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身份转换、权利均等、社会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三个维度。其中,社会融入程度深刻影响着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场域,城市社区通过资源支持、情感认同、社会资本重构和规范秩序供给,能够实现社区支持与社会融入的有效联结,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由社区融入向城市融入的过渡。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在社区层面的融入状况并不乐观,必须进一步创造农业转移人口社区融入的有利条件,多方面构建社区支持机制。具体而言,要通过行政建构以强化政策实施能力与效力,借助社会建构吸纳社会资本以拓展路径,创新实施机制建构以破解社区互动难题,进而高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简介:文章阐述了外籍人口聚居区治理面临的挑战,社区治理能力与多元化需求不匹配,不同族裔形成“分隔型社区”阻碍移民融入,外籍人口聚居社区有效治理的制度供给不足。分析了网格化治理对于外籍人口聚居区治理的优势与问题,认为网格化治理有利于打破外籍人口治理中的“信息孤岛”,有利于弥补外籍人口治理中的“空白区”,有利于建立外籍人口治理中的“风险预警器”,同时也存在外部技术管控的网格化治理中的困境。并进一步探讨外籍居民自治的有利条件和实现路径:在外籍人口聚居区治理中应该充分借鉴“网格化”治理这种外部技术管控模式,力保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同时充分调动外籍居民内在的积极性,开展外籍人口自治,形成”网格化防控+外籍居民自治”的复合治理路径。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是非常瞩目的,但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人口、资源、环境等众多领域的问题,而为了使这些方面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我国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并通过相关举措的落实,来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从而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通过解决在此过程中的发展问题和矛盾,来更好地实现更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彼此相协调的发展实施策略,希望能为该领域提供一些有帮助性的意见。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是非常瞩目的,但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人口、资源、环境等众多领域的问题,而为了使这些方面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我国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并通过相关举措的落实,来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从而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 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通过解决在此过程中的发展问题和矛盾,来更好地实现更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彼此相协调的发展实施策略,希望能为该领域提供一些有帮助性的意见。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一转变涉及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然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政策不完善、城市接纳能力不足以及农民转型困难等。本文旨在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简介:摘要:建立基于人口和经济变化的能源消费量预测模型和区域碳排放量预测模型(问题二)。对于人口和经济变化的能源消费量预测模型,本题首先运用ARIMA、GM(1,1)和Logistic模型对人口总数进行预测,运用ARIMA和GM(1,1)模型对GDP总量进行预测。其次,通过MAE、RMSE和R^2对不同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估,选取最优模型预测的人口和经济指标建立能源消费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10-2020年使用标定后的回归模型计算能源消费结果与真实能源消费结果拟合较好,2035年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6000万tce左右, 2050年将达到38000万tce左右,并且“十四五”到“二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增长逐渐放缓。
简介:区域经济差异导致了区域人口迁移,并影响了区域的均衡发展.以第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数据为基础,分析2010、2020年中国县级单元常住人口、绝对迁移潜力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进而应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全国区县常住人口在规模和空间上呈两极分化态势.胡焕庸线东南侧人口分布的集聚态势更强烈,西北侧人口分布趋于均匀.城市群人口分布呈现出均衡、极化、流失三种态势.(2)南方重要城市的核心区县人口吸引力是造成人口分布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3)区域人口迁移受经济要素、自然要素、服务要素、地方要素等多要素影响.经济要素仍影响人口变化但影响力随时间而减弱;自然要素仅对部分区县人口变化产生负影响;服务要素对人口变化产生的正影响呈下降趋势;地方要素对人口变化产生的持续影响与单一年份的影响相反.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土地复垦条例》已经2011年2月22日国务院第14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