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在卵巢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对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CCLE)和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Trop2表达的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系A3O、A1780和SKOV3中Trop2蛋白的表达。采用Trop2-shRNA构建SKOV3-shRNA细胞模型,以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中SKOV3 mRNA的表达,以细胞计数盒8法检测SKOV3-shRNA组和SKOV3-NC组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以Transwell实验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以Western blot法检测SKOV3-shRNA和SKOV3-NC组细胞中AKT、p-AKT、β-catenin、caspase3、bcl-2、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Trop2 mRNA在卵巢癌中高表达,其表达高低与肿瘤分期有关,也与患者预后有关。与A3O细胞比较,A1780和SKOV3细胞高表达Trop2蛋白(P<0.05)。SKOV3-NC组和SKOV3-shRNA组中Trop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8±0.24和0.4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KOV3-NC组细胞的活力明显高于SKOV3-shRNA组(P<0.05)。SKOV3-NC和SKOV3-shRNA组G0/G1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8.67±4.22)%和(60.24±8.17)%,SKOV3-shRNA组细胞阻滞于G0/G1期(P<0.05)。SKOV3-shRNA组细胞的凋亡率为(26.32±1.81)%,明显高于SKOV3-NC组[(6.54±1.32)%,P<0.05]。SKOV3-shRNA组和SKOV3-NC组SKOV3细胞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 255.83±108.44)个/视野和(1 679.71±213.92)个/视野,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42.49±52.09)个/视野和(473.54±73.11)个/视野,与SKOV3-NC组比较,SKOV3-shRNA组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SKOV3-shRNA细胞中p-AKT、bcl-2、vimentin、β-catenin表达下调,caspase3、E-cadherin表达上调,总AKT没有明显变化。结论Trop2的表达与卵巢癌分期和预后有关,Trop2可通过激活AK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沉默Trop2的表达可以抑制卵巢癌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8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43例(钬激光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40例(TURBT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术后1、2年的复发率情况。结果钬激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发生例数均低于TURB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膀胱穿孔发生例数和术后1、2年膀胱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佳,安全性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7 cm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36例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9例和外科组27例,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结果围术期指标方面,内镜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外科组(4.0 h比2.0 h,P<0.01),术后禁食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4.55±0.88)d比(6.22±2.24)d,t=-2.15,P=0.03],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6.88±1.26)d比(10.03±2.90)d,t=-3.13,P<0.01],术后第1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明显低于外科组(3分比6分,P<0.01),术后第3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亦明显低于外科组(1分比3分,P<0.01),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组[(5.5±1.47)万元比(7.3±2.43)万元,t=-2.11,P=0.0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内镜组为11.1%(1/9),高于外科手术组的7.4%(2/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势,但如何缩短手术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G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化疗前后病理缓解、预后和毒副作用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生存曲线的组间差异。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接受GC方案新辅助化疗患者共55例,其中,45例(81.8%)完成2个周期化疗,10例(18.2%)完成3个周期化疗。17例(30.9%)病理完全缓解(pT0N0M0),6例(10.9%)病理部分缓解(pT1/Tis/TaN0M0),总体缓解率可达41.8%。