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阐述肩袖损伤的解剖学研究进展,为肩袖损伤的临床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以“肩袖损伤”“冈上肌”“肩峰下间隙”“肩胛盂”等为中文关键词,和以“rotatorcuffinjury”“supraspinatus”“sub—acromialspace”“scapularglenoid”等为英文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14年12月以前有关肩袖损伤的文献,对肩袖损伤解剖学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肩袖损伤的相关解剖因素众多,主要有肩峰和肩胛盂形态异常,肩峰下间隙减小、肩袖间隙损伤以及冈上肌本身的结构特点等原因。结论在肩袖损伤的治疗康复中需要综合考虑相关解剖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康复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踝关节外踝韧带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踝关节扭伤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3侧成年国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外踝韧带进行应用解剖观察,其中男34侧、女9侧,左踝20侧、右踝23侧。观察距腓前韧带(ATFL)、跟腓韧带(CFL)、外侧距跟韧带(LTCL)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各韧带止点的相互关系,并在中立位上测量其长、宽、厚等基本参数。结果43侧踝关节标本外踝韧带解剖发现,ATFL呈双束者最多,占65.1%(28/43),单束和三束者分别占27.9%(12/43)和7.0%(3/43)。ATFL和CFL在腓骨起点处无纤维联系者11踝(1型,25.6%),存在部分纤维融合者25踝(2型,58.1%),纤维完全融合者7踝(3型,16.3%);ATFL单束者中的1型占5/12,双束和三束者中的2型分别占67.9%(19/28)和2/3。中立位上测得双束ATFL的下束长度为(15.15±2.84)mm,短于单束ATFL长度(18.83±3.07)mm、双束ATFL的上束长度(18.98±2.16)mm以及三束ATFL的上束长度(19.65±1.72)mm和中束长度(18.25±1.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12, P<0.01);但与双束ATFL的平均长度(17.07±2.16)mm以及三束ATFL的平均长度(18.52±1.47)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33, P>0.05)。单束ATFL宽(6.91±1.21)mm,比双束和三束ATFL韧带中各分束更宽(F=12.211, P<0.01),但要明显窄于双/三束ATFL韧带总宽度(F=29.073, P<0.01)。所有标本CFL均呈单束,其长、宽、厚分别为(26.98±2.41)mm、(5.03±0.89)mm、(2.33±0.50)mm,不同ATFL分型中的CFL长、宽、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84、0.248、1.249, P值均>0.05)。LTCL存在于46.5%(20/43)的踝关节标本中(均为单束),止点部位直接或以薄层纤维组织黏附于ATFL或(和)CFL,LTCL长(25.99±1.86)mm、宽(4.26±0.47)mm。结论国人踝关节ATFL以双束纤维组成为主,其次为单束,再次为三束。ATFL和CFL的基本参数和腓骨上止点关系可以为解剖修复外踝韧带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临床上采用LTCL(增强)修复外踝韧带时尚需考虑该韧带的变异性。
简介:目的通过SCT的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模型对骶髂关节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新型骶髂关节前方的弧形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8位成人患者(男性36例,女性32例)骨盆SCT数据测量,测量骶髂关节弧形板放置路径中的骶髂关节线(AB、BC)及AB与BC的夹角、骶髂耳状面的连线(DE、DF)及DE及DF的夹角,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骶髂关节线男性AB:(24.65±6.37)mm、BC:(28.64±8.18)mm1为133.18°,女性AB:(19.54±4.58)mm、BC:(31.29±8.84)mm2为131.38°;男性DE:(22.26±4.82)mm、DF:(19.08±3.39)mm1为63°女性:DE:(18.94±5.20)mm、DF:(21.27±3.65)mm2为63.3°;平卧位时骶骨的侧部呈与水平面平行,这种关系减少了CT影像测量与实体测量的误差。结论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骶髂关节线及性别具有的相关性,与左右无明显的相关性,骶髂关节形态决定骨盆形态及承受力的稳定性作用。新型弧形锁定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骶髂关节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行时间,增加力学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