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在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传统中,关于土地归属的法律规定对俄罗斯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分析在罗马法以及中世纪法中土地归属法律规定的复杂性,并且就资产阶级法典化过程中,通过个人所有权和他物权体系的构建,对土地归属问题复杂性的简化需要加以说明。此外,大陆法系传统概念在苏联时期俄罗斯法中所遭受的阻力,而所有权结构在俄罗斯联邦新民法典和土地法典中的扩张也值得重视。

  • 标签: 大陆法系 土地归属 罗马法 俄罗斯
  • 简介: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紧迫情况下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权利。但是,我国传统正当防卫观未能正确反映这一立法的宗旨。如在理论上以“形似犯罪,实质无罪”的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把正当防卫与刑事犯罪紧密相联;在立法上对正当防卫的界限缺乏明确界定,使防卫人在不法侵害面前软弱无力;在司法中对防卫人过于苛求,不能实事求是地处理防卫案件等。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立法作了重大修改,为公民积极行使正当防卫权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条件。我们应当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这一立法精神

  • 标签: 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 特别防卫权
  • 简介:亲属容隐并非中国传统法中的独立制度,它与告诉、缘坐、自首等形成了一套亲属法律体系。正是在这种相互勾连的家族法中,“亲秦相隐”体现出它在统合亲情与公义方面的独特智慧:“亲亲相隐”存在“父为子隐”和“子为父隐”两个向度。“父为子隐”是基于人情而给予尊长的特权,尊长放弃自己隐匿晚辈的特权就可以进一步表现为大义灭亲;“子为父隐”则由伦理规范演变成为义务规范,卑幼仅在尊长涉及谋反等罪行时方可控告。但这种告亲之举并非单纯“忠高于孝”的价值导向,其更多是缘坐制度下一种自我脱罪的手段。而自首制度的介入又消解了卑幼告亲的价值空间,通过将“大义灭亲”转化为“大义救亲”,实现了亲情与公义在伦理体系及法律体系中的共赢。这对化解当前伦理讨论中价值对立的僵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亲亲相隐 大义灭亲 缘坐 自首
  • 简介:我国公民的传统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在新的环境下面临着新挑战,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对公民隐私权进行有效保护是档案研究人员的新任务。本文从档案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公民的隐私权进行探讨,研究如何完善档案法规来适应公民对隐私权保护的要求。

  • 标签: 档案法 网络 传统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
  • 简介: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日益猖獗,资助恐怖活动罪与洗钱罪在法律评价中不仅缺失了一环,而且用于资助的资产之合法性问题也有待研究与探讨。

  • 标签: 恐怖活动犯罪 资助行为 洗钱罪
  • 简介:自我国的政法传统确立之初,司法就被赋予了社会治理的使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余年中,司法发挥了为政权汲取合法性、促进政权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促成区域社会的组织化等治理功能。在此过程中,司法与其他公权力也经历了一个从混同到分工的过程。综观60余年的司法治理实践,让司法有权威、更加专业化,是未来司法更好承担治理任务的必经之途。

  • 标签: 政法传统 司法 治理 变迁
  • 简介:<正>长期以来,英美学者都习惯将"对抗制"(adversarysystem)作为本国诉讼制度的基本特征,并与大陆法系的"纠问制"(inquisitorialsystem)相对应。然而,从上世纪后半期开始,这种对抗制诉讼体制却随着案件管理运动的开展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强化法院对案件管理的过程中,英美法官获得了很多有悖于传统

  • 标签: 对抗制 诉讼迟延 管理运动 民事诉讼案件 诉讼体制 证据开示
  • 简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佃'在近代法律转型中纳入到西方民法体系之中,但由于中西法律概念的差异和中国特殊的法律背景,中国传统的'佃'在法律上游离于物权和债权之间,从确认为物权制度中的永佃权到逐渐被适用于债权法中的租赁契约。'佃'所涉及的押租和转租由于已成为地方习惯广泛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经济环境,故虽为法律所禁止,但在司法实践中则被基层法院所默许。

  • 标签: 永佃 租佃 押租 转租
  • 简介:<正>中国共产党的法律传统形成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这一时期所发明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以及由此推动的人民调解成为中国共产党法律制度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主要传统之一,这一传统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的司法实践。一般说来,对于陕甘宁时期的调解制度的研究存在两种流行的主张。一种,我称之为"文化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审判方式 司法调解 马锡五 组织网络 乡村社会
  • 简介:<正>问:我们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您认为我国制定民事证据法的基本思路、目标或者宗旨是什么?第二,您如何看待"以事实为根据"追求"客观真实"和"以证据为根据"追求"形式真实"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二者之间关系对制定中国民事证据法有什么影响?