中位随访时间为(47.0±37.7)个月,病理缓解患者(<pT2)的5年OS为82.2%,无缓解患者(≥pT2)为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缓解患者(<pT2)的DFS为86.1%,无缓解患者(≥pT2)为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术后病理缓解、淋巴结转移是OS、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新辅助化疗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本组无一例因毒副作用而延迟手术。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接受G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膀胱根治性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受益显著,毒副作用耐受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体表皮干细胞(ESC)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皮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1只4周龄雄性BALB/c-NU裸鼠(品系、鼠龄与性别下同)中获取培养7 d呈铺路石状原代ESC,其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阳性表达ESC标志物CD44且阴性表达CD45,经免疫荧光法鉴定阳性表达ESC标志物p63与整合素6α且阴性表达CD71。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ESC进行后续实验。取26只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ESC组,在每只裸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2组创面分别喷涂等体积的PBS、ESC,创面上均移植从另外4只裸鼠背部切取制备的全厚皮。分别取2组10只裸鼠,观察术后0(即刻)、3、7、14、21 d创面愈合与皮片存活情况并计算术后3、7、14、21 d皮片存活比和皮片收缩率(样本数为各时间点存活皮片数),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术后3、7、14 d皮片的血流灌注情况并计算各时间点ESC组与PBS组裸鼠皮片血流灌注比(样本数为各时间点2组配对均存活皮片对数);分别取2组剩余3只裸鼠,取术后7 d皮片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IL-10、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对数据行Log-rank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与Bonferroni校正。结果以术后0 d情况为参照,2组裸鼠术后3、7、14、21 d创面逐渐愈合,皮片收缩情况逐渐明显,其中PBS组裸鼠创面收缩愈合情况较ESC组明显。术后3 d,ESC组1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PBS组3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术后7 d,PBS组又有1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2组裸鼠术后3、7、14、21 d皮片存活比相近(P>0.05)。术后3、7、14、21 d,ESC组裸鼠皮片收缩率分别为(9.2±0.4)%、(19.7±1.2)%、(53.6±3.5)%、(62.2±5.1)%,显著低于PBS组的(11.0±0.9)%、(47.8±2.8)%、(86.1±7.1)%、(89.7±9.0)%(t=5.719、26.650、11.940、7.617,P<0.01)。术后3、7、14 d,2组裸鼠皮片均有血流灌注信号;ESC组与PBS组裸鼠皮片血流灌注比均值均大于1,3个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PBS组比较,ESC组裸鼠皮片组织中TNF-α、IL-8、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t=2.823、2.934、2.845、2.860,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IL-10和MMP-9的mRNA(t=3.877、2.916,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异体ESC可减轻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皮片收缩,促进移植皮片与创面之间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胶原蛋白表达,促进MMP-9的表达,从而提高移植皮片的成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关于HOLBT和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比较性研究文献。按Cochrane操作手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分析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和术后2年复发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 338例患者,其中HOLBT组621例,TURBT组717例。HOLBT组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而闭孔反射和膀胱穿孔明显低于TURB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2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HOLBT与TURBT的疗效相当,但安全性优于TURBT。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浅筋膜浅、深交界层平面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切取超薄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足踝外科治疗的23例24侧足部损伤,男15例,女8例,年龄22~59岁,平均42岁,左侧9例,右侧13例,双侧1例,创面大小为4 cm×4 cm~11 cm×17 cm,术前采用CTA联合高频CDU定位穿支,设计超薄游离ALTF面积4 cm×5 cm~12 cm×18 cm,于浅筋膜浅、深交界层平面显露并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切取皮瓣修复足部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与微信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2块皮瓣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皮瓣厚度3~6 mm,平均4 mm。