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多元文化对话、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审美机制的现代转向三个方面论述马克的世界文化观对审美现代性的当代启示。从中亦可引发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全球化境遇中精神文化发展的错综复杂趋势的思索。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文化观 审美现代性 精神文化
  • 简介:摘要《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于1843年写的针对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观点的批驳,其中在论述犹太人解放问题时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马克立足于全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论犹太人问题》 资本主义现代性 批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马克曾提出过人的异化问题。对此,西方某些人,抬高马克早期著作,贬低马克成熟时期著作,制造所谓“青年马克”和“老年马克”的对立;苏联、东欧某些人,则用马克成熟时期著作否定早期著作,认为异化说是马克不成熟的表现,成熟后已抛弃了异化等概念,似乎真正的马克主义是不应该讲什么异化、人性、人道主义等问题的。目前我国一些人也持有类似后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性异化 两个马克思 青年马克思 人道主义 成熟时期
  • 简介:美感经验是现代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至康德,关于美感经验形成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观念,即美感经验是一种无利害的愉快经验。康德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坚持的两种极端,但从根本上看,康德仍然没有走出理性主义的窠臼,为了弥补理性主义本身的不足,康德承认了客体是可以脱离先验的一种存在,并且吸收了经验主义的某些因素,使得客体成为独立于人的并且能为人所经验的存在物。

  • 标签: 美感经验 康德 历史性 马克思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东(中)西方文化、乃至各民族的文学、文化走向交往与对话是马克的审美现代性理想,马克把世界文学、世界文化形成、发展过程看成一个历史现象,马克把世界文学或世界文化纳入到了世界历史进程中考察

  • 标签: 世界文化观 审美现代性 文化观审美
  • 简介:马克把时间区分为感性时间、活的时间和自由时间,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的时间,人类劳动时间是"活的时间",自由时间是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的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儒家时间属于内在于生命的时间,要求生命把握宇宙时间的节拍,"与时偕行",实现生命的永恒,即在辩证时间的体验中获取超验时间。马克与儒家都站在人的存在的视角来审视时间,得出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二者又表现为外在时间与内在时间、现实时间与超验时间、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差异,属于两种异质的时间观,二者存在互补性。

  • 标签: 活的时间 劳动时间 自由时间 超验时间 辩证时间
  • 简介:马克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前夕,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铜质马克雕像于4月13日在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马克的出生地落成。雕像高4·4米,重2.3吨,置于1.1米高的基座上,竖立在特里尔市中心的西蒙教堂广场上。

  • 标签: 马克思 特里尔 雕塑家 雕像 德国 创作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于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到1927年底“革命文学”大众论争为止。第二个阶段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针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个阶段从1938年开始,文学大众转向救亡文学,开始关注文学的民族性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历史性超越 延安文艺 革命性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从这 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活动无非是创造并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从而进行有目的追求价值与创造价值的活动,创造是人社会性存在、发展的需要

  • 标签:
  • 简介:当下,不少人喜欢将马克挂在嘴边,看上去像是他的“信徒”,其实,根本就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马克的任何一本原典,他所获得的对于马克的知识,不过是别人“嚼过的馍”,纵然谬之千里,竟也茫然不知、人云亦云。其实,真正的马克只有一个。他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知识的原点,从马克的原典中去寻找、去发现、去辨认。韩毓海的《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就是这样一部引导人们重读和理解马克的力作。作者从马克的原著出发,引导读者厘清了诸多以前不少人自以为不言而喻的概念,

  • 标签: 原典 一本 子般 历史尘埃 法兰西内战 清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政治冷漠甚至是民主社会中大众犬儒主义的主要表现,    民主社会中对大众犬儒主义的批评,这种后极权意识形态统治产生的是一种不容说理的政治犬儒主义

  • 标签: 中国大众 大众社会 社会犬儒主义
  • 简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阶段,信息不对称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文章论述了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三大主体: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所造成的影响,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就业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对策
  • 简介:摘 要: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八年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时期,叶山嘉树以其代表作《生活在海洋上的人们》这部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当之无愧成为无产阶级文学先驱者。这部作品虽广受好评,但其也被多数学者以其艺术性弱、不具美感所诟病,又以其受众的局限性,而被抨击很难在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内唤起更多受众共鸣。即便如此,无产阶级文学者仍坚持大众文学的创作。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选取《生活在海上的人们》的前身,同为叶山嘉树所做的《没有劳动者的船》为切入点,探寻无产阶级文学大众的缘由。

  • 标签: 《没有劳动者的船》 叶山嘉树 无产阶级文学 文学大众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8
  • 简介:海德格尔在艺术问题上把现实的,这种显现——作为在作品中的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就是美,因此存在是在语言中

  • 标签:
  • 简介:如果从1946年9月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副刊上连载算起,李季的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已经面世整整六十年了。这篇作品诞生伊始,即好评如潮,并为其作者本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延安负责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著文介绍说:它“用丰富的民间语汇来做诗,内容形式都好”。时在国统区的郭沫若也誉之为“文艺翻身”的“响亮的信号”。身在香港的周而复更是热情洋溢地赞道:“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从西北高原上出现,它照耀着今天和明天的文坛。”类似这样的揄扬褒奖之声,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为直到那时,人们还坚持认为它“开一代诗风,……是不朽之作”。

  • 标签: 《王贵与李香香》 新诗 李季 大众化 民歌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