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00例,均为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50)与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观察组,n=50)。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ZgA、ZgG、IgM水平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结果观察组血清IgA指标、IgG指标、IgM指标在治疗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儿,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基础上,取丙种球蛋白加用,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4名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为32例。其中参照组川崎病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川崎病患儿则采用综合护理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川崎病患儿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后,研究组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参照组川崎病患儿(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够改善小儿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避免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合并川崎病的患者21例,对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在就诊时均存在发热现象、胸片或胸部CT提示肺炎改变、MPIgM1160以上,20例患者球结合膜充血,12例皮疹,21例患者口腔黏膜改变伴随指趾脱皮及手足硬性水肿,18例患者存在颈部淋巴结肿大,8例肛周膜状脱皮、卡疤潮红;14例血CRP、白细胞水平增高,3例存在冠状动脉病变。采用阿奇霉素对所有患者进行序贯治疗,并于早期进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人血丙种球蛋白及潘生丁治疗,21例患者均顺利治愈。结论支原体肺炎的发病过程中可合并川崎病,对该类患者应尽早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可及早改善病情。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发热性疾病,病因不明,在急性发热期主要影响中型动脉、多个脏器和组织。最新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IL)-1信号通路是川崎病的致病关键环节之一。IL-1受体拮抗剂(IL-1Ra)阿那白滞素通过阻断IL-1信号通路,对于川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应用的临床证据较少,本文就阿那白滞素治疗川崎病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该药治疗川崎病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川崎病再发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因川崎病2次及以上入院的41例患儿(再发组)临床资料。并用简单随机数字法选取于本院随访至少6年无再发的123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再发组根据发作的时间分为初发时和再发时。总结川崎病再发的临床特征,采用χ²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初发时和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再发组41例患儿中男29例、女12例,其中33例(80%)于初发后2年内再发,8例(20%)于2年后再发。再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前发热时间、指趾端硬肿均低于初发时[15.2(12.8~18.8)×109比18.0(14.9~23.4)×109/L、5.0(5.0~6.0)比6.0(5.0~7.5)d、54%(22/41)比76%(31/41),Z=-2.462、-3.329,χ²=4.321,均P<0.05],再发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初发时[(116±8)比(107±12)g/L、(39±5)比(36±6)g/L,t=-4.124、-3.00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97.5 mg/L(OR=3.014,95%CI 1.350~6.730,P=0.007)、血小板>276×109/L(OR=4.099,95%CI 1.309~12.838,P=0.015)、丙种球蛋白耐药(OR=9.239,95%CI 1.178~72.477,P=0.034)、肺炎支原体感染(OR=2.585,95%CI 1.129~5.922,P=0.025)均为川崎病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出模型预测川崎病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32(95%CI 0.647~0.817),截断值为0.241时,灵敏度为63.4%,特异度为70.7%。结论川崎病初次发作后应该至少密切随访2年,同时密切关注C反应蛋白值;初发时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丙种球蛋白耐药、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值升高的患儿发生川崎病再发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