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讨论DR检查和应用价值,及其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院内收治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来源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均提供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R)成像,观察其成效,并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经DR诊断,具有大斑片、小斑片现象,并心缘旁、两中下肺出现片状阴影,左侧、右侧对肺门阴影都出现增大,以及存在肺纹理稀疏。 结论 通过为患儿提供DR诊断能了解到病情状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依据,值得临床推广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中。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肺炎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所致非淋菌性尿道炎。方法快速免疫法与培养法。结果各种感染情况不同。结论女性支原体感染率高,男性衣原体感染率高。

  • 标签: 衣原体支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多重RT-PCR方法检测13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在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病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7例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老年科就诊的具有呼吸系统感染症状的老年患者,年龄60~98岁,采集其抽吸痰液,提取病毒DNA/RNA,利用多重RT-PCR技术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并以直接测序方法和荧光实时PCR法为标准,评价该试剂的临床性能。结果使用直接测序和荧光实时PCR结果为参照,多重RT-PCR技术的准确性为99.93% (95% CI: 99.79%~99.98%),阳性预测值为99.24% (95% CI: 97.78%~99.74%),阴性预测值为100% (95% CI: 99.9%~100%),Cohen’s kappa值为0.9958 (95% CI: 0.965 2~1.026)。在317例老年患者中,呼吸道病原阳性检出率为75.7% (240/317),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高,为20.2% (64/317),主要为H3亚型(70.3% (45/64);其次为鼻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和乙型流感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5.5% (49/317)、13.6% (43/317)、11.0% (35/317)和10.1% (32/317)。此外,同时检出2种以及2种以上病原的老年患者为81例,检出率为25.6% (81/317)。结论多重RT-PCR方法能满足临床对呼吸道病原的需求,并为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防治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毛细管电泳 老年患者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童急性呼吸道疾病诊断中应用病原核酸检测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4年01月-2024年05月就诊的1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实验,使用双盲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观察并对比两组检测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及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和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儿童急性呼吸道疾病在诊断时应用病原核酸检测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病原体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成年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谱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4-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检测粪便标本,进行肠道常见致病菌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1 520例腹泻病例中,共检出阳性样本483份,检测阳性率为31.8%;其中细菌样本360份,阳性率23.7%,病毒样本123例,阳性率8.1%。细菌性病原中,副溶血弧菌最高(22.2%)、其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1.9%)和沙门菌(19.7%);病毒性病原中,诺如病毒(15.7%)和轮状病毒(9.7%)检测阳性率较高;各年龄组中以21~30岁患者病原出率最高(30.8%);疾病主要流行于夏春季;大肠埃希菌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最高(67.0%);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44.2%)为多;志贺菌以宋氏志贺菌(86.5%)为多。结论2014-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以副溶血弧菌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沙门菌感染也是腹泻常见病原菌;病毒以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应加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常规监测,在流行季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工作,以指导感染性腹泻的防控工作。

  • 标签: 腹泻 感染 弧菌,副溶血性 埃希氏菌属 沙门菌属 轮状病毒属 流行特征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职业暴露发生的特点,针对薄弱环节制定防控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140例次职业暴露的类型、原因以及暴露源、处置随访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暴露者中护士居多,占40.72%;其中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占84.29%。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在于操作者本人未能执行标准操作流程,暴露源病原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最多见(41.45%),暴露者能正确处置者占94.29%。结论了解职业暴露特点和薄弱环节的管理,有利于制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措施。

  • 标签: 职业暴露 锐器伤 血源性传播疾病 职业防护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城市与农村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及病原的特点。方法对300例小儿肺炎患儿住院当日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病原,观察城市与农村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及病原的临床特点。结果小儿肺炎中医证型之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多见于城市患儿;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心阳虚衰证多见于农村患儿;小儿细菌性肺炎多见于农村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城市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农村患儿;乙型流感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城市患儿。结论探讨小儿肺炎在城市与农村发病时的中医证型特点及病原感染特点,对提高广大基层医师辨证施治及病因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城市 农村 小儿肺炎 中医证型 病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病原导致感染性腹泻相关症状的特征与区别。方法基于2010-2016年我国20个省份的腹泻症候群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收集因急性腹泻就诊的门急诊病例,调查病例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共22种常见致泻病原病原检测,分析不同病原导致患者腹泻的临床症状模式特征。结果共收集腹泻就诊病例38 950例。分别对5种致泻病毒核酸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8.29%),其次为诺如病毒(13.06%);对17种致泻细菌分离培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25%)。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粪便性状与便常规检验结果,但致病性弧菌感染与病毒性腹泻较为相似。结论不同病原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存在不同的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感染性腹泻 细菌 病毒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职业暴露问题,做好防护管理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7月前来本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职业问题进行探究,对于62名发生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涉及到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结果从调查显示结果上看,职称低的护理人员为暴露的主要人群,从发生的集中地上看,以普通病房和手术室为主,其次,还涉及到门诊采血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监护病房。而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则是手部的针刺伤。其手部包括手指、掌心、腕部,所占比例为88.7%(55/62),其中手指则有51人。在病原统计中,以HBV最为常见。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做好病原职业暴露的预防,加强防护措施的使用,建立专业的防护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观念,规范就诊操作行为,能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需要重点对待。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防护管理
  • 简介:基因芯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通量的核酸分析技术,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本文简述了基因芯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对基因芯片技术在性传播疾病病原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和人乳头瘤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综述。