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无破损,2块皮瓣需要二期削薄,其余皮瓣外观满意,无臃肿畸形,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结论浅筋膜浅、深交界层平面逆行分离穿支血管切取超薄ALTF修复足部创面效果可靠,可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微球(单纯微球)、P311微球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微球,于光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形貌。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和β-磷酸甘油二钠水合物混合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相应物质制备载单纯微球和载P311微球的温敏水凝胶,观察4种液体在37 ℃时倾斜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冷冻干燥后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观形貌。取18只3~4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及于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进行相应处理的敷贴组、壳聚糖组、单纯水凝胶组、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每组3只。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于伤后0(即刻)、5、10、15 d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伤后15 d创面和创缘组织及正常组大鼠相同部位正常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3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及VEGF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单纯微球呈球形,表面疏松多孔;P311微球及FITC-BSA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且FITC-BSA微球散发出均匀的绿色荧光;3种微球直径基本一致,为33.1~37.7 μm。在37 ℃时倾斜状态下,与壳聚糖溶液及单纯温敏水凝胶相比,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结构更稳定。载微球的2种水凝胶网状结构较壳聚糖溶液、单纯温敏水凝胶更致密,且其横断面可见直径约30 μm的微球。伤后15 d内,5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愈合,其中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最好。敷贴组、壳聚糖组大鼠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6±2.4)%、(38.5±3.1)%、(50.9±1.5)%,(47.6±2.0)%、(58.5±3.6)%、(66.7±4.1)%,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的(59.3±4.8)%、(87.6±3.2)%、(97.2±1.0)%,P<0.05或P<0.01;单纯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0、15 d及载单纯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6.0±3.3)%、(84.5±3.6)%、(88.0±2.6)%,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P<0.05)。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中可见表皮、毛囊及皮脂腺,未见CD31和VEGF阳性表达;载P311微球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已几乎完全上皮化,创面血管、毛囊、皮脂腺生成及CD31和VEGF阳性表达较其他4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明显增加,CD31和VEGF蛋白表达均较其余5组大鼠明显增加(P<0.01)。结论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可以缓释包载的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通过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及再上皮化,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返回式全层连续外翻缝合法在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11月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并胆总管一期缝合8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平均62.7岁。8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采用返回式全层连续外翻缝合法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分析手术和术后相关指标以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手术时间45~150 min,平均68.5 min。术中出血量5~150 ml,平均18.4 ml。术后发生胆漏2例(2.4%),无腹腔或胆道出血、胆管炎、肝功能损害、腹腔感染、胆管结石残留等。82例患者中77例(93.9%)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2例(2.4%)胆总管结石复发,1例(1.2%)再发肝内胆管结石,所有患者无胆管狭窄或急性胆管炎等。结论返回式全层连续外翻缝合法在减少胆总管一期缝合后胆漏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8岁段早产儿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的屈光状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早产及ROP对屈光状态和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行眼底筛查的早产儿,孕周(33.6±4.1)周,出生体质量(2 099±779)g,按有无ROP分为ROP组和早产无ROP组(简称早产组),并将同龄足月儿作为对照,共纳入112例(222眼),其中ROP组24例(47眼)、早产组55例(110眼)、足月组33例(65眼)。