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序贯二期射频消融(RF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的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和HBVDNA的影响.方法方法选择87例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接受TACE序贯二期RFA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TACE序贯二期RFA结合NA抗病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及HBVDNA的不可测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的血清ALT和AS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对照组患者的的血清AFP和CA19-9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FP和CA19-9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BVDNA不可测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6.36%(38/44),高于对照组的65.12%(2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序贯二期RFA联合NA抗病毒治疗Ⅰ期结节型HBV相关性肝癌可改善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降低血清AFP、CA19-9水平,提高HBVDNA不可测率,为治疗HBV相关性肝癌提供保障.
简介:[目的]探讨丙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补体介导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CMSC)及补体对免疫沉淀的抑制作用(IIPC)2种新功能低下在丙型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以PO和抗-PO制备免疫复合物(IC),加入补体(血清)使其裂解,或同时加PO、抗-PO及血清抑制IC的形成,并测定上清中PO的光密度(OD),确定CMSC及IIPC功能;同时用免疫散射浊度法测定C3、C4。[结果]患者组C1C检出阳性率为42.1%-80.2%,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正常组CMSC后上清液OD值为0.614.0.106,各种重叠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尸〈0.05,0.001);IIPC后上清中OD值为0.512.0.071,各种重叠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补体C3、C4在患者组除急性肝炎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中存在IC,患者CMSC及IIPC明显降低,在HCV与HBV重叠感染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补体成分的减少与CMSC和IIPC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岛地区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既往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调查和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855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药物应用史及与患者其他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有既往抗病毒治疗史患者共260例(30.4%),其中曾应用ADV者100例(38.5%),LAM103例(39.6%),IFN105例(40.4%),曾应用多种核苷(酸)类似物的患者60例(23.1%),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的36例(13.4%)。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与患者有较长患病史有关(P=0.002),而与其诊断、性别、年龄、家族聚集发病史、HBeAg特征等因素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青岛地区1/3的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有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且以LAM和ADV为主,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与患者有较长患病史有关,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既往抗病毒治疗史,以指导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其HIV与HBV合并感染艾滋病抗病临床效果,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在来我院就诊的HIV与HBV合并患者中选取23例,对其予以依非韦伦(EFV)、拉米夫定(3TC)以及替诺福韦(TDF)联合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改善情况、体内血清学转化情况、CD4+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病毒载量等作研究。结果23例患者经治疗后,对比其治疗前后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清学转换率明显优于治疗前,经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病毒载量明显下降,直至消失;治疗后患者均未出现肾功能损伤情况。结论将依非韦伦(EFV)、拉米夫定(3TC)以及替诺福韦(TDF)联合应用在HIV与HBV合并患者的治疗中,使患者的免疫力得到明显提高,降低HIV与HBV病毒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有助于患者免疫机制重新建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定性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对30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盒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不同的两对半模式HBV-DNA的平均拷贝量不通过,阳性率也不同,①③⑤模式HBV-DNA平均拷贝量是4.15×107copies∕ml,阳性率是98.44%①④⑤模式HBV-DNA平均拷贝量是3.71×106copies∕ml,阳性率是32.2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beAg阳性的标本与其HBV-DNA的检测阳性结果呈正相关。两对半与HBV-DNA同时检测科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参考。
简介:无
简介: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社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实际感染情况,为阻断HBV的传播、控制儿童中乙肝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乙肝防治示范区社区人群中选择12岁及以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清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esorbentassay,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和抗-HBs,乙肝e抗原(hep—atitisBeantigen,HBeAg)阳性者进行HBeAg、肝功能及HBVDNA的定量检测。结果参加本次调查的12岁及以下社区儿童共4159名,HBsAg阳性儿童52例,HBsAg阳性率为1.25%(52/4159)。各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x^2=2.90,P=0.407),以1-3岁组最高为2.23%(6/269)。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8.68%(4104/4159),儿童抗-HBs阳性率达到59.05%(2456/4159),各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81,P〈0.001),以10-12岁组最高为73.57%(1116/1517)。