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0~2010年逐3h常规报文资料和2.5°×2.5°NCEP月平均场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大连海雾发生时各种大气环境要素特征,确定有利于海雾生成环境要素条件,并以此讨论海雾成因和性质。同时,统计分析了大连海雾年际变化与季节特征,对造成大连海雾异常偏多与偏少时环流形势与水汽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海雾生消环流形势和海雾水汽来源,以及海雾性质成因。结果表明,大连海雾多发于春夏2季,其中尤以5~7月为海雾多发期,而在秋冬季很少发生。海雾主要出现于下半夜至上午前(从02点到11点),其中清晨05~08时最多,其消散般在上午日出之后。风速在2~8m/s之间偏东风或偏南风最有利于大连海雾发生。当预报海雾发生时,T-Td〉0.6℃时,判断能见度〉300m;T-Td〉1.1℃时,能见度般〉500m;T-Td〉2.1℃时,能见度〉800m。海雾在1008hPa时发生频次达到峰值,当气压〈995hPa和〉1030hPa时,基本上没有海雾生成。大连海雾多为平流雾,海雾年际变化是大气环流变化结果,海雾发生频数与副高西侧偏南季风气流相关,当副高增强时,西南季风气流可以直接将热带洋面的水汽输送至大连地区,这样平流水汽遇到冷下垫面时,在大连海域形成海雾。

  • 标签: 大连 海雾 统计特征 形成机理
  • 简介:利用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模式对渤海湾地区2009年9月26日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这次天气过程以及海风锋结构和特征。结果显示,海风锋锋后是较为深厚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水汽高值区,锋后水汽高值区形成源于海风堆积和往高空输送,而锋后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归因于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降低以及平衡高度升高,这些高度变化则源于冷湿海风给低层大气带来降温和增湿,其中给低层大气带来增湿是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相向碰撞时,对流系统容易进入海风锋锋后触发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形成强对流运动,同时弱对流抑制为对流运动触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对流运动把海风锋锋后充沛水汽往上输送,从而造成强降水天气。另外,对流系统与海风锋碰撺后沿着海风锋锋后移动可能更有利于对流运动发展和维持。

  • 标签: 渤海湾 碰撞 海风锋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WRFV3.2模式对2014年3月30-31日发生在广州次持续性雷雨伴随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并对基本气象要素进行验证,重点对冰相水成物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模式模拟雷达回波、K指数、风场、相对湿度场、探空曲线分布与实况非常吻合,K指数、相对湿度以及探空曲线均显示强对流天气特征明显,在定程度上指示了冰雹出现.2)霰粒子产生时间与冰雹出现时间非常吻合,云中过冷水对冰雹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霰粒子和过冷水时间演变,在定程度上可以监测冰雹发生发展.另外,云冰、雪、雨水混合比在冰雹出现时刻表现为异常增强,这些变化对冰雹监测均具有指示意义.3)高度时间序列图能够直观地显示霰、雨水、云冰、雪、云水等水成物时间演变情况,方便预报员使用,为今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强雷雨 数值模拟 冰雹 水成物
  • 简介:本文在以滞后时间为权重经典尺度化时间滞后法(SLAF)基础上,提出了种改进方法,将滞后预报与控制预报之间差值场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尺度化因子,构成集合预报成员,对比分析经典SLAF和改进SLAF方法对2007年4月23—24日广东地区次飑线过程集合预报试验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改进SLAF方法预报各变量RMSE值有所降低,成员间离散度普遍增加;改进SLAF方法对强降水中心位置及降水强度预报均优于经典SLAF方法。另外,多组加扰变量试验结果表明,对位温进行扰动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变量;不同扰动变量对预报结果影响不同,正确地选择扰动变量可明显提高预报效果。

  • 标签: 飑线 SLAF 中尺度系统 集合预报
  • 简介:利用江西省54地基GPS站逐时GPSPW、降雨资料和NCEP1°×1°fnl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2年5月12日江西中北部地区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所有地基GPS站降雨都出现在GPS可降水量(PW)持续增长4—21h后,其中72.2%测站降雨出现在GPSPW持续增长4—12h后,降雨都结束于GPSPW明显减小至某稳定值(55mm左右)时。降雨出现时GPSPW均大于某值(阈值),且不同GPS站阈值不相同,阈值会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特别是海拔高度大于200m后,阈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趋势更加明显。GPSPW迅速增长是由低层(850hPa)暖湿西南风急流加强东移至江西地区造成。GPSPW明显减小,是由于之前强降雨消耗了空气水汽所致。

