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数千年来,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无疑占统治地位,其核心是“中和”。孔子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典型表达。甚至在最早的文化典籍《左传》与《尚书》中,已有了对中和之美的论述.《左传》记载季札观乐,其批评的标准就是“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等。《尚书》则用帝之口,道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审美规范来。魏晋时代的阮籍,其承袭的就是儒家的这一美学思想,虽然其行为上有诸多放诞与叛逆世俗传统之处,但其在思想探处却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樊篱,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还相当保守。对阮氏音乐的思想的剖析,有助于我们透过这个具有二重矛盾性的人物看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沿革与发展,以及其对音乐内在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影响。作好这些清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直观把握当代音乐的进程与方向。
简介:墨子,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美学思想方面,墨子"非乐",尤其以非儒家繁饰礼乐而著称,对当时贵族阶层无视人民的生死而不厌其乐的逐乐行为给予了尖锐的揭露与抨击,当自有进步与合理的一面.由于其"非乐"思想建立在极其狭隘的小农功利意识基础上,将音乐与衣食舟车相比附,单向度地夸大艺术对物质的依赖且加以绝对化,从而导致其"非乐"思想严重的逻辑混乱,但墨子的"非乐"思想毕竟向世人,尤其是向统治者悬置起一幢警示之钟,这就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调控好艺术活动与功利的关系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在这一点,墨子的"非乐"思想在美学史的意义又是不可忽视的.
简介:明清人物画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人物画方方面面的有关问题——人物画的形神关系、环境描写、题材选择,以及人物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等等,几乎都谈到了。这些问题有不少是前人论述过的(尤其是宋元绘画美学论述过的)。我们将看到,明清美学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并不只是对前人的重复,而是有所发挥、有所创造,他们提出的许多独具新意和极富价值的观点把中国人物画美学思想推出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明清绘画美学对人物画的探讨也是同绕“形神”这一对概念展开的。但是在看待“形神”关系上,明清绘画美学和宋元绘画美学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明代徐沁下面这段论述中得到了很好的披露:叙曰:东坡论画不求形似,至摹壁上灯影,
简介:在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方面,嵇康明确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来解决物与声的关系,指明了声、音的客观物质基础,肯定了音乐的社会生活源泉。但另一方面,嵇康又混淆了“声”与“音”的关系,把属于第二性的音乐艺术也概然划归于第一性的“声”上来,夸大了声的客观性乃至吞没了音乐的主观性。这又是错误的。我们看到,嵇康对声音的根源的解释,同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说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在《左传·照公25年》中,子大叔转述子产的话道:“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出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嵇康同样指出:“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