52例HBsAg阳性儿童中,抗-HBs阳性者占15.38%(8/52),HBeAg阳性者占28.85%(15/52),HBVDNA〉1×10^3IU/mL者占51.92%(27/52),肝功异常者占5.77%(3/52)。结论乙肝防治示范区社区儿童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BV感染,4-6岁儿童抗-HBs阳性率较低,敦促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母婴传播的阻断,同时建议对4~6岁儿童开展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06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106例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95例,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3项阳性(小三阳)为54例,HBsAg、HBeAg、抗HBc3项阳性(大三阳)25例,单纯HBsAg阳性8例。106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病毒携带孕妇与健康孕妇心理焦虑状况与社会支持情况,为完善HBV病毒携带孕妇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某传染病专科医院2019年3—4月门诊就诊且建立孕妇健康档案、已有明确检验结果表明其为HBV携带孕妇314例,以及同期在另外2所三甲医院就诊的健康孕妇42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人口学调查表、SAS、社会支持量表对孕妇进行调查。结果HBV携带孕妇与健康孕妇在文化程度、户籍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孕期、妊娠情况、客观支持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控制相关因素发现,HBV携带与否对孕妇心理焦虑无影响(P>0.05);但支持利用度得分、年龄、怀孕天数和文化程度影响孕妇心理焦虑情况(P<0.05);两组孕妇S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5,P>0.05)。结论HBV携带情况对孕妇心理焦虑不会产生影响,而社会支持利用、文化程度、怀孕天数和年龄等因素对孕妇的心理焦虑有影响。建议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孕妇社会支持利用度,从而缓解其心理焦虑情绪。
简介:目的为了解天津市东丽区建筑工人HBsAg携带情况以及HBeAg阳性情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每一受检者抽取3ml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对HBsAg阳性者进行HBeAg的检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东丽区2008~2009年共检查2530人,检出HBsAg阳性169人,阳性率为6.68%,检出HBeAg阳性34人,阳性率为1.34%。我区建筑工人HBsAg、HBeAg检出阳性率,均高于其他省市食品和公共场所服务的从业人员,低于全国水平。不同年龄组HBsAg、HBeAg检出阳性率均以25~岁组为最高,各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4.66,P<0.05)。各省份HBsAg检出阳性率南方高于北方,与全国各地HBV感染率相似。不同省份HBsAg阳性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21.34,P<0.01)。结论加强健康查体工作,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加大乙肝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建筑工人乙肝的预防意识,降低HBV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病毒载量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1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2 000 IU/ml(104拷贝/ml)] HBV相关肝硬化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毒学指标、肝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合并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481例患者男性为主(男/女为324/157),年龄20~83(53.31±11.67)岁,汉族占71.518%;386例HBsAg阳性,391例HBeAg阳性,140例HBV DNA阳性;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50.59±91.25)μmol/L、(33.68±7.5)g/L、(60.66±106.95)U/L、(63.37±86.19)U/L、(106.65±83.22)×109/L、68.82%±25.33%;CTP分级A/B/C级220/150/111例,CTP、MELD、APRI、FIB-4值分别为7.61±2.58、10.98±5.79、2.34±3.56、6.91±8.04。总体低病毒载量HBV相关肝硬化患者、HBV DNA阴性者、HBV DNA阳性者、HBsAg阴性者、HBsAg阳性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82.7%、73.6%、85.3%、78.8%;其中脾功能亢进分别有283例(58.84%)、197例(55.77%)、86例(61.43%)、52例(54.74%)、231例(59.8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别有267例(55.51%)、197例(55.77%)、70例(50.00%)、56例(58.95%)、211例(54.66%),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别有59例(12.27%)、48例(14.08%)、11例(7.86%)、12例(12.63%)、47例(12.18%),腹水分别有202例(42.00%)、147例(43.11%)、55例(39.29%)、42例(44.21%)、160例(41.45%),肝性脑病分别有17例(3.53%)、12例(3.52%)、5例(3.57%)、2例(2.11%)、15例(3.89%),肝癌分别有6例(1.25%)、3例(0.88%)、3例(2.14%)、0例(0%)、6例(1.55%),门静脉血栓分别有29例(6.03%)、21例(6.16%)、8例(5.71%)、9例(9.47%)、20例(5.18%)。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341例HBV DNA阴性患者、95例HBsAg阴性患者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进行年龄分组,<40岁、40~50岁、>50岁总体并发症分别为42例(80.8%)、116例(76.8%)、227例(8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病毒载量HBV感染患者,甚至HBsAg已经消失的患者仍然具有发生肝硬化甚至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此类人群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并从中获益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筛查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情况,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方法采用2种不同生产厂家的ELISA试剂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BsAg,阴性标本采用NAT进行6人份HBVDNA混样检测,混检有反应性标本再进行拆分单检,并对NAT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化学发光法补充检测。结果48230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经ELISA检测,HBsAg阴性47865份;经NAT混检有反应性标本71份,拆分单检HBVDNA阳性标本40份,NAT总有效拆分率为56.34%,NAT检测阳性率为0.084%。HBVDNA阳性标本经化学发光发补充检测,7份标本乙肝5项全阴性,6份标本单纯抗-HBs阳性,6份标本抗-HBs阳性/抗-HBc阳性,4份标本抗-HBs阳性/抗-HBe阳性,7份标本抗-HBe阳性/抗-HBc阳性,10份标本抗-HBc阳性。追踪检测到4份乙肝5项全阴标本血清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判定为“窗口期”。结论ELISA检测在HBV感染筛查中存在一定漏检风险,NAT检测可弥补ELISA的不足,有助于降低HBV经输血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