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川病冠脉损伤的远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川病冠状动脉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人数共计40例,然后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检查,检查的时间为亚急期或者是急期,检查之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复查的时间为半年到两年之间。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随访结果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并且不存在冠脉损伤的患儿经过治疗已经痊愈。结论存在冠脉损伤的患儿经过不断的随访发现,该部分患儿中有70%已经痊愈,未痊愈患儿仍需要继续服用阿斯匹林药物治疗,直到痊愈为止。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远期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病(KD)早期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参照KD诊断标准系统分析175例川病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发热、眼结膜充血、皮疹、口唇皲裂、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发生率分别为100%、87.5%、85.3%、81.7%、75.2%、75.1%。以上临床表现均出现在7天内。结论发热、眼结膜充血、皮疹、口唇皲裂、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KD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出现以上表现高度怀疑KD可能,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冠脉的病变可为该病提供有力的佐证。

  • 标签: 小儿 川崎病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方法综合分析了38例2001年9月~2009年10月入住我院确诊为川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不典型川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口唇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发生率较高,指(趾)端脱皮出现时间晚,无早期诊断价值。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指标 早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川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68例不典型川病患者及65例典型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不典型川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方法。结果经过治疗,68例患者均实现临床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3.6±3.3)天。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不典型川病的关键。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川病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川病患儿100例,均为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50)与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观察组,n=50)。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ZgA、ZgG、IgM水平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结果观察组血清IgA指标、IgG指标、IgM指标在治疗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小儿川病患儿,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基础上,取丙种球蛋白加用,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小儿川崎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川病的心脏损害及冠状动脉的CT表现。方法选择3例9月至16月龄发病期婴幼儿,临床考虑川病,行心脏CTA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各支的走向、形态。结果心脏冠状动脉CTA显示,3例婴幼儿均见冠状动脉异常改变,均见受累冠状动脉呈不同程度扩张,其中1例为右侧冠状动脉全程明显扩张、腊肠样改变,另2例冠状动脉局部见瘤样扩张。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发现早期川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对评估川病心脏损害具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川崎病 心脏损害 冠状动脉病变 CT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循证护理干预在川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接受治疗的川病患儿,总计8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计算机随机建档法进行分组,各40例。入院治疗阶段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应用效果差异性。结果 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低,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较高(P<0.05)。结论 小儿川病治疗阶段内,辅以循证护理干预,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促进各项临床症状尽快改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理想,值得推广并运用,从而提升医疗服务效果。

  • 标签: 循证护理干预 川崎病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川病患儿应用舒适护理的可行性。方法: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时间段范围内选择来我院就诊的川病患儿96例,以信封随机分布法将其划分为各组48例患儿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生肺部感染、冠状动脉瘤、心肌收缩能力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舒适护理 小儿川崎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川病的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4名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川病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为32例。其中参照组川病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川病患儿则采用综合护理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川病患儿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后,研究组川病患儿的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参照组川病患儿(4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够改善小儿川病患儿的临床症状,避免患儿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 标签: 小儿川崎病 临床护理 体会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川病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1~2022.1年期间收治50例川病患者最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5,常规护理)、观察组(n=25,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20.00%比对照组48.00%低P

  • 标签: 循证护理 川崎病 并发症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川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诱发诸多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等,也是导致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发病原因、治疗以及护理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儿川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临床护理 小儿川崎病 治疗 护理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川病的临床特征,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合并川病的患者21例,对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在就诊时均存在发热现象、胸片或胸部CT提示肺炎改变、MPIgM1160以上,20例患者球结合膜充血,12例皮疹,21例患者口腔黏膜改变伴随指趾脱皮及手足硬性水肿,18例患者存在颈部淋巴结肿大,8例肛周膜状脱皮、卡疤潮红;14例血CRP、白细胞水平增高,3例存在冠状动脉病变。采用阿奇霉素对所有患者进行序贯治疗,并于早期进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人血丙种球蛋白及潘生丁治疗,21例患者均顺利治愈。结论支原体肺炎的发病过程中可合并川病,对该类患者应尽早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可及早改善病情。

  • 标签: 川崎病 支原体肺炎 治疗体会
  • 简介:摘要川病(KD)属于急性发热性免疫性疾病,以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虽经积极规范治疗,但仍有部分患儿发展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进而可出现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猝死等。因此,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治疗成为KD治疗策略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的治疗、KD合并CAL的药物治疗、KD合并CAL的非药物治疗进行总结,为KD合并CAL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治疗
  • 简介:摘要川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发热性疾病,病因不明,在急性发热期主要影响中型动脉、多个脏器和组织。最新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IL)-1信号通路是川病的致病关键环节之一。IL-1受体拮抗剂(IL-1Ra)阿那白滞素通过阻断IL-1信号通路,对于川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应用的临床证据较少,本文就阿那白滞素治疗川病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该药治疗川病提供依据。

  • 标签:
  • 作者: 谭傲雪 唐雪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400014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川病再发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因川病2次及以上入院的41例患儿(再发组)临床资料。并用简单随机数字法选取于本院随访至少6年无再发的123例川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再发组根据发作的时间分为初发时和再发时。总结川病再发的临床特征,采用χ²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初发时和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再发组41例患儿中男29例、女12例,其中33例(80%)于初发后2年内再发,8例(20%)于2年后再发。再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静脉丙种球蛋白冲击前发热时间、指趾端硬肿均低于初发时[15.2(12.8~18.8)×109比18.0(14.9~23.4)×109/L、5.0(5.0~6.0)比6.0(5.0~7.5)d、54%(22/41)比76%(31/41),Z=-2.462、-3.329,χ²=4.321,均P<0.05],再发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初发时[(116±8)比(107±12)g/L、(39±5)比(36±6)g/L,t=-4.124、-3.00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97.5 mg/L(OR=3.014,95%CI 1.350~6.730,P=0.007)、血小板>276×109/L(OR=4.099,95%CI 1.309~12.838,P=0.015)、丙种球蛋白耐药(OR=9.239,95%CI 1.178~72.477,P=0.034)、肺炎支原体感染(OR=2.585,95%CI 1.129~5.922,P=0.025)均为川病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出模型预测川病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32(95%CI 0.647~0.817),截断值为0.241时,灵敏度为63.4%,特异度为70.7%。结论川病初次发作后应该至少密切随访2年,同时密切关注C反应蛋白值;初发时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丙种球蛋白耐药、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值升高的患儿发生川病再发风险更高。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复发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川病(KD)属于急性发热性免疫性疾病,以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虽经积极规范治疗,但仍有部分患儿发展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进而可出现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猝死等。因此,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的治疗成为KD治疗策略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KD的治疗、KD合并CAL的药物治疗、KD合并CAL的非药物治疗进行总结,为KD合并CAL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