纳入研究第8年行RNFL厚度、眼轴长度及睫状肌麻痹视网膜检影检查,比较屈光不正发生率及RNFL厚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ROP组及早产组的近视发生率较足月组高(χ2=8.062,P=0.018;χ2=3.671,P=0.036);ROP组、早产组及足月组的远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10,P=0.250);ROP组及早产组的散光发生率较足月组高(χ2=7.758,P=0.023;χ2=3.710,P=0.034)。ROP组及早产组眼轴均较足月组短(均P<0.001)。早产组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足月组薄(P=0.030),早产组颞侧RNFL厚度较足月组(P<0.001)、ROP组(P<0.001)薄。结论:8岁段早产儿及ROP患儿眼轴较足月儿短,更易发生近视和散光,ROP和早产共同影响其屈光状态,其中早产起主要作用。早产与ROP对RNFL厚度影响不同,尤其是颞侧象限,在随访中需与其他疾病所致的RNFL厚度异常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丁酸钠对严重烫伤大鼠肺血管内皮糖萼层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4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伤+盐水组(n=24),假伤+丁酸钠组(n=24),烫伤+盐水组(n=48),烫伤+丁酸钠组(n=48)。制作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烫伤+盐水组和烫伤+丁酸钠组大鼠麻醉、备皮后置于80 ℃水浴锅中(背部15 s,腹部8 s,双下肢15 s),假伤+盐水组和假伤+丁酸钠组大鼠浸入37 ℃水相同时间。假伤+丁酸钠组和烫伤+丁酸钠组立即皮下注射丁酸钠(300 mg/kg);假伤+盐水组和烫伤+盐水组立即皮下注射0.5 mL 0.9%氯化钠溶液。于伤后3、6 h分别处死动物并取材,测定肺泡灌洗液蛋白(BALF)浓度,肺湿干重比;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肺组织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和含量率的变化。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Newman-Kueuls法。结果(1)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BALF蛋白浓度分别为(0.657 5±0.045 5)、(0.684 1±0.076 0) mg/mL,高于假伤+盐水组[(0.476 6±0.065 8) 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7.188、8.243,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肺湿干重比分别为4.545 1±0.444 4,4.795 1±0.606 6,均高于假伤+盐水组(2.636 0±0.157 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950、12.380,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BALF蛋白浓度分别为(0.541 0±0.071 )、(0.538 1±0.063 6) mg/mL,均低于烫伤+盐水组[(0.657 5±0.045 5)、(0.684 1±0.076 0) 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610、5.799,P值均小于0.05);且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肺湿干重比值3.626 6±0.446 1、3.477 9±0.510 7,均低于烫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269、7.555,P值均小于0.05)。(2)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肺组织SDC-1表达水平分别为0.376 1±0.075 7、0.329 8±0.074 9,假伤+盐水组肺组织SDC-1表达水平均为1.000 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3.280、14.260,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肺组织SDC-1表达水平分别为0.760 5±0.207 1、0.678 3±0.117 9,均高于烫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8.180、7.417,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肺组织MMP-9、VEGF表达水平分别为(MMP-9:2.683 4±0.318 8、2.655 6±0.448 9;VEGF:3.806 3±0.703 8、2.850 0±0.396 3),假伤+盐水组MMP-9、VEGF表达水平均为1.000 0±0,烫伤+盐水组均低于假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P-9: q=9.356、9.202),(VEGF: q=12.700、8.375); P值均小于0.05 ]。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肺组织MMP-9、VEGF表达水平分别为(MMP-9:0.995 2±0.378 5、1.527 1±0.342 8;VEGF:1.574 6±0.216 0、1.721 5±0.341 8),均低于烫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P-9: q=9.383、10.100),(VEGF: q=6.272、5.108); P值均小于0.05]。(3)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显示,伤后3、6 h,烫伤+盐水组与假伤+盐水组比较,肺组织MMP-9、VEGF蛋白含量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P-9: q=8.850、8.436), (VEGF:q=9.090、9.186); P值均小于0.05];SDC-1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8.296、8.331,P值均小于0.05)。伤后3、6 h,烫伤+丁酸钠组肺组织MMP-9、VEGF蛋白含量均低于烫伤+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MP-9: q=6.579、6.939),(VEGF:q=7.853、7.768);P值均小于0.05];SDC-1蛋白含量高于烫伤+盐水组(q=6.265、4.456,P值均小于0.05)。结论丁酸钠能减轻严重烫伤大鼠肺组织水肿,保护肺血管内皮糖萼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MP-9和VEGF通路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在孕早期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胎儿中的应用。