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伴随我国当代艺术活动的深刻变化与提升,艺术管理活动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一体化、高新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和进入、经济竞争与文化竞争同在等特征的影响下,呈现出文化的趋同性、文化的经济化、艺术的大众化、生活的审美化、艺术的奇观化、文化的竞争性等趋向。正是由于各种文化特征的辐射与影响,艺术管理显现出管理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贯通、管理目标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并行、管理视野与大众文化权益的一致、管理机制与多元运营模式的适应等现象。准确把握宏观艺术管理与微观艺术管理的链接,推进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均成为艺术管理的重要使命。
简介:大卫·乔斯利特:我们可以发现在60-70年代,艺术家的身体是作品的一部分。她把自己作为一种物品来操作和理解,比如说桌子上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比如有一把枪,有很多水果,邀请观众做想要做的任何事情,看一下会发生什么事情。把自己作为一个形象和物品放在作品当中,然后让观众把他看作现实当中的物品或者是影像,所以你坐在他对面,就像是帕梅拉·M·李说的,如果你和他一起喝茶你会做什么事情,但是他们当中并不是有对话,而是你要思考你坐在那个地方,这个距离代表了什么?我觉得可以回到后观念艺术来思考,你会发现整个世界全球化不是一个图像,而是一个情景。
简介:“85新潮”时期,从西方古典主义到现代、后现代的一系列思潮与艺术作品进入中国,短短的10年间完成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变迁,也带来了“文化的迷茫”;90年代.迎合西方的“中国元素”被引入当代艺术,然而“墙外开花”的当代艺术更像是一个“他者”,那种尴尬的身份多少类似于西方人餐桌上的“春卷”,面临着“身份的迷茫”;进入21世纪的当代艺术面临着艺术“语言的迷茫”,当代艺术家们困扰于“我是不是在做当代艺术”这样“概念的迷茫”,观众面临着读不懂当代艺术的“欣赏的迷茫”,长久以来非主流的当代艺术更有着不知道会走向何方的“未来的迷茫”……即便有着诸多的迷茫.当代艺术仍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方兴未艾——这并非因为它是“时髦的”、“西方的”、“反传统的”,而恰恰因为它是“当代的”、“中国的”、指向本土文化结构的,是在中国社会进程中,现代化加速、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变化以及人们审美情趣趋向多元化的现实反映。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脱离现实生活,盲目“山寨”西方艺术观念和形式,以血腥、暴力、色情的渲染赚取噱头,或者以刻意丑化中国形象,进行伤害民族自尊的图式化表现并非真正健康的当代艺术,在官方首次对当代艺术进行正面阐述和引导的今天,相信中国的当代艺术会有着更加美好的明天,会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简介:Autofiction这个法语单词,1977年首次出现在塞尔日·杜布洛夫斯基(SergeDoubrovsky)的小说《儿子》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是由来自希腊语的前缀auto-(自己)和fiction(假想,虚构)构成,我们可以将它翻译成“自我虚构”。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的同时也频繁出现在当代艺术领域,围绕着自传或者作为一种变形的自传,带着根据性、故事性游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讲述发生在生活中的事,特别是以再现、模仿、虚构为表现手段的私摄影领域。贝尔纳·弗孔(BernardFaucon)的《爱之室》即借助弥漫着诗一般迷人气氛的小屋向我们展示他对童年的回忆、憧憬和幻想,而事实上我们并不在意他是否真的在这个小屋里居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