  • 标签: 证据立法 民事证据法 社会结构 民事诉讼法 大陆法系 当代中国
  • 简介:我国早于日本发现钓鱼岛列屿对之命名并进行了主权性宣告,因此在1895年日本兼并之前拥有主权。从已有的历史证据考证,由于证明钓鱼岛列屿晚清纳入台湾省行政管辖的证据尚不充分,因此《马关条约》割让领土的范围是否包括钓鱼岛列屿不无疑问。如果钓鱼岛列屿不在《马关条约》的割让领土范围之内,我国要求日本二战后归还主权的诉求需寻找其他依据。日本1895年的兼并行为因晚清、民国政府长期怠于维权,从国际法理上分析,因时效与禁止反言原因我国在钓鱼岛列屿主权问题上可能会失分,但日本因非法行为亦可能产生否定性时效。钓鱼岛主权与中日海洋划界问题无直接关联,由于钓鱼岛自身海洋地理特征,将钓鱼岛归属作为中日海洋划界依据不符合国际法院判例,中国主张钓鱼岛主权并非基于海洋油气资源利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归还一战前窃占岛屿仍然具有法定效力,日本应当根据《波茨坦公告》归还一战前所窃占的中国领土。

  • 标签: 钓鱼岛列屿 《马关条约》 《波茨坦公告》 领土兼并
  • 简介:英国早期(12~17世纪)制定法对合同法的影响表现为:第一,通过限制教会法院及地方法院管辖权来促进皇家司法机关对合同诉讼的控制;第二,通过发展陪审制提升合同诉讼中证据规则的科学性;第三,确认和发展新的合同诉讼形式以扩大合同救济的适用范围;第四,通过增强国家对合同纠纷的司法控制以及对违约人施加刑事处罚程序来维护商业阶层利益并强化守约观念。《反欺诈法》则对一定范围内的协议增加了得到司法受理的形式要件。英国早期制定法对普通法合同法的推动是以程序性规定作为突破口的,这种作用模式是对英美法律"程序先于权利"传统的实例解读。

  • 标签: 制定法 普通法 合同法 程序 权利
  • 简介:任何国家司法制度都来源于传统、取决于国情。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愿望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司法国情和制度条件下,司法制度呈现出明显差异和个体特征.并因应经济社会变革和政治条件的变化,适应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实现特定条件下的政治统治、社会控制和公平正义。

  • 标签: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司法传统 国情 中国特色 经济基础 政治制度
  • 简介:苛内媚外的法律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绝非鸦片战争之后的产物,它与国家主权是否完整并没有直接关系。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政府拥有完整主权,却在涉外活动中长期运用苛内媚外的手段处理问题,洪任辉案以及美国人亨特的著作都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苛内媚外法文化在清代登峰造极,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苛内媚外的法文化激化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十分恶劣,使国家与民族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以往的涉外法律史研究,比较重视涉外法律制度构建层面的研究,在涉外法律文化影响研究层面稍显不足。今天的法治社会建设应当以史为鉴,严防苛内媚外法文化的死灰复燃。

  • 标签: 苛内媚外 法律文化 洪任辉 亨特
  • 简介:<正>官吏渎职罪是中国古代刑法典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对官吏渎职罪法律的重要性问题目前在国内外法史学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不乏相关的论文,但是缺乏对官吏渎职罪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胡世凯教授在国内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其专著《"明主治吏不治民":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是近年来中国法制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明主治吏不治民":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海外学人法学丛书》2002年4月以中英文双语版形式推出的第一部著作。在该书中,胡世

  • 标签: 中国法制史研究 治吏 中国传统法律 古代刑法 治民 儒家化
  • 简介:本文从权力--权利关系架构、异质文化影响、价值目标取向、出发点、法律规定、价值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诸角度对南京临时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制模式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其对待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与实践,并对法律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性关系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 标签: 法律文化 法制现代化
  • 简介:2010年5月15日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传统法文化的反思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于浙江义乌召开。来自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黑龙江大学、湘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等科研院校近5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年会并参加学术研讨会。会议从儒学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传统法律的制度设计与文化反思、域外视野与本土资源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而理性的讨论。现将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儒学 会学术 传承中国
  • 简介:伦理化是中国法律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原因很多,本文从经济社会史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中国法律文化伦理化的一个主要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经济的自给性、封闭性与经济政策的压抑性。伦理化的法律与这种小农社会的经济形态、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是相适应的。通过与西方宗教伦理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在这种自然经济与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是无法诞生权利义务的观念、平等的观念、公平与正义的观念。因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必然会走上伦理化的道路。

  • 标签: 法律 文化 伦理 自然经济
  • 简介:本文考察了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国家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的情况,认为三都的试点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采用直接的知识产权模式、持有知识产权的主体多元化、保护对象主要是传统知识的衍生利益而很少涉及传统知识本身、与产业化高度相连。同时,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出现了"碎片化"、对传统社区不公平等问题。总体上,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

  • 标签: 传统知识 知识产权 保护模式 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