方法采集孕早期产前超声提示胎儿NT增厚的570例孕妇的绒毛膜组织或羊水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NP-array检测。结果在570例NT增厚的病例中,共检出89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比例最高者分别为21、18、13三体和45,X、47,XXY等;SNP-array检出137例结果异常,包括14例已知明确致病的微缺失、微重复遗传性综合征、35例临床意义不明、2例杂合性缺失及1例14号染色体的单亲二倍体等,检出率提高了8.43%。结论对孕早期NT增厚胎儿采用SNP-array技术进行分析,可检出传统核型分析无法识别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为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更为准确的遗传学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与卡介苗(BCG)两种药物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本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并且经术后病检确诊的高危NMIBC患者103例,随机分为BCG组(55例)和THP组(48例),行膀胱灌注治疗,随访2年。比较两组术后的肿瘤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1年BCG组及THP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45%(3/55)和14.58%(7/48),术后2年两组患者总复发率分别为14.55%(8/55)和35.42%(17/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P组发生血尿、膀胱刺激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3%(10/48),显著低于BCG组的69.09%(3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G在膀胱灌注预防高危NMIBC术后复发方面比THP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但BCG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重视并妥善处理。
简介:摘要2018年5月—2020年8月,采用内镜下精准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precise muscular dissection,EPMD)对3例伴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了治疗。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标本无破损,标本长径2.0~5.7 cm,纤维化直径0.5~0.8 cm,手术时间30~70 min。1例术中穿孔,1例术后发热,无迟发性穿孔及出血发生。2例为治愈性切除,随访期内未见明显复发及转移;另一例为非治愈性切除,内科保守治疗,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以上初步结果提示,EPMD可用于早期胃癌伴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的治疗,但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临床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途径对HaCaT细胞迁移能力及小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将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和低氧(氧气体积分数为1%,下同)条件下培养的低氧组。培养24 h后,采用微阵列置信度分析软件SAM 4.01筛选出2组细胞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对信号通路中每条基因数目的显著性进行分析以筛选差异显著的信号通路,样本数为3。另取HaCaT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培养0(即刻)、3、6、12、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TNF-α的水平,样本数为5。另取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单纯低氧组和加入FR180204(一种ERK抑制剂)并置于低氧条件下培养的低氧+抑制剂组,培养3、6、12、24 h,采用划痕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样本数为12。另取HaCaT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培养0、3、6、12、24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磷酸化p38(p-p38)、磷酸化ERK1/2(p-ERK1/2)、神经钙黏素和上皮钙黏素的表达,样本数为3。取64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在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后,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用FR180204处理的抑制剂组,每组32只,分别作相应处理。伤后0、3、6、9、12、15 d,观察创面情况并计算其愈合率(样本数为8)。伤后1、3、6、15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中新生血管生成、炎症细胞浸润和表皮新生情况,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创面中胶原沉积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p-NF-κB、p-p38、p-ERK1/2、神经钙黏素和上皮钙黏素的表达(样本数为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中Ki67阳性细胞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吸光度值(样本数为5),采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1β和CCL20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ukey检验、LSD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培养24 h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细胞中上调了7 667个基因,下调了7 174个基因;在前述差异表达基因中,TNF-α信号通路有显著的变化(P<0.05)且基因数目多。