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改进ADR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2007-2008年上报的125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67.20%;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达44.80%,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0.80%。结论应慎重选择静脉滴注给药治疗,以减少ADR发生。同时应加强ADR监测,完善报告分析系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报告分析 改进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重症患者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的变化,探讨重症患者最优化的伏立康唑给药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使用伏立康唑并监测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的重症患者,从性别、年龄、体重、APACHE2评分、剂量、总胆红素、白蛋白与浓度相关性,浓度分布情况、质子泵抑制剂对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及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9例患者,监测150例次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其中仅76.00%(114/150)达目标范围1~5.5mg/L,〈1mg/L占13.33%(17/150),〉5.5mg/L占12.67%(19/150);高龄患者(年龄≥60岁)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与中青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外(P=0.000),性别、体重、体重标准化剂量、APACHE2评分、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对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165),联用泮托拉唑患者血药浓度呈上升趋势(P=0.054),联用泮托拉唑与艾司奥美拉唑相比伏立康唑谷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6);伏立康唑达标者与未达标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809)。结论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个体差异大,因此临床有监测的必要,年龄、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对伏立康唑血药谷浓度影响较大,制定给药方案时需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重症患者 伏立康唑 血药谷浓度
  • 简介:目的对184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可行性对策。方法以人群监测为基础,按乡镇(地段)为基本监测单位,对2008年淄博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监测,分析主要疾病死因、分类死因、死前诊断级别、死前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2008年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同比明显降低;前5位疾病死因顺位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肺炎、意外中毒、白血病、颅内出血;前5位分类死因顺位为新生儿疾病、先天性异常、意外和中毒、肿瘤、神经系统疾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年龄呈反相关关系。结论应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加强新生儿保健管理;强化3岁以下儿童系统化管理和孕产妇系统化管理工作;④有针对性地开展三级预防工作;⑤大力加强完善农村妇幼卫生网络建设。

  • 标签: 5岁以下儿童 死亡 监测 分析与对策
  • 简介:目的:比较酶免疫增强法(EMIT)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监测环孢菌素A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肾脏移植患者服药后的稳态谷浓度血样,分别用EMIT法和HPLC法进行测定,考察2种测定方法的相关程度。结果:以HPLC法测定结果(X)与EMIT法测定结果(Y)所做线性回归方程如下:Y=0.8168X+34.699(r=0.9550),EMIT法测定全血中环孢菌素A浓度较HPLC法为高:结论:EMIT法和HPLC法测定环孢菌素A血药浓度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CsA治疗药物监测中应予以关注并作相应调整。

  • 标签: 酶增强免疫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环孢菌素A 肾脏移植
  • 简介:通过收集分析本院不良反应报告表,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瞒报、漏报、虚报及报告质量等问题,为基层医院不良反应监测提供借鉴。建议国家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力度,基层医院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以提高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 标签: 基层医院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临床用药医嘱中潜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利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对我院2009年5-11月共3980例住院患者的163696条用药医嘱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医嘱共有11148条,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6.81%。绝对禁止黑灯医嘱179条,主要为药物配伍禁忌(占30.73%)、药物相互作用(占22.35%)、用药剂量不合理(占18.99%)等。结论:PASS系统能有效监测医嘱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应用PASS系统有利于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用药医嘱 监测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综述近年来以唾液实施抗癫痫药物治疗监测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总结以唾液实施抗癫痫药物治疗监测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结果: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多数抗癫痫药其唾液和血液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目前阻碍以唾液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的关键问题在于Cs/Cp值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及离散性(Cs为唾药浓度,Cp为血药浓度),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目前国内外很少有研究报道。结论:唾液具备获得上的无创伤性、方便性、价廉及能反映靶器官游离血药浓度等优点。深入量化研究对Cs/Cp值的影响因素,唾液有望尽早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

  • 标签: 癫痫 药物监测 唾液 抗癫痫药物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
  • 简介:患者男,72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憋气加重2天”于1994年1月7日入院。入院前一月常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心慌、胸闷、憋气加重,无心前区疼痛。近来,因受凉后咳嗽、低烧,阵发性心慌,夜间不能平卧,急症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史20余年。入院查体:T36.8℃、P167次/分R23次/分BP16/10kPa,急性病容,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小水泡音。心率167次/分,律齐,未

  • 标签: 阵发性室上速 动态血压监测 急症入院 急性病容 小水泡音 心前区疼痛
  • 简介:目的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探索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的模式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论证及德尔菲(Delphi)法,确定基层医疗机构主动监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结果基层医疗机构主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论该体系为选取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哨点医院开展ADR主动监测提供参考。

  • 标签: 指标体系 主动监测
  • 简介:目的构建门诊处方合理用药监测提示系统,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利用本院最新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临床用药须知》等药学专业工具将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最佳用药时间、严重不良反应及用药禁忌等用药信息汇总后,利用VisualC++开发成处方提示系统,嵌入His处方系统,进行处方监测和提示。结果试运行监测系统半年后,对监测系统运行前的953张处方与运行后的931张处方作对比。违规记录发生率平均下降6.63%,违规处方发生率平均下降7.48%。结论利用处方提示系统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行之有效,尚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合理用药 电子处方 提示系统 用药监测
  • 简介:每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都会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各地区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布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近期,《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发布,从这些琐碎的数据中,能发现哪些问题呢?又有哪些用药安全提示呢?本刊特邀请专家对其予以解读。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监测报告 解读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年度报告 监测网络
  • 简介:WHO不良反应术语集(WHOART)和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是目前在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用于分类和编码药品不良反应的常用术语集。通过介绍WHOART和MeADRA的术语定义、内容、结构、特点以及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分析WHOART在我国使用的现状,探讨了WHOART和MedDRA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适用性及优缺点。

  • 标签: WHO不良反应术语集(WHOART) 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探讨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分析监测数据收集、挖掘、沟通及利用中的风险因素,结合文献资料进行 论述。结果:根据风险因素,提出加强宣传培训、加强监测队伍能力建设并持续推 进报告质量、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等措施促进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结论:对不良反应 风险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促进不良反应监测事业发展。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问题。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县基层医疗人员共89名,实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问题及应对方式。结果:药品不良事件问题中,药品数量、瞒报漏报、对药品认知不足、处理问题不及时和信息填报不规范等发生率分别为37.08%、33.71%、65.17%、50.56%、31.46%。结论:基层医院药品中,以药品认知不足、处理问题不及时和药品数量检测少等发生率较高,需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和评价工作从,从而提高药品监测质量。

  • 标签: 基层医院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品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究呼吸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情况,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与耐药性的检测,了解呼吸科患者耐药性的分布情况,采用正确的护理方式。方法: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例呼吸科的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收集和调查这12例患者的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具体分布情况,分析其耐药性。结果:根据实验调查显示,本次调查共计检测出134株病毒,其中有58株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血液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占比分别为39.66%、25.86%、20.69%;其中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革兰氏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占比分别为46.55%、24.14%、8.62%、6.89%。在革兰氏阳菌中,最常见的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其主要原因为这两种细菌的生存能力非常强,试剂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菌[4]。这些细菌主要是对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头孢类等抗生素产生多重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的难度增加。结论:临床上要根据耐药菌群的分布情况,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规范抗菌类药物的给药,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出现。             

  • 标签: 呼吸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 耐药性分析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