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对一个业余新手来说,这样的大奖砸在头上,的确让人心潮澎湃。我的作品实在好少,领奖的时候,身处那些已经卓有成就的作家们中间,感觉就像小虾米混进了大池塘,一边在心里直呼“好幸运”,一边鼓励自己“以后要勤奋一点多写”!以前写东西很随意,打酱油一样,很久才写一篇。获奖的激动平息之后,我很快清醒地意识到,之后的写作要更认真,更用心一点,如果随随便便写出质量不高的东西,那可真是“昙花一现”啦。

  • 标签: 幻想 对话 童年 自由
  • 简介:新编历史晋剧《甄女》采用全新的艺术视角重塑了甄、曹植、曹丕之间情感纠葛的历史故事。剧作在处理这一历史题材时带有鲜明的“非丕是植”的倾向。这一倾向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至上”的伦理范式和求治型政治范式影响下士人怀才不遇的情感共鸣有着密切的关系。“非丕是植”叙事模式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与彰显。

  • 标签: 晋剧 甄洛女 非丕是植
  • 简介: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代表人物尤里·特曼在意指过程的模式化方面为符号学研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本文简要介绍符号学家特曼提出的意指过程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1)代码复数原则;(2)不相容或不可译原则;(3)自我交际原则;(4)符号继承原则;(5)符号域原则。

  • 标签: 洛特曼 遗产 意指过程模式化 原则
  • 简介:在全知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可以隐藏于文本之后做客观陈述者,也可以介入其中作公开评论,隐蔽的叙述者冷静、客观,避免做出公开评论,将判断和态度隐藏在叙述语言之中,将解读权利交给读者,增强故事的客观性。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太阳的后裔》与《月亮炸弹》中的叙述者都是隐藏在文本之后的隐身叙述者,巧妙的隐蔽叙事艺术使得叙事更加客观真实,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

  • 标签: 隐蔽叙事 叙述者 隐身
  • 简介:摘要本文从《娥并与桑》的地域文化因素入手,探析傣族的审美观。作品中的景观、意象、意境、人物性格、语言表达与情感表达都可以看出傣族的审美观。反映傣族是一个性情温和,情感细腻,勤劳朴实,含蓄委婉的民族。

  • 标签: 娥并与桑洛 地域文化 审美观
  • 简介:<正>今年2月21日,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霍夫在其故乡罗斯托夫州维申斯克镇逝世,终年79岁。苏联各报发表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等签署的讣告,苏共中央书记吉米亚宁及苏联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等组成了治丧委员会。肖霍夫的追悼会于2月23日在维申斯克举行。依照作家生

  • 标签: 肖洛霍夫 苏联 作家 苏维埃 亚历山大 艾特玛托夫
  • 简介:作为一名生长在秦岭深处的作者,我是听着仓颉造字的传说长大的。这种浓浓的乡土情结已经融入自己的血液,小时候经常梦想自己可以穿越到古代,进行一些奇异的造访……现在想来,这种梦想竟是我童年最大的乐趣了。待到我要以文字谋生的时候,冥冥中这些印记总冲击着自己,让我动笔时总想追根溯源,于是目光和心灵不约而同转向故乡。

  • 标签: 仓颉造字 乡土情结 奇异的 不堪其扰 元扈山 圈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8
  • 简介:义渠伐秦,义渠伐秦至渭南(即渭阴,《试释》指出钟铭中的

  • 标签:
  • 简介:本文是作者、西班牙记者费利佩·莫拉莱斯(FelipeMorales,生平不详)于1936年4月采访西班牙著名进步诗人、戏剧家加西亚·尔卡(1898—1936)的谈话实录。当时,加西亚·尔卡还不满三十八周岁,正处于年富力强,文学创作激情满怀、精力旺盛、而且表现手法已臻圆熟的大好时期。作家在谈话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记者畅谈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兴致勃勃地透露了自己的艺术活动计划:他打算于是年夏季去美国,随后去墨西哥参加他的剧作《血的婚礼》等的首演仪式并作关于西班牙十七世纪著名讽刺作家兼诗人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的学术报告。虽然这一良好愿望因同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反动势力发动内战、加西亚·尔卡本人又于8月19日惨遭杀害而未能实现,然而,作家生前最后一次比较完整地论及文学和艺术的精辟谈话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并不断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全文译自《加西亚·尔卡全集》,1980年第21版。

  • 标签: 创作激情 学术报告 戏剧家 喜剧 西班牙 内战
  • 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具有独特的六弦吉他般的艺术结构。作者通过使用多相性的创作语言以及构造多指向性的空间关系等艺术手法拨动琴弦,弹奏出一组组优美的和弦,构成一曲关于爱情和死亡的哥伦比亚民间歌舞曲班布科。本文基于塔尔图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从文本的信息生成功能、创造性功能以及空间模拟功能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阐释小说的文本意义再生和空间模拟机制。

  • 标签: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 简介:对于马秋创作的讨论大多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追踪新作"式的批评外,研究者对于其小说世界的整体观照基本限定在东北的地域文化视角中。实际上马秋的小说作品有更多溢出了地域文化范畴,而上升至文学普遍性层面的问题值得讨论。本文将试图从人物形象塑造与时代问题的处理、幽默意识与戏剧语言等角度进入马秋的小说世界,这既是为了使作家的创作获得更充分的阐释,也是为了以马秋创作中的个性来探察当代文学发展中的共性与问题。

  • 标签: 小说世界 幽默 戏剧化 故事 人物形象塑造 文学发展
  • 简介:2004年,龚古尔文学奖颁给了朗·戈代的《斯科塔的太阳》。评委会女主席爱德蒙特·夏尔·鲁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要找的是一部不同凡俗的书,无论从写作技巧、情节处理来说……朗·戈代是个不事张扬、个性独立、不哗众取宠的作家。此外他还年轻。把荣誉授予年轻的天才,这原是龚古尔文学奖的宗旨。”这位主席还说:“我很喜欢今年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圣日曼德普莱以外的城市上。”圣日曼德普莱是巴黎的一个古老的文化区,

  • 标签: 太阳 龚古尔文学奖 人性 写作技巧 情节处理 个性独立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
  • 简介:<正>车到加吉博格,也不知是几点了。只看见天上的太阳被两朵彩云托着,露出它永恒灿烂的半个笑脸。我和崔毅把这辆密封不严,四处露风,整得我们土头灰脸的北京吉普送进了一个河北人开的修理厂。说是修理厂,其实规模小到只有一个车间,院内简易地沟的一面已坍塌。就像这位修车的师傅残缺的半只左耳一样,但他仍然自信地在上面夹了一支香烟,显得怪模怪样的。我们告诉他:此车三档严重跳档,并与他谈好了价位。在谈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他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的关节处缠着被机油染得黑糊糊的创可贴,心说这是一

  • 标签: 河北人 北京吉普 创可贴 告诉我 狼王 独自一人
  • 简介:<正>继1984年全国肖霍夫学术讨论会之后,吉林大学中文系、外语系和苏联所于1987年8月16日至8月21日在长春举办了全国第二次肖霍夫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单位的五十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吉林火学外语系宋昌中、吉林大学苏联所夏广智、东北师大外语系何茂正先后主持了会议.

  • 标签: 肖洛霍夫 苏联文学 中文系 艺术成就 学术讨论会 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