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小鼠H22细胞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中,脾脏正性免疫细胞和负性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并且观察脾脏切除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以及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H22细胞原位种植性肝癌模型,在荷瘤的不同时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负性免疫细胞(MDSC、Treg)和正性免疫细胞(总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NKT细胞)比例的变化。荷瘤1w后切除脾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并比较切脾前后肿瘤重量、腹水量、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变化。结果:荷瘤小鼠脾脏MDSC细胞的比例一直高于正常组;Treg细胞在荷瘤2w时显著升高;总CD3+T细胞和CD4+T细胞在荷瘤1w时显著升高,2w时显著下降;CD8+T细胞在荷瘤2w时明显下降;NK细胞在荷瘤3w时明显下降;NKT细胞无显著变化。脾脏切除后外周血和肿瘤组织MDSC的比例下降,CD8+T细胞的比例升高;肿瘤重量和荷瘤小鼠生存期无显著变化,腹水量在荷瘤2w时显著减少,腹水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小鼠肝脏种植H22细胞株后,脾脏中正性免疫细胞的比例下降,负性免疫细胞的比例升高,脾脏的负性免疫状态逐渐占主导地位,从而促进了肝癌的发展。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达中晚期,错失根治性治疗时机,导致较差的预后结局。转化治疗为不可切除肝癌创造可切除机会,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型靶向药物、抗血管药物、免疫药物及多维治疗方案在肝癌治疗中带来更高的客观缓解率、更长的缓解持续时间,转化治疗成为肝癌临床研究的热点。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时代下肝癌转化治疗内涵不断拓展、转化策略不断更新,肝癌转化治疗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笔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最新研究进展,基于以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系统治疗及联合局部治疗等手段在中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对新时代下转化治疗的定义与拓展、肿瘤学转化治疗策略等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简介:摘要B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中的核心效应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提呈抗原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学功能。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B细胞亚群,随年龄增长在脾脏中不断积累。ABCs高表达髓系标记CD11c、CD11b和转录因子T-bet,对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CD40刺激不敏感,而在Toll样受体7(TLR7)和IL-21的刺激下分化增殖。已在SLE、RA、pSS等多种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发现ABCs扩增,且与疾病活动评分、浆细胞水平和自身抗体滴度呈正相关。深入研究ABC的分化调控及生物学功能,阐明其在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SCLC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化疗对其的免疫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确诊为NSCLC并接受联合化疗的50名患者为肺癌组,同期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血液SemiBio细胞免疫芯片检测CD4+、CD8+计数。经以铂类为基础的两周期化疗(21天为一周期)后抽取患者血液检测CD4+、CD8+计数。结果肺癌组、对照组CD4+、CD8+、CD4+/CD8+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化疗前、化疗后CD4+、CD8+、CD4+/CD8+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D4+T、CD8+T、cD4+/cD8+作为评价NSCLC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14%。由于SCLC早期不易发现,易复发转移,治疗效果不佳,平均5年生存率不超过10%。曾有研究显示化疗对34%~85%的SCLC有效,但疾病进展迅速,后续二线治疗效果很不理想。随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卡铂、依托泊苷联合抗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抑制剂atezolizumab作为一线治疗,单药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作为三线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逐渐进入SCLC的治疗中。现对SCLC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DC均来源于体内多能造血干细胞,主要分为髓系DC与淋巴系DC;按发育程度分为不成熟DC和成熟DC;按诱导免疫反应分为DC1和DC2两个亚群。DC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DC可通过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在其表面表达大量的MHC-肽复合物,上调共刺激分子及向外周淋巴组织迁移等作用,激活T细胞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目前,无论在动物模型和人体实验都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前体细胞沿不同的分化途径在体外诱导扩增DC。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