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CT灌注成像(CTP)作为一种先进的诊断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关于脑部血流动力学的重要信息,尤其在急性脑卒中诊断和管理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本文综述了脑卒中急性期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临床应用及其对患者治疗决策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和临床数据,本文旨在强调CTP在急性脑卒中诊断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

  • 标签: 脑卒中 急性期 CT灌注成像 血流动力学 治疗决策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家庭参与脑卒中患者护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强调家庭在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家庭参与的优势和挑战,提出加强沟通、培训家属、提供心理支持等实践策略,以促进家庭参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 标签: 家庭参与 脑卒中 护理 重要性 实践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探讨CT检查与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进入莒县人民医院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接受CT、MRI检查。结果:CT检查的准确率为69.09%,MRI检查的准确率为83.64%。MRI对位于小脑、枕叶、基底节区的检出率分别为40.91%、31.82%、25.45%,CT对位于小脑、枕叶、基底节区的检出率分别为27.27%、18.18%、13.64%,说明MRI的检出率高于CT。MRI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灶大小(7.15±1.31)、病灶个数(2.67±0.12)、检查时间(9.76±1.46)优于CT显示的病灶大小(11.93±1.85)、病灶个数(1.96±0.45)、检查时间(15.14±1.3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能够更早的发现缺血性病灶,并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相比之下,CT在诊断中的价值相对较低。

  • 标签: CT MRI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康复护理的相关护理措施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148例脑卒中患者,将其临床治疗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人数为74例;第二组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患者人数为74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采用康复护理后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6%,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其护理有效率仅为67.6%o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采用康复护理方法,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且其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因此,该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卒中 护理干预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中老年脑卒中患者药物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医疗服务水平、患者个人因素、社区环境及家庭支持等因素对药物素养产生显著影响。针对此情况,提出加强医疗服务、开展药物教育活动、建立健康管理机制以及提升社区和家庭支持力度等对策。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可提高社区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药物素养水平,促进患者更好地管理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叙事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心灵疗愈与护理关怀中的应用及重要性。通过对叙事护理的概念、方法以及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对患者心理康复和生活质量提升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展望,以促进叙事护理在脑卒中护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 标签: 叙事护理 脑卒中 心灵疗愈 护理关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积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Fegl-evyer指数积分均得到一定改善,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超早期康复护理 老年 缺血性脑卒中 Barthel 指数评分 Fegl-evyer 指数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下肢步态纠正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护理院住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下肢步态纠正机器人训练,所有治疗1次/d,25min/次,5d/周,共四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四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FMA-LE量表、MAS量表、BBS量表和FAC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肌张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步态纠正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设备,它可以通过模拟人体行走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步态纠正训练。患者可以在改善步态、增强行走能力、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进而实现下肢功能的整体提升。

  • 标签: 下肢步态纠正机器人 脑卒中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对接的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研究,平均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并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数据。结果: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参考组。且经数据软件分析P<0.05,研究结果有意义。结论:在应用预见性护理之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并发症次数减少,患者认可医院-社区-家庭对接的延续性护理效果。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脑卒中康复期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运用温针灸疗法、电针疗法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收治100例,奇偶数分配,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治疗采取温针灸疗法联合电针疗法,分析疗效。结果:患者病情分析,对比分值可见观察组病情相比常规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温针灸、电针联合予以患者治疗,可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能够做到促进。

  • 标签: 温针灸疗法 电针疗法 联合治疗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功能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科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功能训练,采用SPSS24.0对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90例患者进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评定等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初评。结果:治疗前,两组数据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的评分都有所改善,有显著的差别(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比对照组在治疗后完成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定、Holden步行功能量表评定的评分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四肢联动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四肢联动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其药物经济学价值。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分别给予单一拉莫三嗪治疗和丁苯酞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经济指标。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癫痫控制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著高于单一治疗组,总体医疗费用相对降低。结论 丁苯酞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在药物经济学方面具有较高性价比,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丁苯酞 拉莫三嗪 脑卒中后癫痫 临床疗效 药物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