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瘤的典型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分析应用,以便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结果,对比分析不同肝内胆管细胞瘤亚型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关联。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分叶状、不规则的低密度或信号肿块,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周边轻度、不完全环形强化,延迟期强化更明显,表现为“慢进慢出”的特点。管周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瘤则表现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官腔狭窄,界限不清,远端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呈树枝状或长条状强化。管内生长型肝内胆管细胞瘤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胆管内乳头状、分叶状肿物,有时胆管显著扩张呈囊状。此外,肝内胆管细胞瘤患者的CA199等肿瘤标志物常常升高,且与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等因素相关。结论:准确识别肝内胆管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对于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结合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资料,可以有效评估肝内胆管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预测疾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瘤的典型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分析应用,以便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结果,对比分析不同肝内胆管细胞瘤亚型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关联。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瘤在CT和MRI上通常表现为分叶状、不规则的低密度或信号肿块,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周边轻度、不完全环形强化,延迟期强化更明显,表现为“慢进慢出”的特点。管内生长型肝内胆管细胞瘤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胆管内乳头状、分叶状肿物,有时胆管显著扩张呈囊状。结论:准确识别肝内胆管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对于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结合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资料,可以有效评估肝内胆管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预测疾病的预后。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15例确诊为颞叶癫痫的儿童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详细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电图特征及影像学(MRI、PET等)检查结果,评估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颞叶癫痫患儿主要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情感异常和重复动作,其影像学特征包括颞叶区域异常信号增高及脑萎缩。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MRI上出现了更为明显的颞叶结构异常,PET扫描显示颞叶代谢异常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颞叶癫痫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早期影像学筛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分析我院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后病理结果以及CT和MRI影像资料,系统总结其病理学及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年龄范围为35~62岁,平均年龄为48.54±3.8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眼球突出(6例)、视力下降(2例)及眼眶疼痛(4例)。CT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伴有轻度强化(7例)。MRI显示肿瘤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2例)。术后病理证实肿瘤主要由纤维组织和血管组成,符合SFT的诊断特征。结论 眼眶SFT具有特定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CT及MRI检查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早期发现并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结合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并优化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淀粉样脑血管病(CAA)是老年人自发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患者因脑出血入院,而CAA相关脑出血复发率高,所以根据Boston诊断标准,通过影像检查进行早期诊断对患者预后尤为重要。CAA主要影像表现有脑叶出血、脑微出血、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表面铁沉积,临床可常规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以增加CAA病灶的检出率。
简介: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cm×3.7cm×3.2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简介:目的分析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3例经病理证实的EHE检查资料,结合临床、病理及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2例,PEH表现为两肺多发小结节影,以中下肺野为主,支气管血管束增粗,部分病灶伴有钙化;HEH均为多发,病灶位于肝周边区域,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片状,伴散在钙化及肝包膜凹陷,增强早期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结论EH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虽有一定的特点,但本病罕见,确诊尚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患者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无乙肝病史。3例患者病变密度/信号均匀,1例病变密度/信号混杂,内见脂肪密度/信号。4例患者病变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包膜样延迟强化,3例强化特点呈快进快出。肝脏PEComa动脉期均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多样,部分为包膜样延迟强化,患者临床病史不支持肝癌等诊断时,应考虑肝脏PEComa的可能。
简介: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病的CT、MRI征象认识,帮助治疗前诊断。方法病理证实肝上皮样血管瘤5例,发病年龄27~55岁;女性3例、男性2例。3例行平扫加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RI平扫加动态扫描,1例仅行MRI动态扫描。2例间隙性右上腹痛;3例无症状,为体检发现。3例同时伴发肝外病变(多发肺结节2例、腹膜结节1例)。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周围及包膜下弥漫性病变5例(5/5),其中多发结节3例、多发结节伴大块融合灶2例;伴肝包膜回缩征5例(5/5),肝内静脉进入并止于病灶5例(5/5),病灶包绕血管2例(2/5)。CT平扫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结节,内见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楚(5/5);动态增强典型病灶中层环形强化伴周围低密度晕环,中心不强化(多层靶征)(5/5),延迟期无廓清(5/5),延迟10min病灶缩小(1/1)。MRI平扫T1WI低信号灶,内见更低信号灶;T2WI高信号灶,内见更高信号;造影后可见多层靶征(2/2)。结论本组肝EHE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易误诊为肝转移瘤或血管瘤。对首次就诊无肝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CT或MRI发现肝周围或包膜下多发肿块或大块融合病灶伴肝包膜回缩者,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血管内皮瘤;造影后持续靶样强化伴延迟强化,合并肝内静脉进入并止于病灶者可提示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