  • 标签: 地基GPS PW 暴雨 急流
  • 简介:文章利用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和FY-2G卫星云图、云顶黑体亮温资料、雷达产品、TITAN风暴追踪识别产品和闪电定位数据,对2016年8月16—18日内蒙古地区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观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属于典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切变型。副热带高压外围高能高湿环境为暴雨提供了热力条件,在卫星云图中,沿副热带高压外围长距离暖湿输送云带为暴雨区提供了丰沛水汽,在高空短波槽与副热带高压交汇处激发出对流云团,并沿着暖湿切变形成中β尺度MCS云团自西向东移动。在卫星云图和雷达组合反射率产品中均有“列车效应”。当云团平均亮温低于200K时,均能产生20mm/h以上强降水;此外,在强降水发生时段雷达组合反射率产品中出现“人字形”回波,对应在回波顶高和垂直液态水含量大值区也呈“人字形”分布特征;闪电和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与TITAN产品识别的雷暴系统相吻合。

  • 标签: 暴雨 副热带高压 观测特征
  • 简介:甘肃省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和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联合举办“兰州市大气污染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2月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召开。与会有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化公司、西北矿冶研究院和省市环保部门专家、领导和管理干部,共37人。提交会议学术论文共17篇。着重从冬季兰州市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现状、影响兰州冬

  • 标签: 气象研究所 大气污染源 大气环境质量 物理研究所 学术讨论会 学术论文
  • 简介:讨论了气象观测资料质量问题,并分析和强调了塔站资料质量控制重要性,结合地面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提出了逻辑极值检查、僵值检查、时间致性检查、相似致性检查、决策算法、质量控制码标注和人工干预检查等组成套针对塔站资料质控方法。利用提出质量控制流程,对敦煌戈壁塔站2001年4月至2009年4月共9a资料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表明:该流程能很好找出缺测、错误、可疑数据并给与标注,特别是在处理过程中,结合了综合判别法,使得该检验结果更为可靠。结果表明:塔站观测资料质量是比较好,正常数据占总数据91.2%,非正常数据只是少数情况,其中大部分为缺测数据,占其78.7%。错误数据占总数据1.93%,其中大部分为僵值数据,占其87.02%,其次分别为致性和逻辑极值错误。

  • 标签: 敦煌 气象塔 质量控制 质量监视评估
  • 简介:为了探索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对2005-2009年能见度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能见度年均值为10.17km,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69km·a-1(决定系数R2=0.99,显著性水平p〈0.01),同时霾天数则逐年下降,细颗粒物浓度降低是能见度好转主要原因。能见度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相关和偏相关关系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地面风速相关关系时正时负,表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具有两面性。大气颗粒物(PM2.5)快速累积增长是造成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重要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幂指数关系(R2=0.93,p〈0.01);要保持较高能见度(〉10km),北京需将PM2.5控制在30μg·m-3以内,而PM2.5质量浓度步降低将大幅度提高能见度。天气形势分析显示当华北地区处于锋后高压控制时,北京地区受偏北风影响,地面风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稀释和扩散,致使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大气能见度较高;而当华北地区处于高压均压场时,地面风速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局地源累积以及区域输送共同影响,PM2.5逐渐累积,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大气能见度持续降低。研究结果提示提高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需要控制首要污染物为PM2.5。

  • 标签: 大气能见度 气象要素 PM2.5 天气形势
  • 简介: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7年3月1日江苏北部出现次罕见冷空气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发生背景、地面要素和云团演变特征,同时从大气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出发分析了午后对流成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前,江苏地区位于高空槽前,对流层中低层有冷式切变线伴随两股冷空气南下,受江苏省北部地面气旋阻挡,冷空气在上游堆积,当气旋东移入海冷空气爆发式南下时,造成严重大风灾害。此次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大气降温而低层回温使大气温度直减率增大,为对流发生提供不稳定条件,但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低层,且高层大气无明显抽吸作用,导致此次过程未发生强对流性降水,主要以大风灾害性天气为主。

  • 标签: 雷雨大风 冷空气 环流形势 温度直减率 水汽条件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CEP)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早春郑州地区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雷暴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地面冷垫、850hPa和700hPa强盛暖湿急流及500hPa高空槽为此次郑州地区高架雷暴天气过程产生提供了有利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850—700hPa之间强垂直风切变和700—500hPa之间较大温差均表明逆温层以上对流不稳定度增大,有利于高架雷暴天气产生。低空强比湿平流和负水汽通量散度为高架雷暴天气提供了丰富水汽条件。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前,700hPa与500hPaθse差值Δθse大于0℃,表明700hPa以上大气为对流不稳定,低层湿位涡分量(MPV1)为负值又表明大气为湿对称不稳定,强雷暴落在对流不稳定区和MPV1负值区,因而此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是由对流不稳定和湿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产生。地面冷垫以上暖湿气团逐步加强,进步加剧了逆温层以上大气层结不稳定度。通过与历史个例对比分析可知,郑州地区两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共同之处为:500hPa高空槽前辐散气流抽吸作用、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左侧辐合上升运动、地面冷垫抬升作用均为高架雷暴天气预报着眼点。

