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至清前期,随着海外关系的变化,史学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明前期,皇朝海外关系是建立在“宜威柔远”政治目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因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达到高潮,史学则因此出理了几部反映这种海外关系特点的著作。晚明,倭患问题与私人禁进行海外商贸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经权稀利弊,皇朝开始改变初期的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东来,与中国开始发生直接的接触,随着传教士“精神狩措”的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展开。这些海外关系的特点,都在史学中得到体现.清前期是海外关系大倒退的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堰息.史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简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期间,清政府财政竭蹶。企图靠滥铸大钱、铁钱和滥发官票、宝钞摆脱困境。所谓宝钞,即以制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自清文宗咸丰三至九年(1853~1859年),先后发行计有伍百文、壹千文、壹仟伍百文、贰千文、伍千文、拾千文、伍拾千
简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户部设立铸造银钱总厂,选址天津金钟河畔。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定名为造币总厂,也称天津造币总厂。由于清代中央设厂较其它各省要晚,银元铸造时间短暂,加之中国旧有的银两制度,银元究竟是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成了清末政府币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以致总厂从设立之初至宣统二年(1910年)所铸造的银元多未发行成功。如: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年铸造的户部光绪元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造的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光绪三十三(1907年)年铸造的丁未大清银币、宣统二年(1910年)铸造的宣统年造大清银币等。这些银币大都为样币或试铸性质,实际并未投人流通使用,今已成为藏家们心目中的珍稀品种。
简介:近现代以来,研究明郑集团的抗清活动与清朝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往往存在着某些道德与现实相互混淆的误区。许多学者在论述明清之际的这段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彰显郑氏集团的文武业绩,尽可能地回避他们的弱点与负面因素。事实上,郑氏集团以福建及东南一隅,与拥有中国辽阔地域的清王朝相抗衡,实属不易,双方力量之悬殊显而易见。郑氏集团为了补充兵员和筹措粮饷,苦苦支撑,甚至不择手段。近年来,笔者从事闽台地区民间文献的搜集和研究工作,不经意中看到一些私家文献对于这一时期清郑对抗的历史记载,现整理如次,或可从另一个侧面,加深人们对于清郑力量的逆转与康熙统一台湾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