低氧条件下,与0 h的(1.9±0.3)pg/mL相比,TNF-α表达量仅在细胞培养24 h[(11.1±2.1)pg/mL]时显著增加(P<0.05)。与常氧组相比,单纯低氧组细胞培养6、12、24 h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2.27、4.65、4.67,P<0.05);与单纯低氧组相比,低氧+抑制剂组细胞培养3、6、12、24 h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减弱(t值分别为2.43、3.06、4.62、8.14,P<0.05)。低氧条件下,与培养0 h相比,p-NF-κB、p-ERK1/2、神经钙黏素表达量在细胞培养12、24 h时均明显升高(P<0.05),p-p38表达量在细胞培养3、6、12、24 h时均明显升高(P<0.05),上皮钙黏素表达量在细胞培养6、12、24 h时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p-ERK1/2、p-NF-κB和上皮钙黏素在细胞中的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9、12、15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缘周围在伤后3、6、15 d有更多炎症细胞浸润,尤其在伤后15 d,创面中可见大量组织坏死且新生表皮层不连续,同时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减少;抑制剂组小鼠创面中p-NF-κB表达量在伤后3、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26、4.26,P<0.05)但在伤后15 d明显升高(t=3.25,P<0.05),p-p38和神经钙黏素表达量在伤后1、3、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4.89、2.98、3.98,9.51、11.69、4.10,P<0.05),p-ERK1/2表达量在伤后1、3、6、15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6.69、3.63、5.12、5.14,P<0.05),上皮钙黏素表达量在伤后1 d明显降低(t=20.67,P<0.05)但在伤后6 d明显增加(t=2.90,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面中Ki67阳性细胞数和VEGF的吸光度值在伤后3、6、15 d均明显减少/降低(t值分别为4.20、7.35、3.34,4.14、3.20、3.73,P<0.05);抑制剂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0表达量在伤后6 d明显降低(t=2.92,P<0.05),IL-6表达量在伤后6 d明显增加(t=2.73,P<0.05),IL-1β表达量在伤后15 d显著增加(t=3.46,P<0.05),CCL20表达量在伤后1、6 d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96、2.63,P<0.05)但在伤后15 d显著增加(t=3.68,P<0.05)。结论TNF-α/ERK途径可促进HaCaT细胞迁移并通过影响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调控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临床中最为常见,经尿道的肿瘤切除是其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常规电切的局限性,导致肿瘤的残留及病理诊断不准确,所以怎样提高初始电切质量是NMIBC研究的热点,整块(En-bloc)切除术应运而生,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最新文献,对NMIBC经尿道的En-bloc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探索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指导En-bloc技术在NMIBC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型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和2型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和外周肌层(outer myometrium,OM)的表达及其与痛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因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45例为子宫腺肌病组(其中增生期23例,分泌期22例),选择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或宫颈癌Ⅰa期等切除子宫的非腺肌病患者34例为对照组(其中增生期22例,分泌期12例)。子宫切除后立即进行组织取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CB1和CB2 mRNA和蛋白表达,并比较CB1和CB2表达水平与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相关性。结果子宫腺肌病组CB1和CB2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B1 mRNA:0.119±0.064比0.000±0.010,P<0.001;CB2 mRNA:0.048±0.033比0.005±0.009,P<0.001;CB1蛋白:1.76±0.12比1.14±0.15,P<0.001;CB2蛋白:1.89±0.15比1.13±0.18,P<0.001)。在子宫腺肌病组以及对照组子宫EMI以及OM,CB1 mRNA增生期与分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子宫腺肌病组,CB1 mRNA的表达在EMI显著高于OM(增生期:0.119±0.064比0.059±0.035,分泌期:0.124±0.067比0.053±0.044,均P<0.001),但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I的CB1表达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R2=0.291,P<0.001)。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肌层中CB1和CB2的表达均上调,且在EMI中的表达高于OM。