  • 标签: 高架雷暴 冷垫 低空急流 对流不稳定 湿对称不稳定
  • 简介:1引言从2005年6月17日傍晚起到22日闽北地区(本文闽北地区包括南平市及三明北部三县,下同)出现了历史罕见连续五天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有17站次出现大暴雨、1站出现特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达到460毫米,强降水中心在建宁(雨情详见表1);南平下里庵站最大三天洪水流量为历年洪水总量第,超过“98.6”洪水。由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范围大、强度强、

  • 标签: 闽北地区 演变分析 暴雨过程 持续性 “98.6”洪水 暴雨天气过程
  • 简介:利用NCEP1XT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高空观测资料、FY-2D卫星TBB资料和雷达探测资料,对2015年6月2日21时-3日09时发生在江西省北部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直接导致了此次降水天气过程,低空急流带来充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与冷锋抬升作用加剧了降水强度,降水发生期间高空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少动有利于雨带维持.2)在江西省西北部初生β-MCS东移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多个成熟并具有高降水效率β-MCS依次并持续影响江西省北部地区.假相当位温垂直分布和低空急流相互配合,导致江西省北部地区具有极强不稳定层结和较大能量输送.垂直上升速度对积云发展作用证明了降水是由积云处于成熟阶段时产生,与TBB分析结果相互印证.3)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从单纯对流降水逐步过渡到混合云降水,混合云中低层急流核始终处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区,混合云中对流作用较强单体依次经过是导致该地区持续出现降水强度大于20mm/h、12h降水量大于200mm重要原因.东西向冷锋触发对流、东西向低层切变和偏西风中高层引导气流导致了此次过程雨带自西向东移动,表现出明显“列车效应”。

  • 标签: 暴雨 MCS 低空急流 TBB 列车效应
  • 简介:本文分析了2003年5月13日21时青海省东部地区降雹天气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成雹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成雹物理机制、云图资料等方面的特征,从冰雹所具备条件入手,计算了些表征大气大气稳定度等物理量参数,绘制成图。总结出了几点降雹过程预报技术要点。对自动站资料应用,得出这次降雹过程影响系统为中β尺度系统。

  • 标签: 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成雹物理机制 动力学 大尺度环流 热力学 卫星云图
  • 简介:对内蒙古地区2006年3月9日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造成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通过与常规气象观测和卫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主要原因。在沙尘暴天气发生时,蒙古气旋系统中动量下传效率较高,这是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形成本次沙尘暴过程最为显著特点。它是由中高层西北气流控制下,在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次级环流使动量下传,同时斜压强迫促使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与典型高空深厚冷涡形势形成鲜明对比,预报难度较大。

  • 标签: 蒙古气旋 沙尘暴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雨量资料和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11年6月江西汛期次大暴雨过程湿位涡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分析了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正负值范围以及其值大小变化与暴雨强度、落区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前期,以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为主。对流层低层MPV1<0,中高层MPV1>0,并且中高层有正值MPV1向低层输送,这样高低空配置有利于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低层MPV1等值线密集带零值线附近对应强降水中心区。此次大暴雨过程中后期,对流层中高层负值MPV2绝对值和正值MPV1同时增大,其大值区南压,对流层中高层湿斜压性明显增强,使垂直涡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着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降水强度明显加强。从整个暴雨过程来看,暴雨落区移动方向与对流层中高层MPV1正值区和MPV2负值区移动方向致,中高层湿斜压性增强对暴雨增幅起了关键作用。

  • 标签: 暴雨 湿位涡 不稳定能量 演变.
  • 简介:自地面气象报表改为计算机制作以来,基层台站从以往上报报表改为上报气表—1简表(简称"简表")。通过近几年对简表预审,并不断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些预审经验,现就如何提高简表预审质量,谈几点体会:1思想上高度重视简表制作自从微机编制地面报表以来,预审员认为;简表不作为正式报表保存,思想上不够重视,出现了较多抄录统计错。如:认为微机打印报表不会出现统计错,故预审员对手工统计日合计,日平均之类预审程序取消了,导致各定时记录与日合计不符现象。殊不知,

  • 标签: 预审程序 地面气象 简表 打印报表 气象要素 计算机制作
  • 简介:陕西省市和市县通信租用两条2Mbit/s线路,电信SDH电路是主线路,移动SDH电路是备份线路。两条电路采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交换路由信息,当电信SDH电路出现故障,能够自动启用移动SDH电路,保证网络畅通。待电信SDH电路恢复正常,通信自动切换到电信SDH电路。

  • 标签: 通信质量 控制系统设计 市级 动态路由协议 SDH 主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