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时机与长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948例急性NSTEM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NSTEMI介入治疗方案分为早期介入治疗(48h内接受介入治疗,411例)组及晚期介入治疗(≥48h接受介入治疗,537例)组。根据TIMI危险评分又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亚组,比较各组的长期临床结局。结果:随访1年,与晚期介入组比较,早期介入组住院死亡率(4.8%比2.2%)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13.4%比10.0%)明显降低(P均〈0.01);早期介入组中,中低危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高危患者(3.3%比8.9%,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及高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高TIMI危险评分、晚期介入治疗是NSTEMI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7-2.079,P〈0.05或〈0.01)。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对于高危险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改善预后的作用。
简介:目的通过对医患双方进行调查,了解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看法及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期望,探讨继续医学教育对改善医患关系的影响。方法2014年7-9月按方便抽样的原则对靖江市人民医院在岗医务人员和同期住院患者各4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医务人员中88.8%处理医患关系时自感力不从心,76.1%认为有必在工作中接受培训以改善医患关系。接受调查的患者15.2%对医疗技术不满,11.3%对医患沟通不满,52.5%最期望医务人员医德好,96.3%赞成医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结论医务人员应参加持续整个职业生涯的继续医学教育。医务人员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一步。
简介: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直径与手术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6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7例肿瘤直径为5-10cm肝血管瘤患者设为大血管瘤组,119例肿瘤直径〉10cm且〈20cm肝血管瘤患者设为巨大血管瘤组,26例肿瘤直径≥20cm肝血管瘤患者设为特大血管瘤组。手术方法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肝切除术和肝血管瘤剜除术。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netyU检验。结果36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其中行开腹手术315例(大血管瘤组175例、巨大血管瘤组114例、特大血管瘤组26例),行腹腔镜手术47例(大血管瘤组42例、巨大血管瘤组5例)。大血管瘤组、巨大血管瘤组、特大血管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60min(125min,205min)、220min(175min,275min)、330min(280min,42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mL(100mL,500mL)、500mL(300mL,1000mL)、1975mL(800mL,4000mL),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31、36、20例,术后并发症例数分别为5、5、7例,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d(7d,9d)、9d(8d,10d)、11d(9d,13d),3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矿=84.24,80.94,53.65,31.54,47.67,P〈0.05)。大血管瘤组与巨大血管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9,6.51,x^2=11.29,Z=4.73,P〈0.05);大血管瘤组与特大血管瘤组患者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28,6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不同年龄段患者骨密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骨质疏松的男性患者当中选出130例,对患者的前臂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对患者血清当中钙和磷的含量进行测量。利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含量、降钙素含量、1.25二羟基维生素含量、25二羟基维生素含量、白介素-6含量。并根据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将其分为对比组(未患)和研究组(已患)。结果从研究中可以看出,老年男性患者的骨密度、降钙素含量、1.25二羟基维生素含量、25二羟基维生素含量均会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不断降低,而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和白介素含量则会不断升高(P<0.05)。另外研究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和白介素含量明显高于对比组,而1.25二羟基维生素含量、25二羟基维生素含量则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吸收度增加,导致骨丢失的发生,其主要与骨密度、降钙素含量等有着联系,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引发其它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HER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法检测68例胃癌组织中HMGB1和HER2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B1和HER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阳性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差异有显著性;与组织学类型、发病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MGB1和HER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HMGB1和HER2对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在孕产妇受教育程度与产前检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2011年1月随机选取广州市15家计划免疫接种单位,在每家单位随机选择产后1年内并在本市产检分娩的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产次、产前检查次数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家庭经济收入在受教育程度和产前检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本次共调查749名孕产妇,平均年龄为(27.5±4.5)岁,受教育程度平均为(11.6±3.4)年,家庭月均收入以3000∽7999元为主,占49.1%,产检次数≥4次的占88.9%。控制调查对象的年龄、产次以及配偶有固定工作(半年及以上)后,标化后的受教育年限与家庭月均收入(偏回归系数a=1.105)、产前检查次数达标(偏回归系数c=1.405)均有关联,OR值分别为3.02(95%CI:2.57∽3.55)和4.07(95%CI:2.57∽6.45)。控制家庭月均收入后(偏回归系数b=0.419),受教育年限对产前检查次数达标的直接效应变小(偏回归系数c'=1.223,P〈0.01),家庭月均收入在对受教育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达标关系中的部分中介效应比例为27.5%。结论家庭经济收入在孕产妇受教育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达标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揭示改善产前检查服务利用,应同时考虑受教育程度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医患关系学组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未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医患关系学组前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医患关系学组后为观察组,观察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医患关系学组建立前后防范医疗纠纷中的效果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质量、沟通能力、鉴定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质量、沟通能力、鉴定能力评分(P<0.05)。结论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医患关系学组在防范医疗纠纷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为医疗机构人员提供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孕酮水平下降与早孕自然流产的关系,为早期自然流产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70例孕12周以内诊断为先兆流产在我院保胎的患者,保胎成功42例,保胎无效28例,监测其血清孕酮、HCG、雌二醇水平,评估孕酮下降与保胎成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血清孕酮、HCG、雌二醇变化在自然流产发生发张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结果保胎成功组孕酮水平平稳或波动较小,而保胎无效组孕酮下降明显或波动较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保胎无效组伴有血清HCG、雌二醇水平不升高或降低,但孕酮水平的上述变化较HCG、雌二醇的变化出现早(7±2.5d),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孕自然流产患者中血清孕酮下降较HCG及雌二醇变化出现早,对于早孕先兆流产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以期对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发展趋势、给医院带来的不良影响、恶性伤医事件特点、医院应对医疗纠纷和风险防必要途径和有效模式。研究方法从整体而言,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研究方法,用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国内对医患关系的研究成果,找到缓解医患矛盾之有效途径。结果暴力伤医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是诊疗实际结果与患方期待落差大;深层次原因主要为社会矛盾堆积过多;对于暴力伤医事件的责任主体,“医患双方兼有媒体效应导向”为共识。结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是1、要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加强人文关怀,保证医患双方安全,诚信和谐沟通;2、要建立多种医疗模式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困局,满足不同层次的患者需求;3、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多方力量参与,减轻医疗负担;4、媒体要客观报道暴力伤医事件,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5、提高医生待遇,6、要完善立法,依法有效处理医疗纠纷,严惩暴力伤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