EMI的CB1表达与痛经程度呈正相关,而CB2的表达与痛经程度无明显相关,提示CB1可能参与了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68Ga-DOTA-TATE)联合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磁共振(PET/MR)双探针多参数显像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诊断和分级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0年4月9日至2022年2月24日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9例胰腺占位患者[男27例、女32例,年龄22~75岁(51.8±13.3)岁]的临床资料,以及68Ga-DOTA-TATE PET/MR和18F-FDG PET/MR显像资料和参数。将所有病例分为PNEN组(42例)和非PNEN组(17例);其中39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患者进一步分为1级组(27例)、2级组(12例)。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逻辑回归方法选择非零参数,将选定的特征与相应的非零系数结合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评估诊断效能。结果与非PNEN组相比,PNEN组患者病灶68Ga-DOTA-TATE最大标准摄取值[46.70(22.37,76.35)比7.12(4.75,8.64)]、平均标准摄取值[25.50(13.18,43.90)比3.65(2.89,4.69)]、标准摄取值峰值[27.17(12.39,46.97)比5.46(4.12,6.56)],病灶总生长抑素受体表达[68.21(32.52,440.96)比26.02(14.87,69.57)],68Ga-DOTA-TATE/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12.71(3.80,21.70)比1.10(0.52,2.35)],68Ga-DOTA-TATE肿瘤背景比[13.31(5.54,22.38)比1.57(1.31,2.66)]、肿瘤肝脏比[6.54(2.90,9.63)比0.74(0.65,0.94)]、肿瘤脾脏比[2.36(0.97,3.70)比0.25(0.23,0.38)]、肿瘤纵隔比[104.41(34.03,206.52)比16.00(12.87,21.46)],68Ga-DOTA-TATE最大标准摄取值/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min)[55.14(22.50, 96.37)比6.76(4.39,12.76)],68Ga-DOTA-TATE平均标准摄取值/ADCmin[34.57(13.47,55.13)比3.57(2.46,6.81)]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8.00、25.00、32.00、198.00、54.00、31.00、28.00、19.00、10.00、56.00、44.00,均P<0.01)。PET/MR双探针显像诊断PNEN与非PNEN的曲线下面积(AUC)和准确率分别为0.941和96.6%。模型Y1诊断PNEN的AUC和准确率分别为0.959和96.6%。模型Y1与PET/MR双探针显像诊断PNEN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合模型Y1能提高诊断PNEN的准确率(100.0%)。与PNET 1级相比,PNET 2级的肿瘤最大径[2.69 cm (2.08 cm,5.00 cm)比1.50 cm (1.20 cm,2.50 cm)]、肿瘤代谢体积[7.56 mL (4.45 mL,53.57 mL)比2.16 mL (1.22 mL,5.48 mL)、病灶总糖酵解[22.24(11.95,189.85)比3.81(2.11,18.67)]、18F-FDG肿瘤背景比[2.94(2.00,3.96)比1.48(1.29,3.72)]、18F-FDG肿瘤肝脏比[2.32(1.35,2.98)比1.08(0.90,2.17)]、生长抑素受体表达体积[8.00(3.06,40.00)比1.91(0.95,4.88)]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6.00、66.00、77.00、93.00、90.00、65.50,均P<0.05)。肿瘤最大径是鉴别PNET 2级与1级的最佳单项参数,其AUC为0.796,最佳临界值为1.90 cm。包含肿瘤最大径和68Ga-DOTA-TATE肿瘤背景比的模型Y2鉴别2级与1级的AUC为0.835。肿瘤最大径与模型Y2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最大径结合模型Y2能提高鉴别2级与1级的准确率(94.9%)。结论68Ga-DOTA-TATE联合18F-FDG PET/MR双探针多参数显像能够提高PNEN诊断和分级的准确率,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外囊泡(STB-EV)阻止母体恶性肿瘤侵袭、转移至胎儿的相关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1例妊娠合并宫颈癌(CCP)患者被肿瘤侵犯的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和人滋养层细胞系HTR-8细胞,均由本院西部妇幼医学研究院-分子与转化医学实验室馈赠。其中,本例CCP患者被肿瘤侵犯的胎盘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400)和电子显微镜(×2 000)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STB-EV及合体细胞滋养层(STB)旁宫颈癌细胞自噬性死亡情况等;而SiHa细胞与HTR-8细胞培养后,用于Transwell迁移实验与细胞划痕实验。将SiHa与HTR-8细胞共培养,纳入研究组;单独培养的SiHa细胞,纳入对照组。对2组细胞进行Transwell迁移实验及细胞划痕实验,2组Transwell小室穿膜细胞数、细胞迁移率等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对本例CCP患者被肿瘤侵犯的胎盘组织制作组织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400)下观察结果显示,与STB相邻宫颈癌细胞自噬性死亡、凋亡和固缩性坏死显著。电子显微镜(×2 000)下观察结果显示,宫颈癌细胞累及胎盘绒毛组织时,STB分泌的STB-EV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胎盘组织。②2组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穿膜细胞数为(597.6±87.7)个/视野,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 358.4±203.0)个/视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90、P<0.001)。③2组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划痕后48 h时,研究组细胞迁移率为(26.6±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9±3.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P=0.035)。结论STB分泌的STB-EV可能参与母体肿瘤细胞广泛自噬性死亡,从而阻止母体肿瘤细胞侵袭胎盘、影响胎儿发育。