法,按照“结构—流程—成果”的思路,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的敏感性评价体系。结果:通过两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的正向因子为100.00%,对问卷调查对象的权威性因子为0.908。第1 轮专家函询对于一、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 和谐系数分别为 0.214、0.284、0.296,第 2 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为 0.238、0.324、0.259。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结论:所建立的PVT质量敏感性指数是一种结构合理、科学、实用的方法,可以作为PVT患者PVT质量评估及改善PVT质量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在儿科接受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13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采取静脉留置针的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患者住院护理中,可以通过选择留置针的护理方式,让留置效果符合治疗需要,解决传统针刺存在的问题,可以将传统方式正式出现的炎症以及疼痛感消除,有效消除不良并发症的影响,并让儿科患儿的满意度得到提升,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继而有效缓解医患关系,促进治疗措施的有效进行,提升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静脉留置针与传统静脉穿刺在儿科护理中的优劣,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以促进其规范使用。方法:选取2021~2023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3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静脉留置针的观察组,以及采用传统静脉穿刺的对照组,每组各15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操作时间,以及患儿疼痛程度等指标数据。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护理人员操作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在减轻患儿痛苦的同时,提高护理成效。在应用过程中,应精准选取穿刺部位,并妥善完成固定等关键技术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其安全、有效、规范地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患儿,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护理,实验组采用儿童静脉留置针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程度。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均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儿科临床上对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效果明显,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儿二次疼痛问题,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冲封管维护中应用按压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使用按压法冲封管维护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法、行动实验法随机按1:1比例分为常规组(n=100)、研究组(n=100)。常规组采用单纯冲封管手法,研究组采用按压法。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留置时间、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留置时间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冲封管维护中应用按压法,可减轻疼痛,延长留置时间,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在本院选择2019年11月-2019年4月所收治的80例静脉留置针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把所有病患分成常规组以及治疗组,每组各有40例,常规组病患进行的是配合性的常规护理,观察组病患配合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两组病患而言,进行护理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是因静脉留置针而致使的静脉炎的致病率,并在观察之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于治疗组病患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可发现其静脉炎的产生率要显著低于常规组,和常规组相比,优势是明显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以得到显著治疗效果的前提是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病患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举措,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患静脉炎的产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不同对静脉渗出外渗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我院静脉留置针输液渗漏患者15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并且采取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不同部位静脉穿刺留置针治疗对渗漏的影响。结果:(1)对15例患者渗漏部位统计,上臂静脉穿刺渗漏占比60.00%,手背静脉穿刺渗漏占比20.00%,下肢静脉穿刺渗漏占比13.33%,头部静脉穿刺渗漏占比6.66%。(x2=13.276,p=0.012),组间数据有差异。(2)对15例不同部位穿刺渗漏面积统计,下肢静脉部位4.34±0.76(cm2),上臂静脉部位为2.71±0.32(cm2),头部静脉部位为1.35±0.21(cm2),手臂静脉部位1.02±0.19(cm2),(t=4.723,p=0.023),组间数据有差异。(3)对不同部位穿刺留置针使用时间统计,手背静脉部位为60.24±7.38(h),下肢静脉部位为42.19±5.38(h),上臂静脉部位为30.33±4.59(h),头部静脉部位为24.73±3.65(h),(t=4.774,p=0.023),组间数据有差异。结论: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选择中,上臂静脉穿刺渗漏占比最多、渗漏面积下肢静脉穿刺最大、手背静脉穿刺留置针使用时间最长,临床开展静脉留置针治疗时,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穿刺部位,以提高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效果。
简介:摘要 : 目的: 本文主要对整体护理应用在静脉炎患儿(新生儿因静脉留置针所导致)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方法: 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 200例本院在过去一年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静脉炎患儿(新生儿因静脉留置针所导致),经随机抽样方式将研究的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在临床护理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临床护理期间给予其整体护理,对 2组护理效果展开分析。结果: 实验组经整体护理后静脉炎比对照组低,组别关于结果的分析有意义( P值范围 <0.05)。实验组经整体护理后满意度比对照组高,组别关于结果的分析有意义( P值范围 <0.05)。结论: 在静脉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期间应用整体护理,可保障其疗效得以进一步提升,可有效的保障其静脉炎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可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到2014年在医院儿科进行输液的68例患者进行研究,并且将这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名,对照组是进行头皮针输液,而研究组是静脉留置针输液,对这两组的患者进行一个实时的监控,从而比较他们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76.5%,而研究组的满意度高达94.1%,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对照组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是非常高的,它的发生率为17.6%,而研究组仅为2.9%。结论儿科内科在进行输液的过程当中,适当性的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对于患者的四川厕所,这样就能大大的降低不良反应,同时,儿内科的患者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小的小孩子,在进行过多穿刺的时候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将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