  • 标签: 基因芯片 性传播疾病 病原体 核酸分析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包皮龟头炎患者生殖器分泌物超高倍镜下病原分布规律。方法:包皮龟头炎患者200例,对其生殖器分泌物进行超高倍镜下检测,研究病原分布规律,并观察该组患者年龄、病程分布情况。结果:经超高倍镜检测,200例包皮龟头炎患者中,G+球菌感染占42%,真菌感染占30%,支原体感染占18%,未见致病菌占2%,混合感染占8%。年龄分布中,25岁以下占18%,25~45岁占69%,45岁以上占13%。病程分布中,1周以下占52%,1~8周占39%,8周以上占9%。结论:包皮龟头炎患者生殖器分泌物超高倍镜下检测,G+球菌感染所占比例最大,真菌感染次之。发病年龄,中青年居多。病程1周以下者居多。

  • 标签: 包皮龟头炎 超高倍镜 病原体分析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道感染居我国各类感染性疾病首位,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是我国医疗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就呼吸道感染病原临床检验诊断路径的规范化进行探讨,以便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与分流,有利于疾病的及时治疗。

  • 标签: 急性病 呼吸道感染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探讨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策略,提高职业防护管理工作水平,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对医院2013—2016年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显示,职称较低的护理人员(占62.07%)为主要的暴露人群,内科及外科系统,发生地点集中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手部针刺伤是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和类型,病原以HBV为首:结论配置合格的防护设施及用品,建立职业防护体系和制度,增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逐年降低.

  • 标签: 职业暴露 标准预防 流程 防护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黑龙江口岸蜱类携带病原情况,为有效开展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4年在黑龙江12个口岸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在口岸附近地区,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家畜(牛、羊、犬)从其体表采集寄生蜱。将采集的蜱进行病原的分类鉴定,用以监测黑龙江口岸的蜱类分布情况。结果2012—2014年,在黑龙江共采集4802只蜱虫样本,检测695份,共检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尔通体、巴贝西原虫5种病原,其中立克次体广泛存在于黑龙江的12个口岸地区,是黑龙江口岸优势蜱传病原,其次依次为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尔通体、巴贝西原虫,未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全沟硬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巴贝西虫和巴尔通体;森林革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蜱传脑炎病毒、贝纳柯克斯体和巴尔通体;嗜群血蜱检测出立克次体、贝纳柯克斯体和蜱传脑炎病毒;日本血蜱检测出立克次体。结论黑龙江口岸地区蜱传病原种类多,开展蜱传疾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 标签: 口岸 病原体 监测
  • 简介:摘要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现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自1967年川崎富首次报道后,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均未明确。近年来川崎病的流行病学高度提示川崎病的发病与感染有关。研究报道目前已知与川崎病有关的病原有数十种,包括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该文就近年来报道的与川崎病有关的病原进行综述,旨在介绍相关病原可能引起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川崎病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损伤二者之间的联系,为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临床指导。

  • 标签: 川崎病 病原体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的流行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13年3月到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抽取70例。送检痰培养,通过WHONET5.4软件的采用,对培养痰结果以及药敏进行具体分析。结果痰培养阳性的70例患儿中,阳性率是。患儿的下呼吸道的感染病原中,居首位的为革兰氏阴性菌,大约占全部阳性标本的46.9%,其次是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是31.3%,真菌以及其他的混合菌分别占11.8%、10%。而在这些病原菌之中,数量居于前列的分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所占比例分别是10.1%、10.5%、10.8%和14.9%。耐药菌株所占的比例较高。结论造成小儿下呼吸道的感染病原种类比较多,但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性较好,在实际的临床用药中应该充分结合儿童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并谨慎进行抗生素选择。

  • 标签: 下呼吸道感染 儿科 病原体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2386例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感染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妇科在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检验的2386例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感染情况。结果 真菌是阴道分泌物常见病原,占比56.92%,其次为细菌,占比20.62%,IV级患者和其他等级患者相比,真菌病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40岁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感染情况相对严重,31-40岁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菌感染在病原感染中发生率最高,31-40岁患者发病率最高,患者应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平时注重外阴的清洁性,防止发生阴道疾病感染。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病原体感染 阴道清洁度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职业暴露问题,做好防护管理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7月前来本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职业问题进行探究,对于62名发生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涉及到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结果:从调查显示结果上看,职称低的护理人员为暴露的主要人群,从发生的集中地上看,以普通病房和手术室为主,其次,还涉及到门诊采血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监护病房。而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则是手部的针刺伤。其手部包括手指、掌心、腕部,所占比例为88.7%(55/62),其中手指则有51人。在病原统计中,以HBV最为常见。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做好病原职业暴露的预防,加强防护措施的使用,建立专业的防护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观念,规范就诊操作行为,能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需要重点对待。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防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