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哭范爱农》与《哀范君三章》杂考。《鲁迅全集》中涉及范爱农的作品共计三篇,即散文《范爱农》,诗作《哭范爱农》(《集外集》)和《哀范君三章》(《集外集拾遗》)。最近我在翻阅其他资料时,顺便看到了一些关于《哭范爱农》与《哀范君三章》的资料,发现《鲁迅全集》中所收的这两首诗还存在一定问题,感到有必要作一点考证。
简介:
简介:王晓明教授管册封叫“经典化”。他说,鲁迅的小说在被经典化的过程中,恰恰很好的部分被忽略了。所以他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选《鲁迅小说选》(1994年)时,认为《孤独者》、《在酒楼上》等“自剖小说”的价值在《阿Q正传》之上。鲁迅研究作为半世纪人文科学里的一门显学,发展至今大家已发现在许多方面“接着说”很难,似乎只能“照着说”了。而有些青年学人却不。如王晓明,他用“六经注我”的方式写本《无法直面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使我们看到了一位“解构”了的鲁迅:平面化的,非崇高的文化精英。
简介:大凡先前怀了帝王梦的人,总爱研习秦皇汉武,甚或在拜谒其陵墓时,期冀获得超凡的力量支持;而今藏有文豪野心的墨客们,大约也有差不多的痴情,渴盼着在绍兴这一鲁迅的故乡找寻到更多的灵感和好运。然而,当笔者重游绍兴时,少年时的那份野心淡漠了,有的只是惊奇和感慨——惊奇于一代文豪对古城文化的深远影响,感慨于现代商贾对绍兴发展的匠心独具。
简介:今年是鲁迅到粤赴港70周年纪念,也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缅怀鲁迅在粤港的伟大业绩,欢庆东方明珠的新放异彩,笔者无比欣幸,写下这段70年前的旧话题。
简介:鲁迅研究是一门高深又十分普通的学问,既有严肃的学术性,又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因为,鲁迅是属于人民大众的,谁都有资格有权利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可不能让研究机关衙门化,不能把鲁迅研究搞得神神秘秘的。
简介:<正>《鲁迅日记》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九日有一条记载:“收无锡中学信,夜复。”无锡中学是现今的哪所学校?这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所以新版《鲁迅全集》在此未作注释。据无锡师范学校《校史简介》载,“从
简介:<正>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病逝。上海各晚报在当天下午,以头版头条醒目标题:“中国文坛巨星殒落,鲁迅先生今晨逝世。”迅速报道了这一不幸的消息。20日国内各报都刊有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中外各界一致表示哀悼。当时西安出版的《西北文化日报》也在20日报道了鲁迅先生的逝世,并发表王予写的《吊鲁迅》。同日,逃出敌人虎口,要去陕北革命圣地的著名女作
简介:非议、贬损鲁迅的言论这几年时有出现,去年《收获》杂志发表王朔的《我看鲁迅》和林语堂在30年代写的《悼鲁迅》等一组带有明显贬抑鲁迅倾向文章的做法,更是被传媒称为“屠鲁事件”。可我以为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而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股具有历史渊源和深层文化背景的社会思潮。
简介:<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的光辉业绩,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现有的中国小说史,其整体框架几乎全都因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评述具体作家作品,也无不以征引鲁迅的论断为据。一部学术著作,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自身的学术品格,统治学界达半个多世纪,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单纯埋怨后学不努力没长进未免有失公允,小说史研究中的“鲁迅时代”之所以不易超越,还在于《中国小说史略》本身的学术魅力。
简介:(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是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深夜左联五作家被秘密杀害之后,鲁迅为了向全世界人民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罪行而写的一篇重要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和时间,鲁迅没有说明,日记也没有记载。一九五七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四卷,对此作了这样的注解:“本篇是作者应当时在中国的美国友人史沫特莱女士之约,为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而
简介:我们选登《<裴多菲词典>前言》和《<普希金语言词典>序言》,供编写《鲁迅大词典》参考。据我们所知,除上述两种作家词典外,其它各国还分别出版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密茨凯维支等词典。这些词典在选词标准、条目撰写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表达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对本民族孕育的文化巨人的崇敬爱戴之情。鲁迅是属于世界的,但首先是属于中国的。鲁迅这颗璀烂夺目的“长庚星”在文坛上空升起,是我们祖国的光荣、民族的骄傲、人民的幸福!我们一定要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以鲁迅的精神编好《鲁迅大词典》,使鲁迅这颗文坛巨星千秋万代永放光华。
简介:九十年代本是一个众声喧哗、嘈杂的时代。有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从西方贩来解构主义,宣告启蒙时代有关人的神话的虚伪。大力挞伐启蒙主义的理性罪恶。而由此把视域投向“传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传统描绘得天花乱坠,温情脉脉。而人们心中的鲁迅,恰恰是“全盘式反传统”的激进主义代表,也是以“立人”为旨归创构个性文化的代表,因此,一部分人在建构他们言说的话语天地时,把鲁迅作为批判的靶子,也就成了一种最为便捷而必然的选择。
简介:<正>李欧梵先生在《生命与现实的全方位审视》一文中,对鲁迅的杂文作了许多颇有见地的分析,有些见解,对于我们开阔视野和思路,进一步探讨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是很有启发和助益的。但是,其中似乎
简介:梁实秋在他的《欧化文》(《偏见集》)中对鲁迅的硬译进行了一番义正辞严的讨伐,其中有特妙的一段:
简介: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是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共认的不争的事实。鲁迅与他同时代的人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之中,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社会、历史、文化)是相同的,何以唯独鲁迅能超脱于他人成为文坛巨人?这似乎只能从鲁迅自身的主体因素上来寻找
简介:鲁迅——一个看问题太深刻的人,一个讲话太尖锐的人。
简介:<正>一九八五年八月号的《青海湖》上,刊载了邢孔荣同志的一篇评论,题目是《论鲁迅的创作生涯》。该文对鲁迅先生的创作全面地“论”了一番之后,斩钉截铁地写道:作为艺术家的鲁迅先生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早期文学上的尝试,也不在于晚年众多的杂文,而在于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呐喊》、《彷徨》之所以不朽,并不
简介:鲁迅与嘉纳治五郎在本世纪初,日本的嘉纳治五郎是以柔道家闻名于中国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在1917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文章写道:“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强,未可知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
简介:我们的脚步,远不如时光巨人走的那样快,一眨眼间,其长足已跨进了九十年代,回首三十年代末"孤岛"时期上海那场"鲁迅风"杂文问题论争,不觉竟已是半个世纪了。年轻一代,也许不大了解这场论争,而作为大学教材的新文学史,则又往往是避而不谈,它可以用整章整节的篇幅去谈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诗歌、戏剧、小说的成就,却绝口不提杂文。有的或则是语焉不详,惜墨如金。我的熟朋友黄修己教授在其《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如是写道:
鲁迅杂考二则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
鲁迅:被册封的话语英雄
鲁迅文笔与金才手笔
鲁迅赴港讲演始末考
开展鲁迅研究联谊活动
《鲁迅日记》中的“无锡中学”
鲁迅逝世时西安的纪念
非议鲁迅现象的文化透视
论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
关于鲁迅若干作品的考订
编写《鲁迅大词典》参考材料
亟须回到常识的鲁迅批评
关于鲁迅的“好斗”及其他
是鲁迅可笑还是梁实秋可鄙
论鲁迅的现代思维品质
年轻人眼中的鲁迅
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
鲁迅与日本友人三题
巴人与“鲁迅风”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