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医学的殿堂中,麻醉不仅是手术的关键一环,更是一门要求极高精确度的艺术。当我们的身体躺在手术台上,麻醉药物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安全与手术质量。然而,你是否知道,麻醉药物的选择与患者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由于其生理机能、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对麻醉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麻醉药物选择与年龄之间的神秘面纱,探索这一医学领域中的奥妙。
简介:摘要:任何球体的变化都可以通过横径与纵径的比例关系来描述,眼球也可以近似的看作球体。现在经常通过眼轴的变化来判断眼球屈光度数的增长。显然通过一条线段来描述球体的形态变化是不准确的。所以,在眼球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一定有着一条“横径”,他与眼轴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来描述眼球形态,结合眼球屈光度。推论眼球的近视程度是否失代偿。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眼球屈光度与眼球比例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妊娠期高血压与子痫前期的内在关联,对比不同干预措施对二者病情的影响,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9月收治的60例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解痉等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对性护理干预与营养指导。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尿蛋白含量、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收缩压均值为(142.35±9.28)mmHg,舒张压为(90.12±7.36)mmHg,尿蛋白含量(0.85±0.32)g/24h;实验组收缩压均值(130.50±8.63)mmHg,舒张压(82.40±6.85)mmHg,尿蛋白含量(0.42±0.21)g/24h。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对照组为23.33%,实验组为10.00%,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与子痫前期密切相关,子痫前期病情常更危重;综合干预能更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母婴不良结局,临床应重视早期关联识别与精准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研究丹蒌汤剂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抽取 2018 年 3 月到 2019 年 5 月期间本院 98 例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依据平均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49 例,接受吲达帕胺片药物治疗;治疗组 49 例,接受吲达帕胺片联合丹蒌汤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血压指标变化水平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压指标变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5.92%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83.67% ( P < 0.05 )。 讨论: 吲达帕胺片联合丹蒌汤剂 治疗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有着较为突出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的降低血压指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60)、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活血方,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控制效果、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1.67%(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DBP、SBP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增强血压控制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 在我院危重症护理记录单质量管理工作中引入团队互查的质量管理模式,分析该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生成的危重症护理记录单共计218份,按照记录单生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2023年1月至6月生成的记录单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2023年7月至12月生成的记录单为研究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引入团队互查模式,对比两组护理记录单质量和记录单缺陷发生概率。结果 采用了团队互查模式干预的研究组,在护理记录单的质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缺陷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团队互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危重症护理记录单的质量,降低书写缺陷的出现概率,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胆汁酸代谢水平与超重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方法2010年至2012年,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面向市城区搜集了22 302名孕妇资料,随后选取其中有孕早期血样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43例及年龄特征匹配的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43名,建立了以妊娠期糖尿病为目标疾病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借助该研究人群,本课题以超重为研究目标进行分组,获得超重组(体重指数≥24.0 kg/m2)166例,非超重组(体重指数<24.0 kg/m2)320例;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胆汁酸代谢水平与超重关联的评价。结果超重组中初级游离型胆汁酸水平高于非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与低水平人群相比,血清胆酸(cholic acid, CA)水平>0.086 nmol/mL时超重的OR值为2.09(95%CI 1.14~3.80,校正后P=0.040);血清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水平>0.043 nmol/mL时超重的OR值为2.15(95%CI 1.22~3.78,校正后P=0.040),其余胆汁酸水平与超重关联无统计学意义。通过逐步回归对各胆汁酸进行筛选,发现CA可能与超重的发生独立相关;与低水平(CA≤0.086 nmol/mL)人群相比较,当CA>0.086 nmol/mL时,超重的OR值为2.03(95%CI 1.11~3.74, P=0.022)。结论妊娠早期血清CA和CDCA的代谢水平可能与超重发生相关,其中CA与超重的关联可能具有独立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与胃癌发病年龄及早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胃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利用112个与胃癌发生风险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构建PRS,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的关系。将发病年龄<50岁的病例定义为早发胃癌病例,以低遗传风险(PRS≤20%)为参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早发诊断年龄为时间变量分析中遗传风险(PRS:20%~80%)和高遗传风险(PRS>80%)与胃癌早发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8 629例胃癌病例,其中,男性6 284例(72.82%),女性2 345例(27.18%),发病年龄为(60.61±10.80)岁。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05,P<0.001),PRS越高胃癌发病年龄越小,低、中、高遗传风险组胃癌发病年龄分别为(61.68±10.33)岁、(60.53±10.79)岁、(59.80±11.20)岁。PRS与胃癌早发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中遗传风险:HR=1.19,95%CI:1.03~1.39,P=0.022;高遗传风险:HR=1.44,95%CI:1.20~1.71,P<0.001)。结论高PRS不仅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同时也是胃癌早发的危险因素,PRS可作为遗传检测指标评估胃癌发病和早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